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于博,在业余羽毛球圈,人们常喊他“老于”,他又常称自己“小于子”。16年前,于博与鲍春来因“同病相怜”才有了偶然相遇的机会,羽毛球成就了二人的忘年友谊。虽然年纪相差二十有余,但是,对于打球的执着和热爱,让他们成了彼此交心的支持者。在小鲍驰骋世界赛场的多年间,于博在国内业余圈也有着自己的峥嵘岁月,单、双打常年都保持着不错的战绩。今年7月初,于博因病在澳大利亚去世。鲍春来听闻噩耗后,写下这封已经寄不出的信。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希望于叔在天堂没有病痛,有白色的羽毛球继续陪伴。
于叔:
从咱们见第一面,我就管你叫于叔,一晃也有16年了。上次咱爷俩见面是两年前,你说要去澳大利亚和女儿一起生活。在那之后,我签约了新公司,忙着以一个演员的新身份接受挑战。过节时,咱们也就只在微信上逗贫几句。想着以前还能在球局上来个偶遇,现在却没机会再见一面了。
前些天,咱们相熟的朋友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你坐在南半球的枫树下,看上去胖了点,但身上依然带着北京爷们的那股憨厚劲儿。听说你后来没怎么再打球,我猜你肯定是手痒到不行吧!真想能有个机会,再让我说句:“于叔,再打局5分球呀!。”
咱爷俩认识的第一面,那情景回想起来就跟演戏似的。2003年,我膝盖做完手术,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康复。你也因为打球不慎弄伤了膝盖,在那里疗养。两个因为打球拄上拐的人,就在那条长长的医院走廊里相遇了。你看到我时,脱口问:“你是那个小鲍吗?”话匣子从这里打开,我们从比赛侃到羽坛动态,凡是和打球相关的,在我看来你一一门清。
后来几天,只要见面,咱们就聊个不停,没说够就继续到病房里侃。当时,我妈妈在北京照顾我,她没事就坐那儿听咱们聊。这么说起来,咱爷俩算得上是一见如故了。
我刚进国家队那会儿,虽然住在崇文门,但并不知道北京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和你认识后发现,哦!这就是北京爷们——憨厚、较劲、要面子。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瞅见于叔你那发光发亮的圆脑袋,阳光和乐观就“普照大地”了,我就会觉着这世上没什么翻不过去的山。
有时咱们一块去打球,你把车停在公寓旁边等我,我只要拉开车门,你准盯着车载小电视在研究球。我说:“哟,于叔又研究上了?”你嘿嘿一笑:“这不是马上有比赛了。”就是这辆车,陪着你春夏秋冬往返于球馆的路上。
提到这辆被羽毛球填得满满当当的车,它绝对是你羽毛球铁粉的铁证。除了前排车载电视被你下载满了各大比赛视频,后车座上是装好了球鞋、球拍、浴巾一拎就走的球包。打开后备箱,那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羽毛球装备库,各种型号的球拍,连同拍套都是配套的,一名羽毛球痴的自我修养不过如此了。
那时一起打球,我总觉着于叔你特别抢眼。仔细观察,才发现您从球服到装备都是自己配置的国家队同款。我记得刚上国家队那会儿,如果有谁送我件印有“China”字样的短袖,就能把我美得够呛。后来,我找了几件这样的衣服给你,你也像得了宝贝似的,那高兴劲儿就好像看到当年的我。自那之后,我送你的那几件战袍听说出场率奇高,即使后来它们已经穿得有些旧了,你还是视它们为幸运战袍,穿着上场比赛。
没认识你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信打球能打到废寝忘食吗?凌晨2点还在场上热火朝天吗?”我肯定不相信。但是于叔,你的传奇就在于,你真的一天能打7、8个小时,甚至有时从晚上9点一直战到第二天凌晨2点,连吃饭都不记得了。作为一名前专业运动员,对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你带我去打球时,则总是担心饿着我,每次都带足了汉堡包和牛奶。
我一直很好奇,打球时,于叔你是不是就喜欢看别人累吐的样子?不像我打球时,脑子里想的是如何赢球。你打球时,好像能很轻易地去享受那个过程。像你喜欢拉吊,我有时就说你爆发力好,适当增加一点进攻,就很好得分。但你偏不,就喜欢慢慢拉的那个过程,哪怕第一局输了,你再去逆转回来。看到你把对面年轻人拖到没体力,这一点,我真是特别佩服你。
不过,于叔你坚决不承认有时你打球在“模仿”我,比如你绑手胶的方法,是不是有认真研究过我们队里的绑法?一摸手柄就能感觉出,这手感怎么和我自己绑的那么像!后来,我发现你的劈吊也和我的招式有几分神似。于叔,这绝对是“模仿”我来的吧。
最让我吃惊的是,你喜欢羽毛球喜欢到去考了个业余教练资格证书。你特认真地对我说:“收徒弟是有标准的,不是轻易谁都行,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学球的天分。”我知道,你那么要面子,徒弟要是成绩不好,你这个当师傅的一准儿不乐意。
虽然每次咱俩打球,你都表现得特别“平和”,但我听说,你踢足球时,在场上特别凶;打羽毛球时,也总是特别爱较劲。虽然你一直“平和”待我,但是随着我退役、摸球摸得少了,每次都会觉得你好像又有了进步。那些细小的变化,在我看来是背后无数的用心练出来的。包括,你为了增强专项能力,不仅会去健身房,还在家里添置了练手腕、练挥臂的小器械。
有时候,看到你对羽毛球的那份执着,我都觉得自己充其量算是专业的羽毛球选手,而你才是职业的羽毛球选手,一切全靠自己那种。原本,我总觉得专业和业余之间差很多,就好像玩王者荣耀时青铜和王者的差距。两个完全不同等级的玩家交流技能该如何施展,这其中会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对于叔的了解,我觉着在球上面,专业和业余之间是可以好好沟通的。
当运动员,有巅峰也有低谷,而于叔你让我一直忘不了的是,无论在我多难的时候,你都坚定地站在我背后,默默地挺我。赢球时,大家都开心;输球后,面对“键盘侠”你会真的去网上“护短”,为我仗义执言,挺身而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我输球后的第三天,为了让我别一个人闷着,你特意叫我到方庄吃饭。你知道当时的我备受打击,所以那顿饭你鲜少地没聊球。北京奥运会之后,因为伤病,我好长一段时间打不了比赛,有想过放弃。在国家队,运动员肯定都是一心想着去拿冠军。但在那个位置上待久了,就会觉得比赛是一个常态的工作,输与赢才是关键,那种从打球之中得来的快乐不知道去哪儿了。当时,让我把羽毛球当作乐趣,我哪里敢呢?因为每一分都关乎着比赛的输赢,每一分都有它存在的责任和任务。
于叔,你看到我闷闷不乐,就开解我上场去“玩”球,享受它。一开始,我真的不会,包括咱们一起打球,我觉得就是陪你们大家玩。但渐渐地,我发现回合之间去主动调动网那边的人,那种瞬间的变化让我豁然开朗,并因此重新获得了打羽毛球的乐趣。这是于叔你教会我的,也因为有了你,我才懂得去发现羽毛球的另一面。
如果就这么慢慢敲字下去,可能我还得说上很多。有时候,咱们在一些业余比赛中“偶遇”,我站在台上,你站在队伍中,那份场上有故人的感觉特别好。不过,一般我都不去看你比赛,因为我知道你会觉得紧张。所以,每次为了让你尽情释放、打出水平,我都选择了“绕路”。
现在,我搬了新家,正在逐渐适应中。其实,作为一个演员和以前当运动员时有一些相似。为了提高自己,我去上课,平时等一些通告,日子就这样慢慢流过。
咱爷俩从原来两条“不搭嘎”的平行线,到后来的相遇、相识、相知,是羽毛球带来的缘分。是你,带我看到了球场外的另一片天地。于叔,希望天堂也有羽毛球!
鲍春来
2019年8月
推 荐 阅 读
如需查看公众号往期内容,在“写消息”中回复“查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