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战争片的目的是教人敬畏

评分:7.8/ 10分,4/ 5分。


上映之前关于本片最大的未解之谜恐怕就是是否足本引进了吧。有说删减不到三十秒的,也有说一刀未剪短,还都言之凿凿。但无论如何,钢锯岭都是本年度内地影院看过尺度最大的电影,不是为了血腥而血浆横飞,只是把战争的残酷直接丢给你。这部电影是怎么引进的呢,也许激战日寇是唯一的原因。

看了这么多战争片,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算优秀的战争片?是不是只要满足了视听淫欲,对着你的耳朵和眼睛一顿狂轰滥炸,看完电影被彻底爽到,观众就心满意足了呢。单就这一点来说,钢锯岭已经做到了,从主角戴斯蒙的连队开始攻占钢锯岭开始,虽然远未达到笔者想象中的血腥程度,但足够令战争片爱好者感到兴奋。电影对战争过程中的散兵作战、大扫荡、两军冲锋、突袭堡垒、掩护撤退、炮击阵地等均作出了细致表现。伴随着良好的影院音响效果,射击与爆炸的声音震耳欲聋,士兵们中弹的特写镜头、大量的断臂残肢、血肉模糊冲击着眼球。仿佛观众们都是战争参与者,士兵们就倒在自己跟前。画面的颗粒感增强了临场感受与惨烈程度,不象在看一部电影,而是战争的真实记录。也许国内大部分电影观众需要的就只是这个。看惯了国内小荧幕大银幕上的奇幻武侠爱情伦理战争片,来一道手艺纯正的大餐,未尝不是洗眼睛。

然而在这场视听娱乐的背后,战争片渲染了如此惨烈的场面,究竟是想讲述个什么故事呢。战争片是否等同于征兵宣传片,向大家鼓吹参军光荣?如果是战争时期,这样也无可厚非。但在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年代,战争片仍旧宣传战争,煽动公民好战情绪,挑起对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敌对心理的话,就与军国主义与纳粹无异,都是反文明、反人类、反和平的。战争片的本质目的,就是要教人对战争产生敬畏,恐惧战争,从而永远都不想体验战争,永久的珍惜和平。本片就是这样,用残酷的镜头,血腥的场面,教每一个观众,看在眼中,疼在心里。每看一部战争片,都对战争的恐惧增加一分。

那战争片也是在打造英雄吧。其实不然,虽然超凡蜘蛛侠加菲在本片出任主角,即使历史上的戴斯蒙被尊称为英雄,但他参军并不是想当英雄。如果战争片的目的只是宣扬英雄主义,那与直接宣扬战争又有何分别。一部出色的战争片只可能是反英雄的。影片讲述的是真人真事,虽然有所改编,把主角的经历全部浓缩在了钢锯岭一役。但在一次战役中靠个人之力穿梭于战场的不拿枪的士兵勇救数十名战友,主角光环指数已经不是影视作品能够企及。仔细想想,若非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恐怕早就会被人大骂开挂了吧,但现实远比艺术夸张。影片最后说戴斯蒙救下了75个战友,真实的数据可不止于此。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被战友们戏称竹竿和胆小鬼的士兵,在战场中作出如此惊人举动。一切都归结于信仰,这也是影片想表达的内容。这部电影和前段时间李安的比利林恩都是讲述士兵的信仰,只不过安叔侧重在是否相信,而本片是关于能否坚守。

影片前半部分从戴斯蒙小时候说起,也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他在新兵营训练的经历,有种全金属外壳的既视感。影片在他拒绝持枪一事上浓墨重彩,真是惊动了各级领导,甚至还闹上军事法庭。戴斯蒙这种固执的表现,当真他身边就没有具有同样深刻信仰并愿意持枪的战友么?从影片前半段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他拒绝持枪最根本原因却来自家庭。戴斯蒙小时候差点杀了自己的兄弟而对上帝十诫中不可杀人一诫印象深刻,长大后父亲酗酒殴打母亲,他又在心中杀死了父亲。不过戴斯蒙这样一个顽固的教徒,却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踏上了战场,成为医疗兵。他不是去杀敌,而是去救人,这就不违背上帝十诫的教化,同时也成为他拒绝持枪的借口。但他最后非但在安息日上了战场,还为了救人而捡起了枪,也是他的成长。

其实影片发展到最后,戴斯蒙能够在战场中彻夜单兵救人,甚至逃过敌人的扫荡,这种信仰的力量,也不仅仅是宗教那么简单。信仰这东西,更多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力量,就像最后一次对钢锯岭的冲击,戴斯蒙的战友们也有了信仰。他们难道一夜之间就皈依某教某派了么,其实他们的信仰就是戴斯蒙本身。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一个人的精神往往能催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奇迹就是英雄,但于他本人,只不过恪守心中的信仰罢了。

本片虽然没有凸显英雄主义,但精心设置的镜头强调了战争中人的存在与价值。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由一个个个体形象聚集而成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绝不是盲目强调共性而忽略甚至抹杀个性所能比。所谓集体,是每一个与众不同个体求同存异而形成,因为个体而闪耀,靠扼杀个性的张扬是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却只会加剧个体的叛逆。

影片的叙事虽然老派,前半段会叫人瞌睡连连的铺垫与后半段燃爆的作战形成鲜明对比。想想当年看勇敢的心也是类似感受。但梅尔吉布森确实是一个擅长拍摄战争片的导演,老牌劲旅的扎实随处可见,在影片中能够保持态度的中立更是难能可贵。不像某些国家战争作品只会歪曲历史或刻意夸张与丑化,还完全感受不到对人的尊重。本片对于战争的刻画是平等的,对生命都是同等的尊重,甚至还有戴斯蒙拯救日本伤兵的表现,镜头冷静而客观。也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何戴斯蒙要救治敌人,这恰好体现了普世价值的核心内容,众生平等,这可能也是东西方宗教教义的共性。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要知道,敌人再傻逼、弱智,你都和他们打了好几年的仗,如果敌人愚蠢,你自己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影片最后有个镜头,一个美军士兵和日军士兵同时倒下,体现了导演足够的悲悯。

本片同好莱坞其他许多经典战争片如拯救大兵瑞恩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导演对待战争的态度上。看完本片的观众是决计不会想要发动一场战争的,而看完大兵却未必如此。好莱坞许多经典战争片都不免美化战争、宣传战争,他们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却不如本片这一类恐惧战争的战争片带来的冲击强烈。

因此本片又一次引发了强烈的讨论。成功的战争片应当是教人看完电影之后恐惧战争,而如果你看完电影想要发动一场战争,这样的作品即使再精彩,也是彻底的失败。

另外据某些看过未删节版的朋友表示,内地院线版还是剪掉了两个地方。一处是那个绰号好莱坞的光屁股士兵,另一个是结尾处日本军官切腹之后“介错”的场景(也就是砍头)。前者无伤大雅,而后者则影响了镜头的公平,有损导演的意图。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6年12月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战钢锯岭》:战争片的目的是教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