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1张图片


从爆料到发布,关于新 iPhone 吐槽火力最集中的地方,显然就是后摄的外形了。单论观感,硕大的镜头模组既不居中对称,「正方形套三角形」的搭配也谈不上和谐,这样的设计的确不太符合普适的审美标准。

然而事实是,在新 iPhone 设计的取舍上,苹果很可能又一次把「功能」的优先级排在了「美观」之前。据说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的后置镜头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是为了保证任意两颗镜头的间距都是相同的,从而更容易实现三摄间的无缝切换和协同工作。这一点对新 iPhone 的影像体验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


不过为什么说苹果「又一次」为了功能而牺牲美观?你怕是忘了 iPhone 6 和 6s 背上难看的天线条带了吧…

所以,觉得新 iPhone 「丑」很正常。至于能不能接受,就看你对手机影像能力提升的需求有多强烈了。


那么,新 iPhone 在影像能力方面的提升究竟体现在哪呢?多说无益,赶紧戳下面的视频,让@罗莱尔特和 Rui Rui 为你细细道来吧。



简单总结一下,苹果在影像方面有几个一以贯之的原则:


首先是尽可能还原真实,「所见即所得」,给用户预留更充分的后期创作空间;其次是弱化相机的硬件属性,打造更符合直觉的拍摄体验。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2张图片


与前代相比,新 iPhone 相机配置上最显著的升级,就是多出的这颗超广角镜头了。如果你关注安卓阵营,类似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这样的三摄配置其实并不新鲜。但简单上手之后我们却发现,苹果这一次似乎想让你忘记三摄的存在。

从目前来看,除了超广角端白平衡略微偏绿之外,三颗镜头在发色倾向上总体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转动虚拟拨轮变焦时,各个焦段间的过渡效果也比较自然。三摄之间的差异被尽可能降到了最低,换来的则是如同只有一颗镜头般顺畅的拍摄体验。

超广角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拍出非常风格化的效果,但如果不得要领,畸变造成的失真也能分分钟毁掉你的作品。对普通用户来说,「什么时候该用超广角」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安卓设备的常见做法是运用 AI 分析取景画面,如果适合超广角拍摄就会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切换镜头。但再精准的算法也不一定对每个人的胃口,所以为什么不通过更直白的方式,让拍摄者自己来做决定呢?


当你用新 iPhone 的广角镜头拍摄时,超广角镜头也在同时工作,将预览画面延展至取景框两侧;同理,用两款 Pro 机型的长焦镜头拍摄时,广角镜头也会以相同的方式进行配合。这样,拍摄者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三颗镜头的相互关系,也能通过更具沉浸感的取景画面实时作出判断,选择当下最合适的焦段。这就是「所见即所得」并且符合直觉的拍摄体验。

更进一步,如果在相机设置中开启了「超取景框拍摄照片/视频」的选项,那么当你用广角(或长焦)镜头拍摄时,超广角(或广角)镜头的画面也会被记录下来,并保留 30 天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有重新构图的需求,这部分额外的信息就能派上用场,甚至废片也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通过多颗摄像头的协同工作,新 iPhone 为拍摄者赢得了更充分的后期创作空间。


新增的「夜间模式」同样体现了苹果「还原真实」的影像调校思路,不刻意追求「亮如白昼」,而是在适度提升亮部细节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场景中的明暗关系,还原夜晚的氛围。和「智能 HDR」一样,「夜间模式」也是自动运作,系统会根据光线强弱和手机的稳定程度自动判断出合适的曝光时间,不过在按下快门前你还是有机会通过进度条来手动调整。取景画面同样「所见即所得」,让拍摄者对最终的成片效果心中有数。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3张图片

曝光时间较长时,取景画面会有一个由暗到亮的「显影」过程


你看,从取景到拍摄再到后期,每一个细节都是熟悉的「苹果味」。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4张图片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5张图片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6张图片

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_第7张图片好看的人都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就是 iPhone 11 Pro 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