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没有气节,还有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气节的缔造者。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传承。

自古文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心有气节。屈原“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身而浊世之温诟乎”是一种赤诚摅忠的气节;苏武牧羊宁死不屈,节秃不降,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气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难是一种凛然不屈的气节;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种不惧权贵的气节;方孝孺“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拒降明成祖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气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颈就义是一种守志成仁的气节。

这些杰出文人的气节耀然纸上,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钦佩,为之折服。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文人的气节不复存在,文人似乎严重缺钙,少了许多硬骨头的人,变成奴颜媚骨,依附权势之人。

从中国顶级的教育学府,到普通乡村小学,每一个应该由文人或者是文化人掌控的教育圣地,如今充斥着这些环境的不是文人墨客的畅快清谈,而是各种官僚的等级制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小学,都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这种唯权是图的做法让教育没有了真正的净土,到处充斥着权势与阶层。譬如上级来检查,必定要以上级的指示为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否合理,这些标准对教学是否有用,一概不提,只一味的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做。至于文人的骨气文人的气节,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配得上“文人”这个称呼?这样的做法能叫有气节吗?一个文人没有了气节,还有什么?

在学校这样一个教育的净土中,早已没有了文人气节,有的只是跪舔和膜拜,有的只是崇尚权势,有的只是软弱退让。至于其他文人,早已沦落到了权势之下,为争权夺利可以撕破脸皮,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能叫文人吗?这样的人有气节吗?

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是没有文人的时代,只有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技术的一类人,这类人不能叫文人,只能叫“知识的搬运工和使用者”,这种人也就不存在气节的问题了。

想到这里,突然释然。中国已经没有文人,或是不再对文人抱有希望,自然也不能奢求文人的骨气与气节。

随着传统文化的再次兴起,希望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带动起一批真正的文人学者。淘尽历史长河,有气节的人如繁星点点,遍布历史的每个朝代。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和如今允许日本核辐射区生产的大米进入中国市场的“食肉者”相比,不知道差别有没有日本海沟那么深,我只知道我们的祖先都是有骨气,有气节的人,不会为点滴的私利而放弃原则。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们应该撑起这个责任,让文人再次回归,做一个有骨气,有气节的堂堂正正的文人,做中国栋梁,撑起中国未来的文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没有气节,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