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蒲公英的种子 ——以123图书馆为例分析人性本善在公益中的心理学解释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简称,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在这里,做好事、行善举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价值判断;行动的结果是向非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公益产品。在任何社会里,社会公益行为都代表着社会良心,是衡量人们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标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公益行为追求的是“善”,从人性上来说,善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传统文化讲“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中有“恻隐之心”,西方人讲“至善”,“至善”作为目的,具有超现实性和理想性,同时又包含最完美的幸福,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从东西方哲学家对善的理解可以认为,“善”其实是一种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处各种利益关系的处世原则和道德境界。

人都有趋善性。人们都渴望自己是善良的,如果能在满足自我的同时帮助到周边的人,就能获得双倍的快乐,内心是非常喜悦的。因此,投身于公益行动,帮助他人,一直是社会为之称称乐道的善举。

公益与循环相结合

“善行”与“利他”是公益行为带来的影响,而这与123图书馆提倡的理念是相符的。123图书馆是闲置图书循环阅读推广平台,也是一个可以让全民阅读活动落实到社区、校区、家庭和个人的免费公益平台。123图书馆“拒绝图书上的浪费”,可以选择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图书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森林和水源地,实现全民循环阅读的新模式。这种新型的图书馆模式,一方面以免费或低价的形式对推广人人阅读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倡导了可持续循环的环保公益理念。

这也是吸引有道德心的大学生或者是其他社会人群投入公益买书卖书的原因之一。人们看似买书卖书的行为,实则是图书资源的分享,将闲置的图书给有需要的人使用,更大地发挥了图书的价值,促进图书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图书资源的流动效率和使用效率,由此节约印刷纸张,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分红模式激励善举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动态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而人的行为趋向于“善”。如果能在公益行为上附加额外的有偿报酬,相信会有更多人的行为趋向于公益的善举中,123图书馆很好地运用了蒲公英模式,将公益行动以分红的形式予以激励,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图书循环当中。

会员将自己闲置的图书以折扣卖给123图书馆(3折以内可以分红),其实是委托123图书馆出租,图书还放在卖书人家的书架上。123图书馆第一次将该书租出去时卖书方获得卖书的123折收入,租书方看完之后可以转租,每转租一次卖书方都可以根据会员级别获得分红(租金的5-15%),转租方也可以按照会员级别获得返现(租金的10-100%)。参与图书循环的成功率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更好,换而言之,对于你参与图书循环公益行为的回馈激励也就大。

因此,相信蒲公英模式的图书共享会得到社会人群的肯定。满足做好事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分红回馈,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能够获得满足。

对善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出于对“善”的向往和信仰,人们把劝善修德、助人为乐作为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人们之所以追求善,是对人类良性发展的一种理想诉求,123图书馆具有利他的社会公益行为正是对“善”的理想和追求。卖书方卖书赚钱还可分红、租书方读书省钱还可挣钱、租书不用还、新书免费读、阅读有奖、积分换大奖等新型的公益分享模式。促进图书循环阅读,又将实用与时尚以及诚信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在社会中宣扬一种阅读的公益正能量,实现了双赢。

你可能感兴趣的:(撒播蒲公英的种子 ——以123图书馆为例分析人性本善在公益中的心理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