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一种收获硕果的美好;“绿珠泪汨浸心脾,宛如春城施雪响”是一种品尝滋味的喜悦。“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入琼糜。”是一种饥饱感受差异之后所产生的巨大满足。这些味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酵,酝酿出千丝万缕的庞大美食文化情怀。吃,是中国人生命中永不或缺的一地归属,一抹记忆,一种情感。美食不仅仅成为人们满足味蕾的一种方式,其中可能揉入了记忆,思恋亦或温暖,就如一席春风,不仅仅只是风,这风中融入的更可能是花香,草籽乃至爱恋。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天空的味道,星辰的味道,美食中包含的是山川大地,是日月星辰,是贪嗔痴爱,是风霜雨雪,早已超越了从前所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糕,粉面包饺,鸡鸭鱼肉。《舌尖上的中国》提到:“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美食用他的独特方法使人们记住自己的根,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长沙这座小城,我在这儿住了将近十八载,从未长时间的离开过。恍惚间,岁月经轮摇转,我吸收着这片土地的养分,逐渐成长,吃进肚的食物看不见摸不着,却融入我的躯体化为了我的骨和血,那在食物中承载着的记忆和爱,塑造成为了我这个独一无二的人。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杂蛤蟆。”这首传遍老长沙大街小巷的童谣“月亮粑粑”讲的就是老长沙最传统的美食糖油粑粑。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更不能与山珍海味、鱼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价的身份,诱人的滋味,所以才能够出入寻常百姓家,受到民众的厚爱,成为长沙人记忆中最喜爱的小吃之一。童年记忆中的青石板街巷,总有些早起的小贩,在晨起的雾气中开始了一天的吆喝叫卖,他们往往推着一辆破旧的小车,车外密密麻麻的围满了大人小孩,车上驾起一张锅子,里面有金黄色的油烧的滚烫,锅面冒起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粘稠的油泡,这油之所以粘稠金黄,是因为油中混合了糖,可别小看了这糖汁,这其中可是有大讲究。糖汁是白糖、红糖、蜂蜜按照黄金比例兑水而成,红糖则必须要是那种最古老的结块的红糖,之前是硬的,要先把它打磨成红糖粉,再加热融化。一块块红黄相应的糖就如一块块红砖,红色与金黄点缀在这暗青色的背景里,让人分外有食欲。粑粑的主要原料是水磨糯米粉,掺合着阳光和木头的香气,然后与水混合,加上和面人的力道,捏成一颗颗弹黏软糯的白团,如一只只玉兔趴在案板上沉睡,“爷爷,我要一碗糖油粑粑”“好嘞好嘞,马上就做好了。”沉睡的玉兔突然惊醒,连连跃进金黄的波涛,沉入锅底,大概一两分钟后,在一团团白色的气泡的包围下,一颗颗金黄的月亮就升起来了,连空中都氤氲着甜丝丝的味道,仿佛都被笼上了一层金黄色。用勺把油漏出、沥干,一颗颗小月亮就被捞上来了,那时候的糖油粑粑还是盛在透明的塑料碗里的,再配上长沙独有的凉风,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刚出锅的粑粑像一颗滚烫的小火球,所以要“三吹而后吃”,先吹散粑粑上的热气,用竹签搅一搅流动的糖汁,让粑粑凉一点后再舔舔甜甜的外皮,然后咬碎那层金黄的外壳,一股属于糖的最纯正的香气扑鼻而来,露出没有被油炸到的晶莹如雪的粑粑内部。粑粑整个外酥里糯,油而不腻,让人都想把这香气吞进肚子里,吃粑粑的人们就这样慢慢走,慢慢吃,仿佛把老长沙的气息都吞进了肚里,温暖着心和胃。而那时年少若是感染上风寒,啥都吃不进的时候,躺在床上,脑海里所想的都是糖油粑粑的那一抹金黄,喝一碗稀粥,吃几个糖油粑粑,稀粥解油却不经饿,糖油粑粑却很好的与稀粥相得益彰,吃完后全身发热发一身汗,感冒就快好了,往往能让人产生轻松自在,逍遥漫游之感。

   而现在,做糖油粑粑的推车都变成了一个个店铺,少了以前的那种古老传统的气息,从前的青石板道也变成了如今的商业大街,虽然装糖油粑粑的碗变得越来越精致,店铺也越来越大,但是知道糖油粑粑文化和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关注食物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底蕴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心中必须要存有这一份我们可以称为记忆与温暖的东西,它悠久辽远,绝不会被现实中的人情冷暖所辜负。指间沙《舌尖上的上海》中写到:“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应该在炊烟和炒锅前熨过,知道生活是一件严肃且慵懒的事情,你的食物,养育着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的。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是啊,我相信美食的力量,美食,是最好的安慰。

                                                                                                      作者:潘特

你可能感兴趣的:(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