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行,厨余垃圾粉碎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它是否会像一些营销号所说的,既不环保又会导致城市下水道堵塞呢?(点击阅读:厨余垃圾粉碎机,会堵塞下水道吗?)
前两周聊了几次感冒之类的话题,不出所料的是留言区多了很多大段大段的关于中医方面争论的留言。所以说我们早些年定下的几大话题禁区还是有意义的,陷进来就别做别的光浪费时间争论了。
所以我们决定今天用一篇闲聊的文章来暂时结束这个话题,说暂时,是也许过两年我们又不知死活地忍不住又开始聊了。
首先需要声明:今天的文章不是与爱好中医的同学的争论。大家人各有志,敬而远之,爱中医的请直接关闭本文就好,大晚上的,开心睡觉最重要。
今天文章的聊天对象,也就是标题中的“我们”,是指信任和遵循现代医学的人,这是我们今天文章想闲聊的对象。
看到今天的标题,估计某些一直在背后骂我们的“中医黑”瞬间就颅内高潮,马上脑补n个“一小时爸爸向中医投诚”之类的副标题开始自嗨。没办法,谁让我们一直乐于diss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中医黑呢。
虽然我们一直是坚定的现代科学以及现代医学的信仰者,但很多读者,尤其是新关注我们的读者,并不了解我们的立场。所以有一些人看到我们前两天文章中的这段话,就晕了,为什么我们推崇现代医学,却说自己不反中医呢?
原因不复杂,因为如果你真的了解现代科学的成长和本质,就会知道,科学之所以战胜所有其他朴素传统世界观,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并不是因为它天生正确完美,而是因为它具备逐渐走向完美的本能,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对于科学来说,其他一切都是研究的对象,是参考的内容,是资料信息的来源。对于科学来说,在符合道德前提下,没有什么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论,用逻辑,用实验去研究的。
所以为什么要反中医呢?就像为什么要反宗教呢?我们要反的是那些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伪科学黑科技,是过来蹭热度的“中西医结合”。至于那些和科学毫无关系的其他世界观,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参考,可以研究,但却没什么意义和必要去反它们。毕竟现在不是黑暗的中世纪,科学已经是胜利者,而且在可展望的将来,将会一直是胜利者。So,多一点胜利者的气度没什么不好。天生赢家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天天争论呢?
那什么是科学对待传统医学的态度?屠呦呦老师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验证中草药中成分的有效性,是最好的案例之一。多来几次,拒绝临床拒绝验方的中成药行业就能彻底崩溃了。
其实如果我们放下你死我活的仇视,认真分析中医中药,也许可以发现不少现代医药能参考的地方,弥补现有的不足,获得拓展未来的机会。
不要认为现代医学就没有缺陷,如果没有,为什么到现在都打不死传统医学呢?
所以第一点,让我们去认真反思一下,为什么领先几千年的生产力,现代医学如今在中国很多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往往还比不上《养生堂》之类连中医都算不上的垃圾。缺少对谣言和欺诈的法律威慑力是一方面,但从内因来说,“人文关怀淡漠”是中国当代医疗体系,尤其是在现代医学的医疗模式中,很致命的一个缺陷。
就像算命先生是中国最好的心理学实践者,养生大师的成功也不在于他们那些满嘴跑火车的健康知识,而在于他们可以准确了解中国民众,尤其是中老年民众内心的根本恐慌,以及给出缓解恐慌的简单解决方案。
而反观中国的现代医学,一方面因为医疗大环境的恶劣,一方面缺少相关的培训和服务,总是给患者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了。也许有人会认为科学不是请客吃饭,有病治病,没病走人,不需要那么多“虚头巴脑”。但疾病从来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现代科学也从来不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机器。现代医学的兴起本身就是最大的人本位精神在医学史的体现。
医疗的目的是治愈,而治愈不仅仅是准确的诊断,科学的治疗,还包括对人心理的关注。我们当然可以怪养生大师蛊惑人心,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患者,对家属感情、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治愈。
不仅如此,我们相信现代医学是可以稳赢传统医学的科学结晶,但不代表“是否支持现代医学”就是一切的标准。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医爱好者,和一个支持现代医学的传销老板,你猜我们更讨厌哪个?
我们总说讨厌中医黑,当然不是说不能反对中医,而是因为的确有一群人,除了反中医,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只能把“反中医”当做道德标准,觉得自己只要天天喊反中医,就可以有权力秀优越感。想必方师兄也不需要这种只会四处鄙视民众的徒子徒孙。
在推广现代医学的阵营中,这些连猪队友都不是。因为ta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国民健康,更不会认真努力去科普做贡献,只在意自己是不是能找到一个机会尽情鄙视别人。
少歧视普通民众,多关心他们。
传统医学从来不肯承认自己是“传统”或者“替代”,因为这样就没活路了。所以无论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爱好者的一个共同努力方向,就是寻找一些概念,将传统医学包装成能和现代医学分庭抗礼的概念。、一个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就是给自己戴上“整体医学”的牌子,而把现代医学改成“分析医学”。这无非是想再次上演“中西医”的戏码。
在以往面对传统医学的这类紧逼时,现代医学总是采取防守的态势,疲于解释各种扣过来的黑帽子。但为什么不能主动一些呢?用现代科学的研究尝试去分析和解读传统医学中的关键点。屠教授的案例是一个方向。而另外一个未来的可能性,就是用科学的方式去破除传统医学的“整体”光环。
各个国家地区的传统医学或者替代医学之所以喜欢用“整体医学”这个词,是因为他们想规避自己的逻辑体系在“细节医学”上行不通的窘境。因为一旦涉及到基因、细胞、生物化学这些层面,这些替代医学就很难自圆其说了。所以只能龟缩在“整体医学”的大帽子下坚持忽悠。
但我们没必要就把这类的阵地举手让出去。从细节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都是科学的领地。人的身体并不是简单的细胞、组织的堆砌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在整体的视角下,人体还有哪些奥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分析?这可能是未来几十年现代医学的另外一个突破口。
当我们能够用科学的研究去解读“整体”的人体模式,那现在替代医学们,就又少了一把重要的保护伞。尤其是在传统医学的领域,有很多有趣的概念,让很多人笃信。但如果我们能有一天用实验为证据,用逻辑为证明,对这些“概念”证实或者证伪,不是很有意思吗?
科学最大的杀伤力从来不是争吵,而是认真地实证。
再扯远一点,之所以历经几十年,现代医学在中国还是举步维艰,其实“书呆子气”太重,也是一个因素。我们的扣分项往往是在其他方面,前面提到的人文关怀不足是一方面,此外还有很多,比如公关宣传。
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说的道理对不对,也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告诉民众。
举个对方辩友的成功案例,从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开始,百年来医学史最神奇的一句口号,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仅仅八个字就把从鲁迅先生年代就节节败退几乎消亡的中医挽救回来。不知道多少靠中医中药发家的土豪们,都由衷地热爱和感谢它。
我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句口号。这里蕴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更打动目标用户:
1,“中医”vs“西医”,所以不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区别,而是文化冲突;
2,规避直接冲突,突出相辅相成,所以接下来那句就是我们总在吐槽的“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3,“治本”明显比“治标”强悍很多。把自己上升到终极解决方案的高度来diss对手。
中国人民的特点就是什么都信,信病毒细菌,又信邪毒入侵,所以当毫无道理的话重复了1000遍,也就被当做了真理。
其实作为传统医学的一员,中医治本是毫无逻辑的一句话。因为中医从根本上就缺乏对人体内在问题的观察、检测的方式,只能通过“望闻问切”这些方法来观察表面的人体症状。然后归纳到气、毒、邪这些玄学概念上。至于这些概念本身自然也是无法被观测、被测量的。
相比在百年前就搞清楚病毒、细菌这些致病原的现代医学,中医对于病因的研究极其初级,大多无非是父子相传的经验。即便在现在,大部分中医和中医爱好者,仍然将腹泻、咳嗽、发烧这些症状本身当做疾病,治疗用药的核心理念,也依旧停留在缓解症状而不是解决病因上。这也是为什么999感冒灵之类的中成药非要死磨硬泡加“西药”成分的原因。
但在这些短板却在一句简单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slogan的作用下,化腐朽为神奇。这可能是百年中国现代史上,对全社会负作用最大的广告语之一了。
当然,不仅仅是PR,注重GR也是中医药非常厉害的一条优势。不过这个就不能细聊了。
今天闲扯的有点多。其实归根结底我们想跟所有热爱现代医学的同学们说的是:天天在口头骂中医药的意义并不大,做实事才重要。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强大不是靠嘴皮子diss出来的。这是我们不愿意多浪费时间谈这个事情的初衷之一。
科学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完美的,而永远缺失的未知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承认不足,向对手学习,永远是最好的方法。而只要将对手拉入自己擅长的“实证”模式下比拼,科学是从来不会输的。
老祖先说的没错: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更多和医疗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医疗”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医疗辐射,哪些不需要担心
儿童生病就医的6个误区
弊远大于利的输液治疗,什么时候才用得到?
打完疫苗之后不能洗澡还要忌口?呵呵
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即将上市,超龄的你要不要打
哪些药品不良反应问题最严重?国家最新监测报告出炉
感冒,真的每次都要查血常规么?
茵栀黄注射液对婴幼儿禁用,记得转告你的医生
发烧惊厥往嘴里塞勺,医生的陈旧知识差点害死孩子
面包超人感冒药水成分分析,6岁内慎用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不要再叫错了
孩子感冒喝VC?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