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可能学来了表面的一套

中国学习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可能学来了表面的一套。

我们把各种东西列入评判标准,比如艺术、体育,但是本质还是工业化教育那一套——通过制定标准,来快速、简单、粗暴地生产大量工具性的人才。这对于工业化发展的确能起到作用,迅速推动社会工业化水平量变式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唱歌、画画、打球,以为这只是另一项应试,我们被要求学各种兴趣班来为自己加分。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通过探寻各种事物的本质,去认识多元的世界和事物,从而对自己、对人生获得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

错误的概念对比。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概念并不该被拿来对比,因为这两个概念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界线,定义的维度不同,应试教育也可以加入培养素质的应试内容,素质教育也可以采取一些应试的手段培养综合素质。

定义。

我们应该换种更贴合本质的说法——“工业化教育”和“人本化教育”。工业化教育把人当作工具,不求个个都完整,只要整体合格率过得去,个体是可以被牺牲的,大多数机构化教育必然倾向于这种方式,因为简单高效,费效比低;人本化教育把每个人都当作完整个体,力图给予每个人完整的认知条件,在乎的是每一个人,每个单独的个人都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部。工业化教育和人本化教育出发点上不同,前者是优先为体制服务,后者是优先为个人服务。

矛盾产生。

但是这两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并不是一定要伤害个人利益才能为体制教育服务,而为个人考虑并不必然意味着减少体制的收益。二者构成矛盾的缘由在于,中国教育的主流还是政府主导的机构教育,而在体制教育的内部,由于资源的有限,导致在资源投向一种方式的时候,会使另一种方式的发展受限。

解决。

指望体制能同时保持低费效比,又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条件,是不可能的,这好比要求用同一台咖啡机、同样的咖啡豆,尽快磨出更多的咖啡并且让每一杯咖啡都醇香美味得各不相同。在咖啡机做出初成品之后,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口味,加入不同的东西进行调配。而当体制的工业化教育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源,粗放地对1万名学生进行塑造的时候,人本化教育应该从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关系链中紧紧跟随,因材施教,从不该缺位。


1、素质教育,唱歌打球美术,不一定能解决创新问题。

2、中国的是工业化的教育,统一标准下迅速生产大量工业化的人才。

3、真正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可能是提供给学生全面看世界的机会,以人为本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学习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可能学来了表面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