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是确认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青年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能够得以确立的青年人,他们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能做出自己的预见和思考。反之,如果青年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自我同一性混乱或消极同一性。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们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他们的同一感是混乱的、自相矛盾的甚至是没有未来的。这就会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挫,存在感降低,长久找不到发展方向或无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同一性症候群”。比如勤奋感丧失,与他人的距离失调,选择的回避、麻木和时间前景丧失等等。

   博士杨宝德为什么会抑郁?源于他未能在内心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为什么他没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心理学认为,青年人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除了受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外,还会受个人遭遇的非正常事件以及会受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1张图片

     杨宝德遭遇过非正常事件吗?答案是肯定的!从他女友的申讨信中可以看出,杨宝德遭遇的非正常事件来源于他的导师周筠教授!杨宝德考上博士后,本以为可以好好做科研,可却全忙于老师要求的琐碎杂事。周筠教授答应过杨宝德,会介绍他去北医实习,结果爽约。周筠教授后来又答应他出国深造,也是爽约。杨宝德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道路上屡屡受挫,他灰心丧气、失望乃至绝望。他说,“自己不会拒绝人”“觉得自己做无用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想自杀……”他的自我评价显著降低。“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我?”杨宝德始终没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他逐渐陷入抑郁症的境地中难以自拔。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2张图片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3张图片

    与此同时,我们来剖析剖析周筠教授。她五十来岁,人到中年,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更年期即第二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女性,第二性征逐渐衰退,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逐渐退化,生理内分泌激素也逐渐改变。生理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周筠教授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4张图片

     且透过周筠教授微信上的言语来揣摩她的心灵世界吧。

     她为什么喊男学生杨宝德为“皮特”和“臭小子”?称呼如此亲昵如此暧昧,有性骚扰之嫌。为什么?我们不妨做个心理推测吧。已婚女人周筠,婚姻生活持续几十载。丈夫也人到中年,缺乏青春光彩;儿女或许成家立业,无需操心劳神;自己的事业顺风顺水,已是巅峰。如今的周筠教授,生命如枯萎之花一般已然走向暮年,她缺什么呢?缺青春的烂漫、缺生命的朝气、缺情感的慰藉。帅气年轻的男学生杨宝德仿佛给周筠教授枯寂的生活注入一眼甘美的清泉,让人心旷神怡。情感寂寞、生命渐趋枯萎的周筠教授在他面前摇身一变,恍若一枚活力四射的小少女,亲昵暧昧的称呼中饱含情感的渴求和精神的依托。

     且来细细品味一番微信中这段师生对话吧。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5张图片

      “小杨,今天我穿的衣服裤子以及鞋搭吗?”“外套是职业装和球鞋搭吗?”“我穿那身不显老吧?”“我记得你最喜欢这件外套是不是?”周筠教授连珠炮四条发问。她为什么要向她的男学生发问?她为什么发问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她的着装?她最在乎的是什么?我以为四个发问的背后透露出她内心的隐秘。表面上她最在乎穿着,实则她最在乎她自己在男学生杨宝德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学说一个人的着装透露一个人的心理。周教授两次提到球鞋,为什么?球鞋,是活力的折射和青春的象征。穿着活力四射的球鞋,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寓意是“我的青春还在,我还不老,我还可以被我的男学生杨宝德爱着”。周筠教授时时刻刻想的是情感渴求,而她的学生杨宝德呢?“好看呢,周老师”“鞋子我没太在意呢,周老师”黑色的上衣很好,不显老”言语中完全是应付和毫不在意。男学生杨宝德正处于自我同一感未曾建立的痛苦中,根本没有精力去呼应周筠教授的情感渴求。两人的心理反应对比鲜明!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打上职业的印记。作为学医出身的周筠教授对青春活力对生命朝气会比常人更喜爱更迷恋。学生杨宝德青春勃发、外形帅气,这么年轻这么有活力的生命多么让周筠教授欲罢不能啊。多次言语试探未果,周筠教授使出她的杀手锏——情感操控。情感操控是软暴力的一种形式,属于心理虐待的一种,通过操控别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情感欲求的目的。原本答应杨宝德去北医实习的,她拒绝了。原本答应杨宝德出国留学的,她也拒绝了。剖析一下周筠教授的内心:“你杨宝德就得老老实实待在我身边伺候我!因为只有你杨宝德才能填补我情感的寂寞和对青春的迷恋!”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6张图片

      由周筠教授使我想到曾看过的一部电影《洛丽塔》。剧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叫亨勃特,以教法文为生。早已人到中年的他却时刻渴望重获青春,燃烧生命的激情。因此,他对十多岁的青春美少女特别迷恋。一次偶然的机缘,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洛丽塔的妈妈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如愿了,他完全霸占了洛丽塔,开始带着洛丽塔演绎到处逃窜的乱伦之恋……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7张图片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8张图片

     然而,与亨勃特教授不同的是,周筠教授未能如愿。她的学生杨宝德正处于自我同一感未建立的迷茫期和孤独期,又加上周筠教授手段决绝的情感操控,更加剧了杨宝德的苦闷和压抑!他哪里有闲情逸致去捕捉周筠教授释放出来的荷尔蒙呢?

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_第9张图片

     周筠教授的情感操控,最终以她最钟爱的男学生杨宝德自杀为代价。这里面隐藏的心灵密码值得我们仔细思索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宝德自杀案的启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