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

《Nezha》拥有一批全新的电影创作者,他们发挥各自的才华联手推动这个电影的审美在各个层次上得以实现,其中就有我们的作曲Andrew Hanratty。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1张图片

作曲Andrew Hanratty,美国人,从小接受各种乐器训练,最擅长的是吉他。在纽约一家歌剧公司工作了几年后,2001年Andrew前往意大利接受了专业的美声唱法训练,同时,他参与了多部电影及戏剧的音乐创作,2012年自建摇滚乐队Three Sergeants Syndrome。




我对电影配乐有个看法:它应该在画面的另一个时空运行,带着自己的态度。换句话说,音乐不是来烘托画面已有的情绪,而是在疏离中建立与画面的关系,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它甚至应该是画面里的另一个角色。Drew恰恰是这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是独立的,与画面的联结仅仅在最本质的那个部分,它展开了叙事的另一种口吻。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2张图片


《少女哪吒》是Drew第一次为电影作曲,很庆幸我们在配乐的创作上没有止于趣味,而是展开了感知、辨别、没完没了的争执,这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我和艺术顾问沈祎、Drew、包斯嘉,四个人在2014年从5月直到7月因为音乐争吵了太多次,以至于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哪个部分是我们争吵的结果而哪个部分是我们的默契:关于乐器,关于某一个段落是否需要音乐,关于旋律的起伏、音符的多少、节奏的快慢。只记得吵得最激烈的一次,我不得不虚头巴脑地动用了一次工作中的权威,直接表达了类似“我是导演所以这事儿我说了算”的看法。


Drew总共作了二十多段配乐,最后我只使用了其中的8段。另外十几段配乐同样出色,甚至以现在的我回想起来,对音乐的使用也许过于吝啬了。声音也是这个电影的角色,通常在我认为环境音和台词已经足够表达意义的时候(比如晓冰看着焰火吃着馒头思念李教官的那段画面,原本有一段配乐),我就倾向于拿掉音乐。至今我也还在思考,各个环节的简洁准确是不是重要到这个地步,或许应该再松弛一点。


我最喜欢的配乐出现在小路读书的黑夜,摄影机在江边的房间里缓缓推进,伴随着小路读书的声音,阳台外的灯光在闪烁,船厂的电焊火花像瀑布一样流落在远处。这时候运行在另一个空间的提琴从王晓冰打算倾诉却无从说起的写字桌上转移了过来,像一个捂紧了自己的心脏在倾听命运声音的人,尤其是小提琴钻出来的那几组音符,让人心悸。Drew在这段配乐里充分展现了他的作曲天赋。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3张图片


同样还有晓冰独自骑行在黑夜的那段,几乎是上面这个主题的变奏,它更像是一段陪伴,陪伴她走过那段孤独冰冷的道路。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4张图片


开头时晓冰和小路互传纸条的画面,我告诉Drew这是两颗星星在夜空中发现对方,用微弱的光芒向对方打着招呼,却又无法靠近。那段重复了几次的像珠子一样的钢琴险些在终混时被我拿掉,但最后还是保留了,因为如果不这样,似乎就难以向人提示这是两个心灵的相遇。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5张图片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6张图片


结尾小路放马,赫然响起的强有力的提琴与鼓,是一次送行,为灵魂的寂灭与远行。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7张图片

我们的资金、时间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条件里,配乐的制作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祝愿你享受这些短暂的时光。



同时,由插画师张雯耗时两年手绘的插画书《少女哪吒秘密日记》(上海浦睿文化与上海大水文化联合出品)预计将在2016年3月末出版,欢迎关注。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8张图片
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电影原声上线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