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论 | 论城管的伪执法属性及成因
原创: 贺立辉 局势 1周前
城管席地而坐,悲催逆流成河;
满眼皆是藤蔓,徒有一身瓜葛。
文/贺立辉
七八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网络
剩一个大城管管七八个“破草帽”。——局势
有城管总爱和警察比,甚至和司法部门比,比完装备比待遇,比完待遇比威力,比完威力比亲戚,ZJ部到底是不是亲妈?
从始至今,城管的执法都缺乏自信,有些法执不动,有些法执不完,有些法甚至还找不到。现实催的人憔悴,一不小心不作为。
因此,我们搞出来一个叫“721”的东东,让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去解决,让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去解决,让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来解决。也可以这样换算,队伍里百分之十的人来执法就可以了,其他人多喊多说多劝导,无需执法。
这个721对于城管来讲是有其道理并合其实际的。出门看天,有霾要管,抬头看路,不能有摊,侧脸看墙,花花立面,任一眼都可以成就一个罚款项目。
罚的过来吗?一个小广告,揭了算了吧。一个小摊摊,喊一嗓子完了吧......这叫服务。
如果所有的违章都要像闯红灯一样立竿见影就地正法的话,城管出门便不需要移动,可以整整劳作一个上午,身体的前后左右都可以做文书。小到空调外机上的一个不干胶贴片,大到那个越过红线的门面房和住改商。因为,城市急剧发展带来的历史欠账太多太碎了。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执法,同时也是一件成本巨大的事情,更是一件可以试验但却断不可实践的行政行为,否则的话,就会被诟病为吹毛求疵,不论重点,效率低下。城管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是投诉问题、督办案件以及明显违章。仅此三项,所有城管便慌慌不可终日,急急如律令。
问题来的多了,便管不过来,特别是体制改革以来,职权海量袭来,城管人便纷纷陷入了集体忙乱的节奏中,顾头不顾腚,保东难保西,难免怠慢了众亲投诉人。
翻看网络论坛、留言板以及电视问政节目,城市管理问题总是首当其冲,就像每天都要产生的垃圾一样一天不倒便淤积成灾,严重者引发愤懑,遭至质疑:你们究竟执的什么法?能管不?
面对淤积,痛定思痛后通下结论:这么多年,我们可能是在假装执法吧!
究其缘由,大概如下几点:
一,执法依据段位低。城管执法的依据不是地方性法规就是借用其他领域的法条,即不统一也不专业,东拉西凑东施西舍,搞的城管下单子还要用百度,一个小本子明显不够用。
二,违法行为影响弱。涉及城管管辖的违章多有轻微情况,即不伤天害理也难谋财害命,更有一些违法行为小部分群众还挺喜闻乐见,比如养犬和夜市,这就造成了城管执法非必须性的小众认同。甚至有时候就连城管自己也认为小小不然,劝劝算了。
三,处罚实施操作难。执法门难进,取证难,是长期以来的尴尬现实。法规所赋予的强制权有限,部分偶发性违章的取证存在可操性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噪音方面的处置,就类似于方塘镜的“我跳出来了我又跳出去了你打我啊”,城管又不是包龙兴。
四,历史遗留欠账多。规划不善遗留跨线,建设不为遗留违建,房管不干楼下开店,环保划转万家油烟,停管乱管车位崩盘......时至今日,居然城管买单?
同志们,形势呢就是这个形势,局面呢就是这个局面,你要说城管有时候不作为、慢作为呢,也是实际情况,多多包涵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