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

【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前阵子,漫威宣布要拍“上气”,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很多人表示,都要抵制这个华人形象的超级英雄,因为他爸是邪恶的傅满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形成了仇视和恐惧黄种人的“黄祸论”,傅满洲就是在这股种族歧视大潮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中外媒体大量报道“上气”的时候,也把他爸爸又普及了一遍。


这给人一种印象:一百年前,西方对华人充满恐惧和排斥。当时小说里银幕里的中国人,大概都长得像傅满洲那样,奸诈、阴险,一看就不是好人。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张图片

傅满洲是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反派,后被漫威买去版权成为其旗下超级反派。漫威拥有的版权到期后,又将旗下该人物改名郑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被认为是当时欧美对亚洲黄种人威胁——“黄祸”的具象化身。关于傅满洲与其根源的“黄祸”,之前的「北洋奇谭」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实际上,美国人对华人的态度没有那么简单,除了邪恶的傅满洲,还有另一种形象。


这个华人形象,这就是大侦探陈查理。


那段时期,西方世界有两个大侦探非常出名。一个是柯南道尔写的福尔摩斯,一个是阿加莎写的波洛。


如果从当时小说销量、影视剧改编的情况看,陈查理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他俩。


在好莱坞,陈查理系列的电影,一直火了二十多年,拍了47部,差不多平均每年两部。


据说,1930年代陈查理系列电影在中国上映,鲁迅先生都是深度粉丝,每部都跑去看。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张图片

陈查理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系列侦探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儒雅睿智,屡破奇案的警探。但他对于欧美上司谦恭温驯的“仆从”态度,也被一部分华裔认为是“奴化”华人的象征,而受到争议。

陈查理与傅满洲差不多是同一时间火起来的,但他们的形象截然相反。

陈查理极具智慧,能侦破非常复杂的案件,而且非常幽默,带有东方人的谦恭与礼貌。

一边害怕“黄祸”,想象出傅满洲这样的形象,一边又爱看华人神探的故事。当时的美国人心里在想什么?华人又如何看待这种形象?


这得从“陈查理”形象的诞生讲起。


今晚的「北洋奇谭」,就由魔宙主笔土豆子给大家讲讲“大侦探陈查理”。




1903年,有个叫毕格斯的年轻人进了哈佛大学。


他爱好文学和写作,上学期间加入了著名的文学社团“印章社”。

这个社团的成员,基本上就是整个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张图片

哈佛印章社是建立于1870年的文学社团,加入其中的会员致力于文学创作,其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如诗人T.S.艾略特,此外,美国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影星娜塔莉·波特曼也是该社成员。图为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附近Dunster街46号的俱乐部小楼。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诗人T.S.艾略特,就是毕格斯的师弟,也是这个社团的成员。

作为严肃文学集中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举止优雅地喝白兰地,背诵大诗人叶芝和雪莱的诗歌。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4张图片

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是英国爱尔兰著名诗人,以情诗《当你老了》为国人所熟知。雪莱(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浪漫主义著名诗人,代表作《西风颂》,《致云雀》等。

毕格斯却不大感兴趣,他喜欢的是那些讲通俗故事的人。所以聚会的时候,他的同学总是跟他开玩笑,起哄让他离开房间。

上课时,文学教授听说他喜欢那些通俗作家,也叹息:“哦,毕格斯,你为何要如此跟风随流?”

1907年从哈佛毕业后,毕格斯跑到一间地方都市报《克利夫兰平原商报》上班,当晚间新闻记者,专门跑警察口,报道各种案件。

但是一般案件并没有什么刺激内容,而喜欢搞创作的毕格斯写新闻的时候喜欢添油加醋,甚至为了让新闻好看,瞎编情节。

报社只能把他开除了。

毕格斯就去了另一家报社,写一些花边专栏,内容包括笑话、讽刺评论、打油诗。

讽刺评论里包括当地的戏剧评论,他写得太尖锐,得罪了剧场主、戏剧制作人。

这些人在当地势力很大,给报社施压,毕格斯又被解雇了。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5张图片


被解雇的时候,他刚刚买了一件分期付款的毛皮大衣,贵得要死。他不得不想办法赚钱,于是就开始写小说。

他花了三个月写了本推理小说,在报社瞎编故事的能力派上了用场。

1913年出版后,这本小说一炮而红,改编成百老汇戏剧,连演了320场。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6张图片

1920年代正处美国经济鼎盛时期,娱乐业蓬勃发展,百老汇戏剧因地处文化之都纽约,成为其中翘楚。

他跟记者说,这本小说“拯救了他的生活和大衣”。

于是,写小说、写剧本就成了他的事业,他非常勤奋,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改两个剧本。很快身体就搞垮了,医生让他去度假疗养。

于是,1920年,毕格斯跑到了夏威夷休养生息。

他入住当地小旅馆,找前台老妈子要钥匙,老妈子嘲笑他啥都不懂,说,在夏威夷我们都是不锁门的!

毕格斯惊讶极了,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小说素材。

度假的时候,毕格斯每天看当地报纸,看到很多抓捕毒贩的新闻。

当时的夏威夷,亚裔人群中的鸦片买卖很猖獗。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7张图片


毕格斯对这样的事情很感兴趣,于是一边吹着夏威夷海风,一边构思新的推理小说,要用的元素就是房间不上锁和鸦片生意。但毕格斯一直没有写出来。

故事还缺点什么。

三年后,毕格斯跑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翻阅其中存档的往期夏威夷报纸,想再找找灵感。

他在一张夏威夷当地报纸内页的角落里,看到一则新闻:一个沉溺鸦片的华人,被一个名叫郑平的华人警官逮捕了。

他眼前一亮,决定让一个华人警探加入到自己的小说中去。

1925年,小说《不上锁的房间》出版。陈查理诞生了。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8张图片

图为陈查理系列小说开山之作《不上锁的房间》封面。

在毕格斯笔下,这位华人侦探有一点胖,非常讲究礼节,但英文口语不是很好,讲话语法经常搞错。

但是他有一流的侦探智慧。

在《不上锁的房间》这部小说中,夏威夷檀香山的首富在自己从不上锁的房间里被刺杀,这是一个牵扯了死者女儿的凶杀与遗产窃取案件,作为檀香山警察局最厉害的警官,陈查理突破层层障碍,跟据各种蛛丝马迹把凶手抓住了。

这部小说里,陈查理实际上还没有成为主角,但他的形象太出色,小说出版后读者纷纷来信,问什么时候能看到更多的陈查理作品。

于是,毕格斯接下来又写了五本以陈查理为主角的推理小说,把陈查理推进了推理文学的侦探名人堂。

陈查理走红之后,一次采访中,毕格斯说:“阴险、邪恶的中国人形象已经成为历史,而一个温和的、站在法律和正义一边的中国人,还没有过。”

而陈查理的那些优秀品质是他受人喜欢的原因。

好莱坞立即跟进,把陈查理打造成了一个大IP。

从1925年改编《不上锁的房间》开始,到1949年热度渐消,好莱坞四家电影公司一共用“陈查理”这一人物形象拍了47部电影,外加39集电视剧。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9张图片

图为陈查理系列电影的海报与剧照。左上:《陈查理在上海》剧照 左下:《陈查理在奥林匹克》宣传照 中上:《陈查理再接再厉》宣传海报 中下:《陈查理在埃及》剧照 右:《陈查理在奥林匹克》海报。


福克斯公司还成功地靠这系列电影的大卖躲过了1929年的金融危机。

陈查理系列电影中,一共有五个演员出演过,无声片时代是由两个日本人出演,而到了有声片,则都是西方人出演。

最为经典的,是华纳·奥兰德出演的16部。人们普遍觉得,这是最符合小说形象,也是最具电影艺术价值的。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0张图片

奥兰德在1936年《陈查理的秘密》拍摄现场。

奥兰德有一幅偏东方人的脸孔,加上一撇小胡子,表演时说话慢条斯理,看上去就完全像一个憨厚的中国胖大叔。

当时的影评人在报纸上夸赞他:“陈查理不仅是一个侦探,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在这方面奥兰德扮演得非常成功。”

而陈查理最大的一个特质,是特别喜欢说各种格言。这是小说作家毕格斯的拿手戏。

毕格斯喜欢写格言的癖好,是在他年轻时给报纸写花边专栏时训练的。在陈查理小说中,他把自己编出来的各种格言安到陈查理身上。

好莱坞就把这个特质发扬光大,每部电影都让陈查理说一大堆名言。

比如讲案件线索的可能性:“所有可能都有个老婆叫不可能”;

讲破案独辟蹊径:“正门很少告诉我们真相。想知道谁当家作主,总是要看后院”;

讲谋杀:“谋杀就像吃薯片——不可能一片就完了”;

讲人言可畏:“舌头比身子更容易吊死一个人”。

这些好像是“孔子曰”一样的格言,加上陈查理的华人身份,让他身上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东方智慧”。

陈查理的粉丝们特别喜欢这些格言,于是有出版社专门把小说、电影里的陈查理格言搜集起来,出版各种《陈查理格言》。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1张图片

图为陈查理格言汇编书籍。

这个华人侦探形象在好莱坞火爆,自然也很快传到了中国。

在1930年的上海各大影院,都会引进时兴的好莱坞影片,而华纳·奥兰德出演的陈查理电影大部分都在中国上映过,尽管是由外国人来饰演华人形象,但还是非常受欢迎。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2张图片

图为上海融光大戏院放映《陈查理在上海》海报。

鲁迅的晚年伴侣许广平曾回忆说,鲁迅特别喜欢奥兰德演的陈查理系列电影,一有新的上映,不管电影院有多远,都要跑去看。

国内媒体派驻美国的记者,会跑去好莱坞专门采访奥兰多。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3张图片

1930年代《大众画报》在好莱坞采访陈查理的照片。

1935年3月22日,华纳·奥兰德在电影公司安排下到中国宣传,他坐着“亚洲皇后”号邮轮抵达上海,大批新闻记者跑去围观、采访。

大家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他。

当天下午五点,电影公司安排新闻发布会,奥兰德像电影里一样打扮好,用一口浓重的瑞典口音的汉语说:“访问祖先的土地,让我非常愉快!”

因为太受欢迎,国内影人立即嗅到商机,上马了山寨项目。

这些国产陈查理电影基本都由民国影星徐莘园出演,比如上海新华电影公司拍摄了号称“科学侦探奇情巨片”的《陈查理大破隐身术》,香港五洲的影片公司拍摄了《陈查理智斗黑霸王》。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4张图片

图为当时国内跟风山寨电影的海报。分别为:《陈查理大破隐身盗》,《陈查理智斗黑霸王》。


徐莘园的表演基本上复制了奥兰德对陈查理的演绎,而情节上,基本就是类似哈利·波特大战孙悟空之类的作品。

在1949年之后,陈查理形象在美国虽然没有此前那么火爆,但仍然不时被拿出来再创作。

1972年,制作过《蓝精灵》《猫和老鼠》《鬼马小精灵》的动画片公司“汉纳巴伯拉动画”制作了一部《陈查理一家》,主角是陈查理和他的孩子们,主要剧情和之前电影一样,都是侦破各种案件。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5张图片

《陈查理一家》动画片截图。


英雄还是小丑?

尽管陈查理是睿智的、幽默的,但在很多美国华人眼中,这个形象一直都不那么美好。甚至还很可恶。

2003年,福克斯旗下的电视台福克斯电影频道准备修复陈查理系列电影的胶片,并策划一个夏季电影节来重新播放这些影片。

消息一出,立即遭到美国华裔的抗议。

福克斯电影频道很快取消了这个系列播放的计划,并发声明,表示他们意识到“陈查理电影的场景与刻画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不安。”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6张图片

图为福克斯停播查理陈电影新闻截图。

有人觉得,六七十年前的老电影,抛开种族问题,纯粹当成流行文化或娱乐品来欣赏还不行了么?

是不是美国华人太敏感?

还真不是。

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实在是太大,让美国华人无法忽视任何可能揭开伤疤的行为。

抗议者认为,陈查理实际上仍然是美国种族歧视的余毒。

他们给陈查理形象列了许多罪状。

首先,让一个西方人来演一个中国人,是一种“黄脸戏”,就像好莱坞电影让白人涂黑了脸来扮演黑人的“黑脸戏”一样,除了表明华人在电影产业中的低下地位,还不可避免地要歪曲刻画华人形象。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7张图片

Al Jolson在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中的黑脸戏。

而且,在陈查理小说第一部《没有钥匙的房子》中,毕格斯为了突出陈查理的东方气质,描画了一个颇为女性化的出场:

“他确实很胖,然而却迈着女人似的轻快步伐。脸颊胖嘟嘟的,肤色犹如羊脂,黑头发剪得很短……”

尽管这是夏威夷岛上最好的侦探,但女主角看到他之后明显不信任,嫌弃地说:“可是,他是个中国人。”

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人能么会有本事断白人的案呢?

陈查理不止一次面对白人对华人的指责与怀疑,他总是不温不火。

最严肃的一次,是小说《黑骆驼》中,一个英国管家骂一个中国厨师“显露了一个未开化的民族最差的品性”。

陈查理的回应是一种很严肃的礼貌:“他们发明印刷术的时候,大不列颠的绅士们还拿着狼牙棒厮杀呢。”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8张图片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的《黑骆驼》。

此外,抗议陈查理的人觉得,这位侦探喜欢说“东方格言”的特色,也是种族歧视的表现。

陈查理那些“孔子曰”式的东方名言,很多其实是俏皮话。

在深知中华文化的华人看来,这些格言从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利索的华人侦探嘴里说出来,纯粹是为了滑稽而歪曲了中国文化。

对陈查理的这种“东方式”的刻画,在电影里变得更突出。相比好莱坞西方男性主角通常拥有的阳刚、俊美气质,华人主角显然只能以丑示人。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19张图片

看上去有点丑的陈查理电影剧照。

所以,当福克斯电影频道计划重新播陈查理电影时,全美亚裔美国人通信协会的负责人Eddie Wong写信给频道说:

“陈女人似的步态、谦卑的态度、夸张的口音以及喋喋不休的格言警句一点也不像我的父母,不像我的朋友或是我知道的任何一个中国人。”

最重要的是,陈查理身上那种谦恭和絮叨,怎么看都像一个唯唯诺诺的老管家。

批判陈查理的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西方“仆从”的象征。

在毕格斯的小说或好莱坞的电影里,每当案件出现的时候,西装革履的大侦探陈查理就现身,施展自己的推理智慧。

当案件结束,他总是急匆匆地回到夏威夷家中。

也就是说,当白人老爷有事的时候,召之即来,没事的时候,就回老家好好呆着。

这种“仆从”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就要从陈查理的原型,夏威夷檀香山市的一位人民公仆说起了。


人民公仆郑警官

这位公仆是檀香山警察局的警官,也就是毕格斯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翻报纸看到的新闻主角,名叫郑平,他的英文名字是“Apana Chang”。

虽然是陈查理的原型,但郑警官绝不是陈查理那种谦恭的形象。

郑警官非常酷。他个子不高,有着瘦削而硬朗的脸庞,右眼上有一道伤疤,眼神坚毅。

因为不识字,面对犯罪,也绝不会叨叨什么格言警句。

一个字,就是干。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0张图片

盛年时期的郑平照片。

他脸上的刀疤,是他抓捕传染性很强的麻风病人时,在近身扭打时,反抗者挥舞一把镰刀时划烂的。

在夏威夷警察局博物馆里,一个玻璃展示台里保存着一个长皮鞭。

这就是郑平当年执法时用的武器。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1张图片

图为郑平执法使用的皮鞭。现藏于夏威夷警察博物馆。

1898年加入警察局的时候,警长允许他不带左轮手枪,而只带皮鞭。

因为他的鞭子打得出神入化,跟《夺宝奇兵》里的印第安纳·琼斯一样,犯罪分子都害怕。

这功夫,是他年少年时期在夏威夷牧场当牛仔的时候练就的。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2张图片

印第安纳琼斯剧照。

当时,檀香山的唐人街是鸦片贩卖与赌徒聚集的地方,正是当地警方打黑除恶的重点。

郑平作为华裔,穿上便衣,很容易在唐人街里查案。

1904年7月,他去一个大地下赌场抓赌,里面有四十多个赌徒。

赌场位于唐人街中心的史密斯街拐角处一栋楼的二层。从一楼上去到赌场,一共有四道门,统统有人把守,一看到警察就会喊叫通知赌徒撤退。

郑平戴了帽子、墨镜。他没穿喜欢的西装,而是穿上了中国长衫,他把嘴唇上面抹黑,装成没刮胡子,一幅邋遢的样子。

他靠这种“匪徒”打扮越过了三道门,进入赌场,望着在场的四十多个赌徒。

很快有赌徒认出了他,刚刚喊出“警察”,郑平就甩起了自己的长鞭,“啪啪”地炸响了空气。

就这样,郑平把四十个赌徒全部逮捕了。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3张图片

1904年7月13日夏威夷当地报纸的郑平抓赌报道。(《The Pacific commercial advertiser》报纸1904年7月13日第八版)

在警察局,自然也免不了处理谋杀案。

1913年5月1日,郑平和另两位警官接到报警,来到一家华人商店,发现姓林的老板和年轻的新婚老婆横尸店内。

两人都被割喉,身上被刺了很多刀,尸体已经发臭。

经过调查,线索引向了当天在附近晃荡的四个菲律宾人。

一个旅馆的女住客给警察局打电话,说谋杀发生的当晚,她看到一个住在同一所旅馆的菲律宾人在洗毛衣,看着很像在洗血迹。

郑平和同事立即行动,很快查明,这人在附近港口驻军军官食堂里打杂。而食堂刚刚从林老板的商店进货,支付了一笔货款。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4张图片

夏威夷檀香山唐人街华人商店,1890年代,该图为黄运特著《陈查理传奇》第34页。

这是一起抢劫杀人案。

郑平和同事立即找到这个菲律宾人罗德里格斯,盘问他,但是罗德里格斯对答如流。

郑平发现,这个人脚上穿了一双新鞋,于是出其不意地问道:“你今天早上为什么要穿新鞋?”

这个问题击中了疑犯,他抽出刀子准备反击并逃跑,郑平立即堵住了门口,在搏斗中被凶手的刀划烂了西装。

郑平随后和同事抓住了全部四个凶犯,最后都被判绞刑。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5张图片

当地报纸报道的华人杂货铺谋杀案。

因为郑平太厉害了,制服了太多檀香山罪犯,他也受到恐吓,甚至要取他性命。

他曾经在一个鸦片馆里查案,被四个鸦片馆主雇来的打手夺去了鞭子,牢牢抓住,从二楼窗户扔了下去。

幸好郑平身手敏捷,竟然没有受伤。

这样的凶险案件在郑平服务檀香山警察局的一生里层出不穷。也因此,他在2005年被当地评为“夏威夷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

尽管郑平如此兢兢业业地为地方社区安全做贡献,也靠着警官职业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华人和美国人就相处融洽了。

当时的美国白人,并不会平白无故把警官职位交给一个华人。

1898年郑平加入警局的时候,基层跑腿警员都是夏威夷人,而职位高一层的警官,基本上都是白人。

郑平是其中唯一的华裔。

警察局之所以需要一位靠谱的华人警探,是为了能有效地打击当地华人社区的犯罪。

当时的檀香山唐人街是犯罪的大温床,而生活在其中的犯罪分子对西方面孔的警察十分警惕,一出现立即就会被犯罪分子发现,并大声喊叫“警员来啦”,提醒同伴。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6张图片

20世纪初檀香山唐人街。

白人警官进了这个区域,什么案子都破不了,一旦他们出现,马上就会被街面上的人层层报告到赌场、鸦片馆。

必须要有便衣警察能混进去,和当地华人打成一片才行。

移民夏威夷的华人,半数都是“四邑人”,因为他们多来自于广东台山、新会、恩平和开平这四个地区。

而郑平家乡离这些地方不远。

郑平1870年前后出生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的甘蔗种植园农场村庄里。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7张图片

19世纪50年代,夏威夷岛的檀香木出口产业没落,制糖业逐渐发展壮大,制糖用的甘蔗逐渐从野生转为种植,因此出现大量白人把持的甘蔗种植园,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1850年成立的夏威夷皇家农业协会开始负责引进华工及其他亚裔工人来此工作。

三岁的时候,父母不想再在异乡做贫苦的劳工,就带着一家五口回到了广东香山县的一个小乡村。

在广东农村住了七年之后,父母觉得生活更苦,毕竟第二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已经耗尽了大清国的统治基础。

父母觉得让郑平留在身边,未来实在没有什么出路,就让他和一个叔叔一起,登上了开往夏威夷的轮船。

因此,郑平可以说家乡话,和“四邑人”口音相近。

而他也喜欢伪装成四邑人,走到自己的同胞中,侦察各种罪恶行径。

当然,光会说中国南方方言,没有对付犯罪分子的本事也是不行的。

他少年时期做牛仔,在牧场上放牛、套牛、阉牛等等经验,让他练就了勇气和敏捷的身体,也学会了耍鞭子,成了他对付敌手的好武艺。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8张图片

当时夏威夷牛仔的照片。图中的牛仔正在河边抓牛。

此外,想走进警察局这样完全由白人掌控的权力机构,“中国佬”跟白人不搭上点关系是不可能的。

郑平运气很好,牛仔生涯结束之后,1891年被岛上很富有的怀尔德家族雇佣,照看马厩,和仆人们一起住在大宅子后面的仓库里。

郑马倌和主人一家关系非常好。他在当地白人社区崭露头角,全靠怀尔德家里的小女儿海伦。

海伦特别喜欢动物,同时又热心社会改革,她在夏威夷办了个动物慈善协会,专门防止动物虐待。

1897年,26岁的海伦被政府授权推行防止动物虐待的法律。除了防止人们虐待猫猫狗狗,也阻止人们鞭笞牲畜。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29张图片

海伦当时在报纸上的形象。

但檀香山市那么大,海伦的慈善协会需要一个动物案件调查员。

家里的优秀仆人,一身好本领的郑平被选中了。

郑调查员很快展示出自己的本领,曾在一个月内就处理了140件动物虐待案子,单枪匹马逮捕了11人,定罪8人。

郑平的能力,很快引起当时夏威夷警察局长的注意。

虽然身为华裔,但他是由夏威夷显贵家族提携出来的,值得信任。而当时罪案频发的错综复杂的唐人街社会,又正好需要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华裔警官打入内部。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0张图片

1886年的夏威夷警察局。

就这样,郑平靠做白人家族的仆人,一步步成为维护地方平安的人民公仆。

尽管一生都在打击犯罪,备受尊敬,但那个年代,美国种族歧视阴影还是时刻笼罩在这位华人警官身上。

甚至因为这样的歧视,受到本不该他承受的影响。

1932年,檀香山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

当年1月8日早上,已经六十岁的郑平看到家门口公路上一辆蓝色别克轿车呼啸而过,后面是一辆呼啸的警车。

之后他听到了几声枪响,后来郑平了解到,驾车的是一个老女人,车上有还两个男人。

警察逼停轿车之后,在后备箱看到了一具流血的尸体,裹在床单里。

这具尸体,是上一年震惊整个美国的夏威夷男孩强奸美国妇女案件的嫌疑人之一。

这个嫌疑人是在一场私刑中被枪杀的。

而整个案件,就是一场种族主义丑恶嘴脸的大展示。

1931年9月12日,一个叫塔利亚的美国妇女报警说自己被一群夏威夷男孩强奸,甚至“因为遭受鸡奸而完全崩溃。”

这五个少年,两个是夏威夷土著,两个是日本裔,一个是华裔和夏威夷人混血。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1张图片

图中为塔利亚案被指控的五个少年。

而塔利亚的丈夫是珍珠港美军基地的军官,军方高层要求彻查案件。

报纸报道的定调是“有着最好品质、教养优雅的白人妇女被一群恶魔袭击”。

尽管塔利亚明显有精神问题,她提供的证词前后不一,颠三倒四,但在军方、美国本土高层势力的压力下,五个少年很快被逮捕。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2张图片

受害者塔利亚。

而负责调查的夏威夷警察局,倾向于将少年们定罪,于是把非白人侦探全部排除在案件之外,有丰富探案经验的郑平也不例外。

因为证据不足,而且五个嫌疑人都有不在场证明,白人占多数的12名陪审团成员无法达成有罪裁定,1931年12月6日,审判被宣布无效,嫌疑人被释放。

这让驻夏威夷海军将军斯特林抓狂,他认为这是对法律、对“白人最神圣信条”的玷污。他还联合了美国本土政府高层人士联合给夏威夷施压。

媒体也认为这是“黄种男人对白人妇女的淫欲冲破了束缚”。种族主义言论让当地冲突激增。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3张图片

案件发生后媒体刊登的种族主义漫画。

美国人和夏威夷人的冲突不断,美国军官甚至绑架了一个案件嫌疑人,剥光衣服毒打。

塔利亚的母亲格蕾丝·福蒂斯丘也来到夏威夷为女儿提供“精神支持”。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4张图片

塔利亚和母亲合照。

在美军军官的帮助下,格蕾丝引诱并绑架了嫌疑人之一,肤色最深的夏威夷男孩卡哈哈瓦伊,逼他承认强奸罪行,并枪杀了他。

他们把尸体塞入蓝色别克,准备扔到海湾洞穴中,但被警察追捕,也就是郑平看到的那一幕。

尽管动私刑的四个人都被定有罪,但美军把他们保护起来,很快就被释放了。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5张图片

审判之后四个犯人和支持者照相,其中有高级警长。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6张图片

当时判决的报纸。

在审判过程中,檀香山警察局被当地白人势力指责案件处理有问题,要进行全面整顿。

新任命的局长上台后,立即进行人事改组,郑平和其他七个老警察“被退休”了。

他获得的退休金,是八个警察里最低的。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7张图片

老年郑平配有勋章的照片。

作为少数族裔,郑平当了一辈子警察,但在白人至上的环境里,他发不出一点声音。

也就是说,只要默默做贡献,不要乱说乱动,一直做白人听话的仆从。

这种华裔顺从地活在白人阴影下的境遇,在小说家毕格斯创作时,不自觉地转到了陈查理的形象中。

而且角色真实原型郑平的攻击性特质,比如使用鞭子,可以与人激烈近身搏斗,都被去除了。

你可以说这是谦逊。

但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阉割。

陈查理这个温顺的角色,象征着美国白人社会面对“黄祸”时的另一种应对策略:对华人进行文化和种族的驯化。

而傅满洲的儿子“上气”,以自己的一身超能力为特工史密斯代表的英国政府服务,多少也带有这样的“模范”和“仆从”的意味。

这也是漫威要拍摄“上气”电影而引起争议的一个深层原因。

陈查理小说和电影火了之后,作为原型人物的郑平也成了夏威夷名人。

很多来旅游的人,甚至拿着毕格斯的小说找他签名。

1928年7月,已经写了三本陈查理小说的毕格斯再次来到夏威夷,并和郑平见了面。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8张图片

郑平和陈查理见面的报纸图片。

有趣的是,当年夏威夷旅游局为了旅游宣传,决定给作者和他的角色陈查理拍个照片,让他们历史性地相遇。

但旅游局没有让郑平来当陈查理。

他们安排了一个长得比较圆润的华人男性,穿着类似戏服的长袍,桌上放个代表中国元素的鸟笼,与毕格斯一起拍了张照片。并把这张照片发给各大报社刊登。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39张图片

毕格斯与夏威夷旅游局安排的“陈查理”。

这可能是为了让照片更符合小说里那种谦恭的形象。

毕竟,搞旅游宣传,是为了吸引美国本土那些有钱的白人游客们。

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让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犀利华人警探出镜,还咋做生意呢?



参考资料:

1.《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黄运特著,刘大先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姜智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张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4.《不上锁的房间》,厄尔·毕格斯,群众出版社,2008年

5.《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6.《夏威夷早期华人移民史》,张岩,载《寻根》杂志2017年第5期

7.《夏威夷的早期移民与美国大陆的华人和日本妇女》,作者:罗纳德·高木,编译:吴藜,载《八桂侨史》季刊1993年第3期

8.维基百科:塔利亚案件相关条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ie_Tri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alia_Massie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_第40张图片

打赏土豆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