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笔记1

先写一段废话好了。作为一只又懒又菜的...zhu,果然在第一篇写完以后,继续放任自由了4个半月,终于想起来要干点什么,写些什么了。

为什么会从《软件工程》开始呢?虽然求职的时候随大流一股脑儿地扎进了码农的巨坑,但说起来自己对软件这个行业并没有很系统,更不要说深入的了解了,就目前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开发就是写几行代码”的阶段,这就导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跟同样从事软件相关行业,做测试或开发的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每次想要和他们更深入地探讨问题时,竟然满脑子迷茫却不知如何表达&并不是很明白他们在说什么而且他们好像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为了能制定出更加明确的职业规划,然后更高效、更欢快地抱大腿,痛定思痛的我决定先系统地了解一下整个行业或者说生产流程。


chapter 1 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

通过翻看前三章,我觉得作为(测试)菜鸟,先了解一些概念就好。

(1)软件并不仅仅是程序,而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其中,数据是指计算机上运行数据时所必需的数据

相关文档则联想到系统测试中,不仅仅要测功能,对功能清单,研制规范都要进行测试,如果需求中描述不正确、不全面、缺少相关指标数据,都是文档类bug

(2)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科学(这是一门专业!);

软件工程主要通过回答两个问题来解决软件危机:

①如何开发软件,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②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3)软件生命周期

①问题定义:确定解决什么问题

输出:系统分析员提出关于问题性质、工程目标和工程规模的书面报告,并需要得到客户的确认。

②可行性研究:用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①中确定的问题是否能解决;

包括经济、技术、社会因素(如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

③需求分析:与客户沟通,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具体要求(并不涉及怎样实现系统);

④概要设计:怎样设计系统?提出几种可能方案,确定解决策略及目标系统中应包含的程序(只是概要,不涉及具体实现方法);

⑤详细设计:怎样具体实现这个系统,确定实现模块功能所需算法、数据结构;

⑥编码、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就是对单个模块进行测试,一般由开发自己测

⑦综合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

自己的一些理解如下

集成测试:软件设计角度,关心功能是否实现

验收测试(即系统测试?):发布前的最后一道测试,是站在用户角度,关心需求有没有实现

另外还有交付测试,不是很理解它所处的位置?

⑧软件维护


软件产品开发模式

(1)瀑布型:按照上述8个步骤线性完成,一下子完成所有需求,提交用户;

(2)快速原型:做好,提交用户,用户提出意见,修改,再提交用户,以此循环直到用户完全认可;

(3)增量模型:完成一个需求,提交用户,再增加第二个需求,提交用户...;

(4)螺旋模型:可看做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的快速原型模型;

(5)喷泉模型:迭代

迭代开发允许在每次迭代过程中需求发生变化,这种开发方法通过一系列需求细化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能更容易地容纳需求变更。

(6)Rational统一过程

(7)敏捷开发:人人都在搞敏捷,不展开了

(8)能力成熟度模型


chapter 2 传统方法学

一、结构化分析:用于完成用户需求分析工作。

这里为了叙述简洁,把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前三项(问题确定、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合并到需求分析中。因此,需求分析是指发现、求精、建模、规格说明和复审的过程。需求分析第一步是了解用户所处情况,发现用户面临问题。接下来应该通过与用户交流、对用户基本需求反复细化,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完整、准确和具体的需求。

(1)详尽了解并正确理解用户需求:访谈;

面向团队的需求收集法:“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

快速建立软件原型是最准确、最有效和最强大的需求分析技术,必须有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快速原型技术;

(2)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通常建立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

这里提到了几种图形化技术

①实体——关系图:一般用来建立数据模型

②数据流图: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建立目标系统的功能模型

③状态转换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表示系统的行为,从而提供了行为建模的机制

④数据字典:描述在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中出现的数据对象和控制信息的特性,给出这些对象的精确定义。

(3)写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认真评审后得到用户认可,这也是这阶段最终成果;


看理论类的书籍难免枯燥,出于了解的心态,只是贴了一堆概念在这里,目的是为了以后需要查找某个似曾相识的名词时能快速明白,不用到浩瀚厚重的工具书中去摸索。

对,说白了就是懒...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工程》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