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计算出人类的疯狂。”这是百科全书式智者牛顿的感慨。1720年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破灭,他损失了2万英镑,那差不多是他一生的积蓄。实际上,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也是一名财经官员、经济学家。他当过英国皇家铸币厂督办、厂长。在后一个职位上,他的一项建议奠定了金本位制——英镑和黄金之间建立一个比例关系——的初步理论基础。但就是牛顿,也没能逃脱投机泡沫魔咒,为什么?(图为牛顿)
2. 先回顾下南海泡沫事件吧。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英国又卷入西班牙王位战争。战争结束时,英国拖欠国债高达5300万英镑,每年所需支付利息就要300万英镑。这成为政府乃至整个英国的心病。1710年前后,著名作家、《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笛福提出了一个构想:向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学习,让国家向某些企业授予垄断某地区贸易的特权,然后再从那些公司获取部分利润,以便让政府偿还债务。(图为表现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油画)
3. 笛福的的构想引起了财政大臣罗伯特·哈利的浓厚兴趣,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1711年,在笛福计划基础上稍加修改的南海计划获国会通过,南海公司应运而生,它享有英国与南海地区(拉美、大西洋沿岸地区)贸易特许权。此后,它持有了超1/5的英国国债债券。(图为笛福)
4. 在1717年的英国国会上,国王乔治一世指出,国家的公共信用状况堪忧,已经到了必须设法减债的地步。此后,两家特许经营公司、也同是国债债权人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减债方案,南海公司方案是发行新股,收购由公众持有的几乎全部债券,并主动降低政府所需支付的债息。在议院表决之前,南海公司让国王乔治一世出任公司总裁,并主要以赠送股票的形式贿赂议员,而议员为了让手头股票升值,就必须选择让南海公司方案通过。结果在1720年,该方案顺利通过,成为国家法案。(图为乔治一世)
5. 就在1720年初国会辩论期间,南海公司股价一路走高,从方案提交之初的130英镑,快速涨到300英镑以上。但出人意料的是,方案通过后,南海公司股价竟然开始下跌。于是,南海公司主要负责人哈里·耶尔开动宣传机器,不断向市场散布“在墨西哥、秘鲁一带发现巨大金银矿藏”,“金银财宝就要源源不断运回英国”之类的虚假而美妙的信息。财富故事让人血脉贲张,几天下来,一个共识慢慢形成,那就是只要买入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意味着拥有了通往财富之门的入场券。(图为墨西哥玛雅遗址)
6. 需要交代的一个背景是,得益于长期经济繁荣,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时,英国私人资本不断聚集,社会储蓄不断膨胀。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投资机会严重不足,当时股票发行量极少。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闲置资金,这些资金又迫切需要寻找出路。同时,法国的法兰西皇家银行和英国的剑刃银行将货币供应推到了极致,而背后却根本没有足够的贵金属储备来作为支撑。(图为18世纪伦敦街景)
7. 1720年4月12日法案正式生效,南海公司决定发行面值100万英镑的新股,面值100英镑,发行价300英镑。民众反应热烈,超额认购达2倍。股价则应声上涨,短短几天之内,拉升至340英镑。为了继续抬高股价,南海公司4月21日宣布派发中期利息,息率高达10%。伴随这一利好,南海公司再次宣布增发面值100万英镑新股,发行价则升值至面值的4倍。人们出现追涨心理,害怕下次发行价还会大幅提升,于是短短几个钟头内,南海公司便收到150万英镑认购款。(图为南海泡沫油画)
8. 在巨大的财富效应下,就连那些曾接受过南海公司贿赂、知道南海计划真相的议员,也被繁荣迷惑,纷纷杀入股市。到最后,连南海公司总裁兼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也实在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伴随着人们的投资热情,南海公司股价狂飙,从1月份的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1000英镑,短短半年之内,涨幅高达700%。(图为疯狂的股民)
9. 南海公司制造的神奇效应,不免使人们眼红,一时间“股份有限公司”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当中,除少数公司从事正当生意外,大部分都是浑水摸鱼,旨在骗钱。它们效仿南海公司的宣传手法,发布虚假信息,吸引市民购买股票。这时,人们已经丧失理智,只要发起人说自己的公司能够获取巨大利润,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投身进去。(图为抢购股票的人)
10. 被分流了资金的南海公司利益受到威胁,在它推动下,国会以整治市场乱局为名,1720年6月通过了《泡沫法案》,宣布所有泡沫公司均为非法,不被容忍。但随着大量泡沫公司被取缔,公众开始清醒过来,他们质疑:既然其他公司都是诈骗者,那南海公司就真的那么可靠吗?从7月开始,开始出现抛售南海公司股票,股价缓慢下跌。当得知包括董事长约翰·布伦特爵士在内的南海公司高层,早已于股价高点时沽清手头股票时,人们的信心被彻底打垮,投资者开始恐慌,股价应声而降。(图为国会大厦)
11. 再回到牛顿的投资故事上。1720年4月,牛顿通过分析,认为当时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估值偏离,于是将手头的所有股票沽清,这为他赚取了100%的利润。不幸的是,就在他沽清股票后,南海公司的股价却出乎意料地猛涨,他周围所有人都在南海公司的股票上赚了大把的钱。这让这位理性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开始自我怀疑,他已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永远正确。而不断上涨的股价和更多勇敢的人赚取大钱的消息,终于将其原有的自信打垮,他认定自己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图为南海公司)
12. 特别是6月《泡沫法案》颁布后,牛顿坚信,在所有竞争对手都被压制的前提下,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南海公司的股票必然还会继续上涨,且会大涨特涨。于是他决定买入更多的股票,这次他几乎动用了一生的积蓄。但不幸的是,就在他买入后不久,南海公司的泡沫就彻底破灭了,他为此亏损了足足2万英镑,而他在剑桥大学任教的年薪也不过200英镑。(图为1728年的股票)
13. 聊以值得庆幸的是,1720年《泡沫法案》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经营,否则一律视为非法,这法案一直约束着英国证券市场,直至1825年法案撤除。在这一百余年里,英国孕育和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而这跟大量社会储蓄和人才流入企业和实体经济有很大关系。(图为蒸汽机被用做采矿动力)
14.牛顿为什么逃脱不了泡沫魔咒?根本原因在于,他再伟大、理性,也是个人,也有人性的缺陷——从众,也是心理学家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这种人性的缺陷,在外部冲击力和信用扩张两大因素配合下,使得市场总是趋于不稳定。但一个完整的泡沫,从形成到崩溃却又比较规律,一般会经历如下10个阶段:麻木期—外部冲击出现—潜伏期—观望期—诱导期—狂热期—外部冲击消失—潜逃期—迷茫期—崩溃期。(图为勒庞)
编辑:陈近荪,本文基于韩和元著《为何总是如此疯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溃与应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来源:腾讯财经浮世·MissMoney
腾讯财经出品
有趣“财”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