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往事92 子华罪郑

第一次伐郑无功而返,鲁僖公七年,齐国再次出兵伐郑。

眼看郑国又将陷入危急之中,大夫孔叔坐不住了,他跑去劝谏郑文公:君上啊,俗话说:内心如果不强大,为什么还要怕屈服呢?内心既不强大,又不能屈服,所以才会灭亡。现在情况危急,请君上向齐国屈服,救亡图存。

郑文公也知道情况危急,孔叔说的也很有道理。不过,此时他已经另有退敌之计,于是便妥妥地回答:我知道齐国人为什么而来,请稍候片刻。

孔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急得直接来了句:如今国家朝不保夕,哪有时间再等你。

郑文公知道孔叔是为国着想,也不怪罪他,只是让他稍安勿燥,看他如何退敌。

接下来,郑文公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把逃盟的责任全部推给申侯,然后把他当作替罪羊杀了,向齐国人赔罪。

一番操作之后,总算把齐国人搪塞过去,齐军暂时撤了回去。

同年秋天,齐桓公在甯(níng,音宁)母(在今山东鱼台)再次召开诸侯大会,商量下一步如何处置郑国。

参加此次大会的诸侯有宋桓公、鲁僖公、陈国太子款和郑国太子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郑国特别派太子华前来旁听,希望能从中作些调和,缓解一下双方的紧张局势。

对于下一步如何处置郑国,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意见。

认为该继续打的也有,认为可以坐下来谈一谈的也有。

对于此事,管仲倒是另有一番见解,他认为郑国逃盟不服,虽有具体原因,但是作为盟主,齐国也应该自我反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德行。

他向齐桓公建议说:臣下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应该用礼,安抚疏远的国家应该用德。只要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来归附。

齐桓公听后,拍手叫好,并依管仲之言,待诸侯以礼,同时还派官员接受诸侯们的土特产,然后再进献给周天子。

散会之后,郑国太子华突然不请自来,登门求见齐桓公,说有要事相商。

既然有要事相商,齐桓公便接见了他。

一番礼节之后,太子华向齐桓公提出了一个服郑的计划:郑国不服,实际上是由于国内的洩氏、孔氏和子人氏三族,在违背您的命令。如果您能除掉他们,再和郑国谈和,我们郑国一定会像齐国国内的臣民一样侍奉齐国,这对您可是无往不利啊!

春秋往事92 子华罪郑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太子华的话明显不符合事实,譬如前面的孔叔就一直在劝谏郑文公应该从齐。他的做法显然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三族大夫很可能和太子华是政敌,因此,太子华想借刀杀人,除掉对手。

他的计划多少有点引狼入室,卖国求荣的味道。

齐桓公听后,怦然心动。

这个计划倒是很有新意,如果能用三族大夫的性命换来郑国内附,彻底解决他们反覆无常的毛病,倒不失为一桩好买卖。

他正准备应下这桩买卖,然而又转念一想,此事事关重大,还是回头再听听管仲的意见,慎重些为好。所以,齐桓公没有立即应允,而是先让太子华回去,静候佳音。

送走太子华后,齐桓公请来了管仲,并告之太子华的服郑妙计。

管仲一听,这哪里是什么妙计啊?完全是歪门邪道。他见齐桓公神采飞扬,有所心动。便劝谏说:君上,您用礼和信联合诸侯,最后却用奸邪来结束它,恐怕不可行吧!

我们多次讨伐郑国都没有成功,如今他们内部有矛盾,有机可乘,利用它不是挺好?

齐桓公虽然觉得管仲言之有理,但想想机会难得,如果放弃了,服郑之路可能还会遥遥无期。

管仲接着分析说:君上如果用德去安抚他们,用礼去教训他们,他们如果不接受,然后再率领诸侯去讨伐郑国,郑国自救都来不及,哪里敢不畏惧?但是如果率领有罪之人去讨伐郑国,郑国反而有理了,他们还怕什么?

何况我们联合诸侯崇尚的是德行,如果会同诸侯却让奸人在位,将如何昭示子孙后代?诸侯会盟,他们的德、刑、礼、义,每个国家都有记载,如果记载奸人在位,君上您的会盟就废了。如果事情做了却不记载,道德一定不高尚。

请君上辞掉太子华的请求,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太子华作为太子,却求助大国来削弱自己的国家,一定会惹祸上身,自身难保,而且郑国还有叔詹、堵叔和师叔三位贤臣在,不可能受到离间。

管仲的分析,丝丝入扣,句句在理,让齐桓公心服口服,彻底打消了想乘机发难的念头,推辞了太子华的请求。

而接下来的事情一如管仲所料。

冬天时分,郑文公似乎认清了形势,知道齐国人目前还是不可抵挡的,向齐国派来使者,请求结盟。

另一方面,世上确实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华的计划不知怎么的被郑国人知道了,郑国人因此十分痛恨他。

鲁僖公十六年,郑国人处死了太子华。

唉!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往事92 子华罪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