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


Dear all:


今天这个故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曲晨昊和二更君分享的。 和曲晨昊一样,很多立志投身于地质工作的年轻人,都被李德威老师的故事震撼到。
由新华社出品、二更制作的《赤子之歌》,在这个教师节之际,也在李德威离世一年之际,以此片 纪念李德威,也致敬在讲坛付出的每一位老师。
From:二更君


如果热爱一样东西,

你会看到它的魅力,而不是艰苦


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1张图片


李德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家。他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他的一生都投身于地质科学,明知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坎坷,但他“相信最终对国家和人民有益”,这条路就要坚定走下去。



但高原地质科考,怎能不苦?
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即使空手走路,人的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平原背几十斤重物爬坡。而李德威不仅全程能走下来,还要背回沉甸甸的岩石标本,甚至创下一天走70公里的记录……

除了苦,还有危险。
2003年,在青海可可西里野牛沟,李德威差一点遭到野牦牛的攻击。这在他几十年的野外工作中,并不少见。他躲过了棕熊、野狼,遇到过雪崩和塌方……十多次都命悬一线,因为热爱,他不觉得艰苦。

没有争论和质疑 就像地壳没了碰撞,产生不了能量

28岁,李德威第一次去到青藏高原。被地质工作者认为是“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吸引他的不是高原美景,而是丰富的地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机遇,他发现了一些用主流的板块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
“权威学说也存在局限性,能不能挑战?”当时,已有外国学者提出以青藏高原为切入点,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青藏高原是开启大陆动力学理论的“金钥匙”,李德威立下决心:中国一定要先掌握这把金钥匙”!


自此以后,他每年都有两到三个月时间奔赴高原,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一直跋涉在高寒缺氧的“无人区”。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开发固热能, 中国能崛起”
2018年5月5日,近200名地热专家学者齐聚于在海南海口。不到两个月, 在李德威的主持下, 海南澄迈打出中国南部第一口温度超过185摄氏度的干热岩钻井。
这对他来说,好像心中的梦想刚开始一点点实现,但身体的气力这时也一点点抽离。 那时李德威则更新了朋友圈“瞬间变老,雄心不死”。

妻子夏芳回忆在门口看到李德威的那一刻,她说她当时都愣住了。平时每一次回家他都精神满满,这一次,他站着都打晃。
因为长期积劳成疾、免疫功能全线下降,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李德威患上了噬血细胞综合症,这种病罕见且凶险 。

而在病房,他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由于我突患重病,遂急呈此信,望能上利国家人民、下慰平生理想……我愿意将我的固热能开发利用及地震监测预测一体化思路、方法技术全部奉献出来,助中国快速崛起。”
在医院,李德威最后一次见大弟子刘德民时说: “德民,你们一定要把干热岩研究继续下去,华北、华南,还有青藏高原,地热能比较富裕,以后要多去这些地方。”
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2张图片
他在重症病房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短短十个字,是李德威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李德威在56岁猝然离世,但在地质工作者的心中,他永远是灯塔般的存在。

学生刘德民继续完成关于盆山耦合研究的书籍;学生罗文行也在延续李德威老师的地热研究; 同事曾佐勋仍在坚持地震预测研究线;而妻子夏芳就当丈夫远行,她会在心中等他回来……
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3张图片 一个人对科学的梦,能有多纯粹?不迷恋权威,甚至敢于挑战权威,一步步颠覆已有的认知,哪怕鲜有名利,也从未犹豫。 一个人对祖国的爱,能多炽热?没有欲望和贪恋,只有朴素的心愿,他把祖国和人民记在心里,坚定地走在这条艰难之路。


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4张图片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5张图片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6张图片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7张图片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8张图片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_第9张图片

编辑/qiqi
设计/蒙蒙 运营/项18
点亮 “在看” 有些人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世界 ↓↓↓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临终前留下这一句话,让无数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