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策无疑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指出了一条明路,可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隆中对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让刘备集团“兴复汉室”。那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到底是因为隆中对本身的漏洞,还是因为执行上出了问题。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然而刘备实际上只占有荆州的一部分,并没有占有全部荆州。而本来是有机会的,只可惜刘备妇人之仁。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三国志】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三国志】
就这样失去了全占荆州的最好机会。实际上诸葛亮的计划是可信的。刘备当时是完全可以赚开襄阳城门然后诛杀刘琮。假传刘表遗书,挟刘琦以令荆州,传檄各郡,全据荆州。刘备要是能够有他先祖刘邦那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精神,早就可以占据整个荆州了!哪里还有曹操占襄阳的机会!而要不是庞统给刘备讲了一番逆取顺受的道理,张松被暴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备还不一定能忍心夺取益州呢!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实际上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早在隆中对提出之前,鲁肃就提出了占有荆州的塌上策。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塌上策】
荆州对于刘备集团很重要,对于孙权集团同样重要,所以孙权宁可背叛盟友也要夺取荆州。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很多人都说关羽已经“将荆州之军以向宛若”,最终却失败了是因为隆中对的错误,但是实际上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北方的曹操实力依旧强大,也没有发生什么能够动荡北方的变术。而刘备刚刚夺取汉中,军民疲弊,暂时无力北上出秦川。关羽根本没有严格执行真的的隆中对策,未待天下有变,就贸然单独出兵,以至于当关羽败走麦城之时,刘备甚至来不及救援。
不得不承认,对于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来说,当时没有比隆中对更好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时世日移,天下大势一直处于变动之中,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应该随机应变。其实诸葛亮为了调和“东和孙权”与“跨有荆益”之间的矛盾已经做出了对孙权集团的让步。所以有了“湘水划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然而湘水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孙权和刘备的矛盾,最终在隆中对策几乎要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后出师表】
以上帝视角来看荆州之争,我想解决这个分歧的唯一办法,只有关陇战略:“让荆以联东吴,取凉后图天下”。让出荆州以巩固和东吴的联盟,夺取凉州地区,以获得陇右地区的战马主建骑兵部队然后“待天下有变”,等到北方出现动荡,再自西向东蚕食曹魏。实际上在关羽失荆州以后到刘备兵败夷陵之前这个新战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可惜的是军事才能比诸葛亮更强的谋主法正英年早逝,刘备又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没有选择放弃荆州去夺取凉州,才让新战略失去了最好的实机。若法正不亡,若刘备主力仍存,夺取陇右不成问题,真是可惜啊!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在执行调整后的新战略。也就是说先夺取魏国的陇右地区,再步步为营的蚕食魏国。只可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诸葛亮毕其一生都没能实现他的新战略。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
鲁肃《塌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