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九剑随风去,射雕英雄难再期

一个时代的终了

香港的天空灰蒙蒙的,和往日并没有多少不同。这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都要上演着人间世的悲欢离合,即便被人们体会过千遍,却又永远不会有尽头。

金庸先生还是在这座他待了70年的城市告别了这个世界。其子回应:

下午走了,很安详!

整个华人世界震惊了,这位用一支笔、一张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侠之大者”,终于平静地离开了。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这是金庸先生对于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个问题的回答。他也是如此做的。

1924年到2018年,这位94岁老人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那是属于浪漫激昂的时代,那是属于“侠”的时代。

我与金庸

大多数80,90后接触金庸先生都是从其影视作品开始的,尤其是90年代的TVB武侠剧,代表了其制作水平的最高峰,一经播出,万人空巷。

彼时,我并不深究原创作者是谁,只是被这剧情故事深深吸引,最先看的《天龙八部》,幼小内心被深深震撼,围着电视差不多所有人一言不发,生怕打扰到其他人看剧;后来看《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每一部的故事都是那样的吸引人,每一部的主人公都似乎深得我心,为什么就是如此与众不同,每一集电视剧的片头都要打上“原著金庸”的字眼,这时,我才发现这位名叫金庸的武侠大师。

小学期间有一两年时间每天完成功课以后会在八点半收听评书节目,完整的听过《雪山飞狐》,对评书老师讲述的胡苗沧州大战简直神往,对不同人讲同一个故事的角度简直赞叹,对宵小恶人的报应简直解气,直到说胡斐最后一刀砍没砍下去,和苗若兰最后归宿如何?完全没有交待全书终结,让我气闷了好一阵子。

到高中才第一次开始读金庸的书,用的是电子设备读的是《笑傲江湖》,因为看过好几遍的电视,故事内容几乎是了然于胸,但是读起书来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如同着魔了一般。

难怪罗(永浩)老师说在家整理房间的时候绝对不能碰装金庸小说的那个箱子,心说翻两页,然后一天就没了。

之后几年陆陆续续读完了所有金庸小说,以及多年来众多评论人士的文章和书籍,由此,我才慢慢明白为什么金庸小说是如何精心构筑,表面上看平平无奇,一旦读下去便无法放下,文字的运用已达到极高的水准,正所谓大道至简。

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令我欲罢不能,而后读了金庸先生的传记,更是对这位大师的传奇人生唏嘘不已。少年命运多舛,经历过民族、国家的苦难;为避战乱,同师生徒步迁徙两个月,日行数十里;投身《大公报》,在求职时凭才华脱颖而出,彼时的年轻人查良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直辗转到香港定居,才开始辉煌绚烂的武侠人生。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一块自留地,在后来的大学生涯,职场岁月,我都能在书中找到欢乐,热爱的影视剧也是一看再看。精彩之处如数家珍,如遇同好,谈论金庸小说故事,更是如同给自己的心解锁,畅谈不知疲倦。对于其中情节的人物的感慨,如同自己便在故事中,可见金庸小说对自己影响之深。

我敢说整个华人世界像我这样如痴如醉之人简直多不胜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金庸先生用他的笔创造的武侠世界对一代甚至数代人的影响是无以伦比的,他通过故事传达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生动的人物这样简单,从故事里表达的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都是大众所能接受并且秉持的,告诉我们是非对错,即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像江湖世界快意恩仇,但我们知道“侠义”两个字背后的重量。

再见,江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这位造梦者走了,却留下了无数经典的画面。

你见不到风雪交加夜,风陵渡口里身着裘袍,两手支颐凝神倾听的少女那充满向往的眼神。

你见不到武当山上,须眉皆白的老道随手掏出的一对普通铸铁罗汉,承载的是对昔人悠悠百年情谊。

你见不到东海岸边,灰衫独臂的一位中年人站在一只大雕旁,凝神眺望着什么。

你见不到生于江南的七位结义兄妹为了一个诺言,远赴塞外十数年,就为了找到一个孩子。

你见不到那位娇小清秀的小尼姑站在恒山悬空寺旁,双手合十默念佛经的身影。

你见不到一身泥泞、衣衫破烂的书生对着一尊仕女雕塑,痴痴呆呆面露傻笑。

你见不到和一个肮脏邋遢的叫花打赌只为喝一口猴儿酒的年轻人。

……

但是,这一切都被留住了,留在了文字里,留在了画面里,留在了无数人孜孜以求的想象中。

江湖依旧,佳人难在。曾经来过,便留下一段传奇。

再见,江湖,青山依旧,江水长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孤九剑随风去,射雕英雄难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