最近看到的两则新闻,和死亡有关。
一则,像童话传说。
加拿大95岁的George和94岁的Shirley Brickenden,在结婚73年后,决定携手安乐死。
他们在亲友的围绕中,于3月27日,手拉手离开人世。
另一则,是现实悲剧。
日本著名歌手北岛三郎的次子,被发现死于家中。
他51岁,未婚,独居,死后8天才被警方和家人发现。
在童话传说和现实之间,我只能向往童话,关注现实。
因为,一介凡人,和伴侣携手安乐死这种事情,亿中无一,可遇而不可求,全球迄今大概就是三五例。
而孤单去世,却不算遥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
严格说来,孤单去世并不可怕。一个人,总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
但是,一个人逝世良久以后,才被这个世界发觉,两者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死亡面前,再豁达的人,也难免心里有点凉意吧。
在日本,独居的人在家里,因疾病等原因死亡而不为人知,被称为“孤独死”。
2015年,日本有150万人死亡,其中大约3万人孤独而死,十年间增加了近4倍。
有名人的例子——2016年日本著名演员平干二朗被发现孤单地死在自家浴室里。
有普通人的例子——东京54岁的公寓租客弘明欠了几个月的房租。当房产公司的代表过去询问的时候,发现他早已离世。
日本NHK曾经报道,30岁上班族,死在单身公寓里,20天才被送货人员发现。
知乎作者VANCA在回忆留日的经历时,讲述了一个邻居“孤独死”的真实故事。
那个邻居还是一个年轻人,死后一个半月,因气味难闻,才引来了警察。
除了老年人,中青年也不断增多。
和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的情况更加严重。
东京是“孤独死”最严重的城市。
这个社会问题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遗物清理公司和清洁公司。
这些公司的工人们负责为“孤独死者”善后。
这些清理人员来到孤独死老人的家中时,多数已是逝去后20天。
不用脑补,更无需详细描述多数死者被发现的情况,单说清洁工人看到的寓所的景象,就让人心悸,又心酸。
这些逝去者的寓所常常邋遢,恶臭,满地的报纸,方便面碗,空啤酒瓶,散发着孤立无援的气息。
这样的扎心画面,是日本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之一。
日本已经进入“超老龄”社会。截止至2017年9月份,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总人口比例的百分之27.7%。
日本也已经进入独居时代。随着未婚率上升,独居人口的比例也持续攀升,到2040年,独居家庭将占日本总家庭数的40%左右。
老龄化,不婚,少子,都不是新闻。然而随之而来的每一个“孤独死”的案例,都刺痛人心。
“孤独死者”,有很多的老人,也有青壮年人。
“孤独死者”,有单身,也有已婚已育者。
不管年龄和婚育状态,他们都是与世隔绝的人。
他们生前常常几周,甚至经月,经年跟外界都没有发生联系,就像独自生活在茧中一样,所被称为“茧居族”,也称“无缘社会”人。
比如日本媒体报道的55岁的池田,有20年没见过父母和弟弟了。
他住日本东京,不上班了,每3天出门一次购买食物,聊以维生。
他也在担心,有一天自己会不会无声无息的离开人世?
岛国和中国一衣带水。“孤独死”,离我们有多远?
比我们想象中要近。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非常相似的变化。
首先,中国也进入了老年化社会。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会增加到2.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2亿左右。
其次,独居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的平均结婚和生育年龄大幅提高,生育率持续下降,单身人口达二亿。
再次,人口不断流动,“父母在,仍远游”,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现实。
大家庭越来越少见,亲情,乡情的纽带越来越薄弱。“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弱化。
在人生的部分时间或者终生,独居的成年人越来越多。
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老人“孤独死”的例子。
2014年2月,广东中山市民众镇接源村,一位60多岁的男子在家中死亡,一年后才被发现。
2016年5月,合肥市滨湖惠园小区70多岁的老人,在去世十几天以后才被发现。警察通知了老人的女儿。
2017年12月,在南京某小区,一位81岁的老人,在去世后两个多月才被发现。遗书刷遍网络:“我于昨晚走了,走时心如止水......”警察通知了她的儿女们。
虽然独居老人的风险更大,这种风险并不仅限于老人。
任何一个奔赴他乡谋生的独居人,当家人不在身边,又还没有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时,她和他就是在漂着。
漂着,就有风险。
父母们,为了孩子,不敢病,不敢死。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的顶梁柱,不敢病,不敢死。
独居人,虽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更加不敢病,不敢死。因为怕没有人知道,因为怕找不到援手。
知乎上,一个独居青年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过敏。睡觉了,开始喘不上气,胸疼。
她恐慌,怕自己会死掉,也没有人知道,所以一直不敢睡。
另外一个独居的姑娘,一次切地瓜的手割破了手指,失血过多。
那时她正好刚起床,肚子饿,血糖低,在厨房里晕了过去了。
醒来的时候不知道身在何处,只看到白呼呼的天花板。
就像日本电视台NHK指出,孤独是“孤独死”的最大病魔。那些人跟人没有联系,跟社会没有联系,自生自灭。
如何应对这个病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养老制度的改革,社会福利的完善,都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发生的事情。
但是,独居者可以做一些准备和预防,让一个人的日子更幸福,也为将来的老年生活筹划。
我不想催婚。也无意推崇独身主义。不管结婚与否,我们终究会落得一人。老伴可能早逝,儿女终须离巢。我们不能够预知将来,只能够尽力准备好,面对各种可能性。
首先,请一定要用心照顾好自己。
这一副皮囊,必须好好保护。到了年纪大了,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有病有痛时,金山银山,放在面前,如烂铜废铁;山珍海味,送到嘴边,也无福消受。
很多独居者的肠胃和营养都不算好。
所以,不要暴饮暴食,不要不吃早餐,不要乱吃宵夜,不要几餐连续吃方便面。
生活要有规律,不要随便熬夜,要锻炼。
身体不舒服时,不可轻视,该看医生就去看医生,不要拖。
一句话,不要因为没有人管,就任性胡来。一切任性都可能有代价。
其次,要卖力工作,多赚钱,好好积蓄,用心理财,做好养老规划。
比“孤独终老”更可怕的是,孤独地“穷死”。
因为穷,日本的高龄犯罪者越来越多。
许多老人故意犯一些小偷小摸的罪,求入狱,就是为了获得安居之所和一日三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工作赚钱,才能一直照顾好自己。
再然后,不要为工作卖命,不要因为工作忽视了人情往来。
独居,不等于离群索居。
哈佛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跟他社会关系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日本的很多工作狂男子是不幸福的。在经济压力和文化的影响下,工作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社交生活?不存在的。
他们牺牲了私人的关系,甚至是亲子关系。他们从公司到家,生活一片白茫茫。
一旦失业或者退休,唯一社会关系连根拔起,他们就开始与世隔绝了,独居者尤其如此。
社交是一种习惯和能力,一旦丧失,就不容易重拾。三分之一的日本“茧居族”已经脱离社会至少七年了,他们很难再重新融入社会。
独居人要建立起固定的圈子,常常来往。
好朋友多多益善,至少有一两个知心的人,平安日子里互相娱乐,有病有痛时互相照顾。
要不回到家以后,唯一的社交关系是外卖小哥或者快递员,唯一交谈的人是网上的各种ID;
网络断了,卸掉APP,人就相当于不存在了,那真是孤独终老的节奏了。
还有,要跟亲人保持联系。
常常给父母打电话,要努力回去看他们。这既是关心父母,也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状况。
父母有麻烦的时候,往往都对孩子隐瞒,报喜不报忧,要靠孩子主动关心。有孩子的人,真的不应该“孤独死”。
有兄弟姐妹是一种福气。
“爷娘短,姐妹长”,好好维护亲情,大家可以互为一辈子的依靠。
最后,抱团养老,值得考虑。
说到老伴,好朋友,也许比婚姻伴侣或者子女更可靠。
70后,80后是不要指望“养儿防老”了,90后更不用提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进步。
“抱团养老”,是目前我认为最有趣的方式。
想想看,志趣相投的老年人,甚至原来就是朋友的一群人,住在一起,互相守望,一起找乐子,可以把“夕阳红”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知道一些人到中年的朋友都开始行动了。
她们打算把房子买在同一个小区里。看她们的计划,真是不惧老,盼望退休啊。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
来这世上一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命历程。
不管是独居还是有伴,希望每个人,活着的时候生活有质量,离开的时候生命有尊严。
知乎上有人问,“如果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人独自在家中去世了,平均多久会被发现?”
有一个回答,答非所问,又正确无比。
“关上电脑,立马翻通讯录去”。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孤独死”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孤独死
2.日本“孤独死”,凤凰国际智库。
http://pit.ifeng.com/a/20180403/57277859_0.shtml
3.知乎,独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58826
4.抱团养老,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8-01/15/c_1122258683.htm
推荐阅读:
欢迎加我个人微信
我们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