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浅谈阅读《孔子传》后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本好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扇巨门;今天非常荣幸能和家人们分享这扇打开巨门的钥匙——《孔子传》。

《孔子传》讲述了孔子的生平,身世,思想人格及人生价值观。翻开书页,一幅幅《张楷孔子圣迹图》以插图及文字的记载形式勾画出孔老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跌宕起伏年代中的一些重要事迹。画面上的孔子,或安详,或恭敬,或温和,或无奈,百感交集……用画笔再现了孔子一生当中的精彩瞬间。这幅披露的圣迹图无疑与这本《孔子传》是相得益彰,点晴之笔的。也为接下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孔子,理解孔子,读懂孔子埋下了意义深远的探索求知之路。

全书向我们揭露并围绕孔老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展开他一生的伟大传记。讲述了孔子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年所经历的人情世故,尤其是个人在仕途上的起落以及思想形成的过程。从大历史说开,从小事情展开,用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以及其主要弟子的一生,读来令人顿生感慨,心绪久久难平。

通过适时引用《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孔子家语》等书中的有关记载,多侧面、立体地为我们呈现了孔子言行、性格、思想、人格魅力及政治主张。一字一句流淌着客观,真实,可感,每句皆有出处。全文读完,一个真实的孔子仿佛就展现在眼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岁时孔子便经历了父亲去世的悲痛,在十八岁年轻母亲的抚养下直面风雨坎坷。加之家族的衰落,更是与母亲陷入窘境,从此开始了母子相依为命的艰难岁月。而要在那样的艰难困苦环境中生活和生存下来自己是想都不敢想的。

我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这样的艰难磨练出了孔子坚韧的品格。人穷志不穷。孔子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研究学问,奉献追求真理的仕途。艰难时世带给孔子是奋发向上的救世精神。

孔子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他身上承载并传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之重大,道路之遥远。如此弘毅的孔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黑暗中一盏明灯。他有异于常人难得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外出求学,从曲阜到宋国国都,俩百多里,路途艰险,为学殷商古礼。去郑国向子产学习。由此可见。

学习的重要性:

著名作家王蒙说: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可以让人豁达。

学习就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无论在学习、工作亦或是生活中,都强调和重视“拓宽视野”。也就是具备大格局,大眼界。任何的成功与进步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一定是我们一生都追随的终极目标。

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庄子-秋水》(108页)里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牛顿之所以能够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视野开阔;“井底蛙”之所以认为天地只有井口那般大,也归咎于“视野”的原因,它为井口所局限,而看不见天之广、地之大。夏天的虫子不能够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之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如果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新的知识,太过教条,固执也必定领悟不到更高深的智慧。

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们开眼看见更广袤更精彩的世界。

三十而立——大学之道。

孔子异于常人的好学,加上过人的天赋,30岁时的孔子自豪的说自己“三十而立”了。那何为立呢?一是社会的认可,二是自身的境界。孔子的“立”主要体现在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通过长期不断地学习,求索,思考,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

从二十岁的“温故”阶段到如今三十岁的“知新”经过十年的志于学,一天天精进并为之全力以赴的探究学问,追求道义。一边教书,一边读书,教学相长。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啊。

孔子在创办“私学”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介入政治,干预社会,推行主张,宣传思想,实现理想。他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好途径。

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大学真正内涵: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它立足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让人学会对世界上纷纭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如此伟大的格局和境界称他为圣人一点都不为过。

也由此可见“大学”的内涵便是提高德行,养成人格,改造社会。孔子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各个阶层的人,各种出身的人都来接受教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使中华民族从一个愚昧的时代进入文明的时代。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他也会给予不同的解答。不是孔子没有固定的观点,而在于他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给予相适宜的回答。

他凭一个人的力量,教三千余弟子,以一个人的力量培养出七十多位杰出人才。这种成功又是何等的壮举。

在《问学老子》这一小节中,孔子向老子求教侃侃而谈。感受老子授之以渔的智慧。不由得让自己想要好好的再品读一番,链接这蕴含着的人生思想价值观。


“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与《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拥有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

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尘同光。

戒除自己身上的娇气,傲气,戒除自己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欲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骄傲了不好,太傲慢了不好,太锋芒毕露了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