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

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1张图片

自然永远带着某种否定性的内核,站在我们对面。 ——杨震

授课老师| 杨震

北京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活动越来越普遍。比如,我们会利用假期,去很多的自然风景区。
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是因为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了。并非如此。当我们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可以在城市里去消费,可以去看电影、玩游戏,我们并不是真的非得去欣赏自然。
那是因为我们厌倦了城市的生活吗?有可能,但也不完全是。有时候,我们去一个山区,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但是当我们跟当地人聊天,他们并不觉得这个风景很美。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真的能get到自然的美好之处。
由此我们发现,自然审美更多的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对自然审美的欣赏,其实是一个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自然诞生记


人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欣赏自然的。
在古埃及壁画中,很少有自然的痕迹。尽管有一些鸟兽、树木的图案,但都是作为人类狩猎的胜利品,或者人类生活的点缀而出现的。自然并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是雕塑,但我们知道雕塑反映的主要是人体之美;古希腊神庙反映的则是建筑的艺术;而著名的《荷马史诗》反映的主要是神话战争,以及英雄史诗的传奇故事。虽然偶尔《荷马史诗》中会出现诸如“黎明垂下它玫瑰红的手指”这样的片段,但也是为了引出一个故事。
到了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奇马布埃复兴了绘画的艺术。但是我们在奇马布埃的绘画中,依然只看到了《圣经》人物,几乎看不到自然的地位。
当然,奇马布埃的弟子乔托在他的绘画中开始有了自然的痕迹,比如《哀悼耶稣》,背景中已经出现了山脉,也有一些植物,还有天空。但总而言之,画面的主要部分和前景的高光部分,都是在描绘一个圣经故事,而自然只是作为一个非常微弱的背景存在。
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2张图片
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画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还在于大篇幅地去展现人物的内心精神。
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可以被看作是风景画最早的雏形,因为在这个画幅上,人物已经变得尽量小,而风景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而且这里有个很大胆的尝试,让一只植物遮住了右侧妇女的身体。这时候,植物变得比人还要重要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风景欣赏的萌芽。但是,人物的形态依然夺去了我们的目光。

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3张图片

直到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逃亡埃及的风景》,画家真正的笔墨和意图才全部放在了表现山川之壮阔上。这可以看作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景画。那么这个时间,已经到了16世纪的下半叶。
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应该是17世纪的事情。所以,我们发现,其实西方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17世纪,人们对于自然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发现才成为可能。而中国的情况也近似。
我们能看出,自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文化的产物。

人为的自然

自然是作为人为的产物,而成了审美欣赏的对象。
▍作为范畴的自然
当代美学家卡尔松提出了范畴的美学理论,认为自然只有在特定的科学范畴下来感受才是美的。
康德举过一个例子,当我们晚上去树林散步,听见夜莺的歌声,觉得非常的美妙。但是如果突然丛林中跳出一个小男孩,我们发现其实这个夜莺的歌声是他手中的笛子所发出来的,我们就大失所望。因为我们感觉到范畴被用错了地方。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带着范畴的视角去欣赏自然的。至少我们得把一棵树,欣赏成是树,而不是一个电线竿子。当我们意识到一棵树,是伪装成树的一个电线竿子时,一定会失去对它的美的欣赏可能。
我们中国有“意境”这样一个范畴,所以只有中国人能够在自然的山和水中感受到相关意境。
▍作为艺术的自然
光是拥有正确的范畴去看待自然还不够,至少还要加入形式这样一个维度。
比如,我们利用假期走入自然的山水之中,背着相机或拿着手机去拍照。我们越来越会用镜头去欣赏自然。
我们会去拍蓝天白云。其实在传统中,蓝天和白云并不经常在一起出现,这是一个形式美发展的产物。我们对于蓝色和白色之间的搭配,感觉到非常悦目,所以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自然。
再比如去拍一枝樱花,学会用对角线构图。把一枝樱花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垂下来,去呈现出一种张力,不死板和运动感。这其实是艺术教育的结果。
另外,我们在生活中有“风景如画”的说法。“如画”就意味着风景已经在头脑里被画成了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风景画对于人类欣赏自然起到了一个塑造的作用。
康斯坦布尔的一系列绘画已经改变了我们今天看待自然的眼光。比如我们去一些森林公园,看到那里有草地、大树、溪流,这样风景的安排其实是按照风景画来设计的。
当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打量自然时,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然之美,我们不仅能够欣赏生机勃勃的自然,也能够欣赏荒芜的自然。
比如沙漠,当我们用形式的眼光去看,沙漠的线条和沙漠的色彩对比,其实也是非常美的。因为我们学会了从艺术中,用形式的眼光去打量事物。这就是一种超越和开拓,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欣赏的可能。
这也说明,只有从关注自然的材料本身,转为关注自然的形式,才能够发现更多的自然之美。
▍作为心灵的自然
当我们在欣赏油菜花田的时候,其实还会有一层深意:我们意识到油菜花田中渗透着人类的某种劳作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在我们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中,心灵其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去一个原始的山川中旅行,当经过很多原始的地貌,突然在眼前出现一个人类的房屋,我们顿时觉得整个世界变得很亲切,变得很美好。这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在自然中是一种折射。这样一种心灵的折射,让自然显得更美。
所以黑格尔说,自然本身是无所谓美的,它只不过是我们心灵美的一种折射。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话,来自《论语·雍也》——智者乐水,而仁者乐山。这显然也是同一个道理。
我们一再去惊叹山顶上的长城烽火台的景象,其实我们很难分清,到底欣赏的是自然,还是长城。我们感慨更多的是,人类竟然能在这么险峻的地方够建筑出长城。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欣赏的就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个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折射。
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康德所说的:能够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颗高尚心灵的反映。

不确定的自然
▍作为环境的自然
我们一般是把自然当作一个对象来看待,但是稍微仔细想一下,我们忽略了我们与自然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呼吸着自然的空气,从自然所成长出的食物中获得了我们的生活。
代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和格诺特·伯梅都不约而同提出了一种生态自然美学的观点。前者提出了介入的概念,认为自然对我们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而是我们介入了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也介入了我们之中。伯梅认为,我们欣赏自然永远是置身其中。
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宋代著名的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山水对于人来说,不能够只是一个外在的、旁观的一个对象,它必须是可行、可望、可游,还可居。
放大看一下郭熙的《早春图》,这里面有很多人物活动的痕迹,暗示出与我们生存相关的关联。

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4张图片


比如,有人正挑着担,有妇人正抱着孩子从水边往山上走。那我们就能猜到这个山里一定有一条路,虽然画家不可能同时把这条路全部画下来,但是我们能知道他们在回家,他们在这里面居住着。
我们看到有船夫在摆渡,那么我们也意识到,这个水两边是可以通行的。在远山的山坳里有很多的工事、居所,这是人可以居住的。
这些虽然非常微小,在画面里可能占的分量不足1%,但是就因为有这样一点点微小的暗示,我们对整个山产生了一种不仅可行可望,而且可游可居的亲切之感。这对自然的欣赏是很重要的。
我们甚至可以在它里面去劳作,获取我们生存的资料。我们跟它之间发生一种生存的关联,这是审美欣赏更为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权且把它叫做一种劳作的美学。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简单的对象之美,跳到一种生存之美中,才能更深刻地领略到自然的深刻的审美的价值。
简单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去爬山,赏山川之美,但是今天科技发达了,很多旅游区都有缆车。我们以为坐着缆车到山顶,跟爬山的效果是一样的,我们还是拍到一样的照片,发一样的朋友圈。但实际上体验是不一样的。
一个挥汗如雨的,从山脚下用几个小时爬到山顶的人,他跟山之间有一种身体性的关联,那么他所欣赏到的山的美,跟一个坐缆车上去的人完全不一样。
▍作为他者的自然
更重要的是,自然也是作为他者的自然。
什么意思呢?比如在城市中,有时候抬头看见白云,我们为之吸引;晚上走出小区,看到头顶的星空,我们感到有无尽的魅力。
不管是街道还是小区,它是一成不变的;而头顶的白云没有一秒钟是一模一样的,头顶的星空没有一模一样的。自然对我们来说,魅力就在于它跟城市的、文化的、艺术的事物不同,就在于它永远保持着它的不可捉摸性。
它永远不可能完全被我们所理解和掌控。它是一个永恒的另一个东西,即永恒的他者。
所以阿多诺说,自然美的确定之处正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 第一,自然是不可复制的。就像白云,你无法复制它转瞬即逝的特点,它每一秒都在变化,你无法抓住它的真正的内在本质。


  • 第二,正因为它是转瞬即逝的,它不可人化性。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完全变成我们人的产物和奴隶,它有自在的特点。


  • 第三,正因为它有自在的特点,它就不可能跟我们永远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永远是我们所熟悉和喜欢的这样一个东西,而是永远带着某种否定性的内核,站在我们对面。


科学试图永远确定性地去控制自然,但是如果有一天科学的理想实现了,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掌控,那么这个世界还能剩下什么呢?其实不确定性才是世界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不可捉摸的白云的一举一动中,能够感觉到魅力之所在。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向着未来、向着永远开放的世界在前进,这使我们感觉到生命生长的快乐。

小结
审美中的自然,首先是一个范畴,是文化的、艺术的产物。不仅如此,审美的自然也不只是一个外在的对象,而是我们体内就有的一种事实,是我们置身其中的一个环境,我们必须要身体性地跟它打交道,才能够揭开它更深的魅力和美。
我们也看到,自然美的无尽的源泉,也正是来自自然并不完全能够被我们所把握。它是我们内在和外在存在的一个永恒的他者,是我们的不确定性的生命本身,是我们不断突破自己、保持生生不息创造力的一个源泉。(完)



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5张图片

*本文由混沌大学商学院课程整理而成,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部分图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转载请联系授权。

撰稿:雨热

版式:JY.Ya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企业团报咨询:[email protected]

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后台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喜欢本文,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你想的相反,大自然是“人为”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