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清明的哲学反思


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清明的哲学反思_第1张图片
(April,by Maurice Denis)

清明是一个自然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节,草长莺飞,花红柳绿,适合携亲友踏春。清明又是传统节日,是我国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节假,千千万万的人们,返回老家,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每年清明,人们会到去世血亲的坟茔前为他们清扫墓地,为他们点一些香烛和烧一些纸钱。他们也会跪地磕头作揖,祈求故去亲人的保佑,或是出门在外平平安安,或是生意兴隆光耀门楣,或是子嗣繁衍家族兴旺。

今年的清明,我的直系血亲,只剩下生病不识我的母亲一人。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在前几年相继去世。我的父亲,去年因一场车祸,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我受伤尚未痊愈,行动不便,无法为他们扫墓,心中有些遗憾。

我在想,点再多香烛,烧再多纸钱,于长眠于地下的人,有何意义?磕再多的头,作再多的揖,就能召来祖先的庇护了吗?这些问题,让我开始思考清明的意义。

我发现,清明节的背后,是一个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现在是谁,我要到哪儿去?

站在他们的墓前,抑或只是想到他们,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他们带给了我们什么。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血缘,是我们的来处。我们的爷爷奶奶生下了我们的父亲,外公外婆生下了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就这样,人类生生世世地繁衍下去。

祖辈传递给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许多精华,或是勤劳踏实,或是积极主动,抑或是真诚善良。这些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他们的一生,也犯过很多错误,走过很多弯路,有过很多教训。这些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并代代警惕。

面对他们,我们也会思考自己是谁。在家庭中,我们的角色,可能是父母亲,配偶,或子女。在工作中,我们可能是普通员工,可能是中层干部,也可能是高层领导。在社会中,我们是学生,是老师,是公民,也是纳税人,等等。

除了思考自己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会思考自己的实际表现如何。在家庭中,我们是否尽了抚养子女,爱护配偶,或赡养父母的责任?在工作中,我们是否够认真,够负责,够敬业?在社会中,我们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座座亲人的坟茔,也提醒着,我们终会归于黄土。因而,我们还会想,要到哪儿去,即要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临终时最想要的评价是什么。这样,我们便会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和将来要给后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留下哪些有用的东西。

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们自然会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为父母做餐饭,带父母去旅游,定期带父母去体检,为父母办健身卡(如公园年卡)。我们也会明白,除了孝敬父母,我们还得顺着他们。或许他们有很多不太好的习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我们便不会再跟他们计较,因为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觉得舒服和开心。这样,我们就会少了很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父母生前尽孝,远胜于死后的万堆纸钱。

我们也会更加地爱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感谢他们相伴一生,因而家庭便会少了很多争吵,多了很多和谐。因为知道自己只能陪伴孩子的前半生,我们会格外珍惜亲子时光,多抽时间陪伴他们,见证记录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会爱岗敬业,争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孩子的一生做个好榜样。我们更会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后辈能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祀,不仅仅是怀念已故的亲人,也在思考哲学的终极问题。已故的亲人,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让我们反思当下自己的表现,让我们思考如何走过自己的一生。

清明节,无论扫墓祭祀还是哲学反思都很肃穆,但却能让我们收获很多。我们会找到孝顺父母、敬爱配偶、抚养子女的正确方式,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还会更加关心社会并主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每年清明节,虽免不了对已故亲人的感伤,但我们却更清楚未来要如何度过。我们的内心将更加澄澈,我们自己也将更加理性。

每年清明节,我们祭祀缅怀、慎终追远的同时,别忘了哲学反思,做好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清明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