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

舒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题图:SPECTRE电影场景

007电影《SPECTRE》正在国内热映,帅哥、美女、豪车、追车、打斗等经典特工片元素齐聚。然而作为一个特工粉,我表示所有经典元素并没有给我多少新鲜和惊喜,倒是开场短短几分钟的墨西哥亡灵节,让我眼前亮了一把。

影片中,一个长镜头跟随带着骷髅面具的邦德,扫过庞大的骷髅车队和身穿亡灵服装的人群,将墨西哥这个盛大的节日派对带到世界面前。不要以为这只是为电影设置的豪华场景,实际上,真实的亡灵节比电影更壮观更丰富。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1张图片SPECTRE亡灵节游行队伍

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11月1日和2日,墨西哥就沉浸在亡灵节的狂欢中。由于亡灵节跟西方的万圣节时间相近,庆祝方式有相似之处,不少人会误以为墨西哥人也加入了万圣节的世界大联欢。诚然,随着16世纪初西班牙的殖民入侵和当代万圣节商业化的强势渗入,亡灵节混合了不少万圣节元素,但它却源于曾在此兴盛的阿兹特克文明,尊崇着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死哲学,并在墨西哥人追求民族个性的传统中沿袭至今。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2张图片
亡灵节骷髅漫画

亡灵节(The Day of the Dead)是墨西哥人缅怀逝去亲人朋友的传统节日,类似中国的清明节和中元节。但是,不同于中国鬼节的凝重和肃杀,墨西哥的亡灵节充满了庆祝和欢乐,而这背后隐藏着的,则是墨西哥人直面死亡的勇气和对死亡豁达的理解,让人很是触动。

西班牙人侵略美洲之前,生活在墨西哥的是阿兹特克印第安人,他们在长达两个世纪的统治中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其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和崇拜,相信祭奠亡灵能趋吉避凶以及有死才有生的辩证生死观,形成了墨西哥人生死观的内核。在墨西哥人看来,生死一体,死只是生的一部分,而且并非生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用诗意的语言生动描述过这种生死观:“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永远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老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共寝、庆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不可否认,在墨西哥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里或许有着与别人一样的恐惧,但是至少墨西哥人从不避讳死亡,他们用耐心、轻蔑和调侃直面死亡。”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3张图片
亡灵节骷髅漫画

在这种文化土壤的滋润下,墨西哥人自然不会谈死色变。相反,当一年一度亡灵归来,他们要热闹地庆祝这个全家团聚的日子。

搭建祭坛点燃蜡烛,摆上死人面包、糖骷髅、万寿菊,拿出逝去亲人的照片,再端出其生前喜爱的食物,传统亡灵节就在这样简单而庄重的纪念仪式中展开。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4张图片
亡灵节祭台

如同许多节日常常被一种独特食物标签化,死人面包也算是亡灵节的经典符号。死人面包的原料与普通面包无异,但形状比较特殊。圆圆的面包上有个十字或者米字的拱起,代表人骨的形状,上面洒上一层糖粉,简单而美味。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5张图片
死人面包

除了在家里祭奠,墨西哥人还会带着鲜花和祭品到墓地去拜访亲人。大家扫墓装饰,围坐在墓前畅谈拍照,甚至伴着歌声起舞,享受着与亡灵相聚的时光。夜晚降临,有的家庭还会拿着寝具和食物在墓地守灵,墓地被星光点点的蜡烛照亮,弥漫着温馨和思念。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6张图片
亡灵节墓地纪念

当然,亡灵节还少不了电影中的盛大派对,尤其对于年轻人,这是每年节日的高潮。在墨西哥城宪法广场等中心地带,各种骷髅雕塑、骷髅道具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化妆成骷髅或鬼怪,身着亡灵服装,将亡灵世界的精彩纷呈和丰富多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置身于如此热闹灵动的鬼怪世界里,让人会在不经意间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暗暗告诉自己:有什么好怕的!


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_第7张图片亡灵节游行队伍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却是畏惧死亡,避讳死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直接避开了对死的讨论。而另一种观点却与孔子的说法截然对立:不知死,焉懂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是这种“向死而生”哲学的倡导者。曾经有人就问他,人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回答说,我们都应该在墓园里多待一些时间。

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庄子的生死观有着与墨西哥人相似的豁达。他在《知北游》里写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看透生死,认为二者只是气聚气散的两种形式,本质相同,相互转化,因此无需悲伤。凭着这样的智慧,他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坦然面对生命的自然回归。

接受我们的必死性,才能抓住生命的本质。人生短短数十载,当我们明白自己的归宿,并坦然面对这种自然终结,我们才会更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纯粹地珍惜和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祝福。


— THE END —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

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头条灼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