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

上个世纪有人评价,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四位圣人——

乡村教育的圣人陶行知

平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

职业教育的圣人黄炎培

儿童教育的圣人陈鹤琴

今天,要讲的便是其中一位,陈鹤琴。1892年的今天,是他的生日。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张图片

确切地说,陈鹤琴是我国幼稚教育的先驱。

别看现在幼儿园里的老师大都是女性,当初发起中国现代幼稚教育的却是个如假包换的大老爷们。

在他之前,中国也有幼儿园,不过要么是洋人教会在中国开办的,要么就是中国人模仿洋人办的。

陶行知曾指出,20 世纪初中国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2张图片

外国病就是一味模仿外国,花钱病就是花费巨大,而上得起这种洋气又烧钱的幼儿园,自然是富家子弟,这就是富贵病。

平民小孩想上幼园儿,那就是做梦。

不过别以为那时富家子弟的幼儿园能好到哪儿去,按陈鹤琴的描述,当时的幼儿园其实是“幼稚监狱”,全封闭式教育。

1919年,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陈鹤琴在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他说:

养蜂有养蜂的方法,养猪有养猪的方法,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孩子的价值还不如一只羊或一头猪。

陈鹤琴投身儿童教育,要从他的第一个孩子说起。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3张图片

1920年,29岁的陈鹤琴第一次当爸爸。欣喜若狂的同时,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要把儿子当成试验品,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从儿子降生那一刻,他就开始用文字和照片,纪录孩子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孩子什么时候出生,出生后哭了多久,什么时候停止不哭,什么时候第一次打哈欠……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4张图片

观察了儿子两年半之后,陈鹤琴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儿童心理之研究》,这就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第一块基石。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5张图片

大儿子两岁后,二儿子出生了,有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基础,陈鹤琴开始把妻子托下水,一起研究中国的家庭教育。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6张图片

他在第二本著作《家庭教育》中指出:父母对小孩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做父母的不可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小孩子。

小孩子晚上未睡之前,应当有适当的娱乐。

不要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

这样的家庭教育原则,他在书里总结了101条。

这些原则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7张图片

1923年,大儿子三岁,到了上幼稚园的年龄,陈鹤琴继续做实验,他自己在家里办了个实验幼稚园——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当时园里只有12个小朋友。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8张图片

陈鹤琴要求,园里老师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平等,比如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他提倡带孩子走出园门,到天文台参观,到江边看轮船,去火车站看火车,这是活教育。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9张图片

陈鹤琴还亲自为孩子们设计玩具:

玩具就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工作。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0张图片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1张图片 陈鹤琴设计的摇船

1927年,陈鹤琴与陶行知发起“幼稚教育研究会”,出版了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

这两位教育家,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就是通过“育人”来振兴民族。

孩子是最宝贵的,也是最脆弱的。

抗战暴发,失去父母的孩子流浪街头。陈鹤琴在200多个收容所中办了160多所学校,专门救助流浪儿。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2张图片

后来因救助了一批革命人士,陈鹤琴成为日伪特务的暗杀名单,被迫流亡。

他的流亡,就像刘备携民渡江。当初救助的孩子大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他一走,老师和孩子们都要跟着他。

年近50的陈鹤琴,从上海流亡到江西。在一片荒山野岭之上,他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来战火烧到了江西,他只好带着全体师生,再次流亡。

东躲西藏的日子里,他带着师生翻山涉水,一路歌唱,终于等来的战争结束,回到上海。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3张图片

1982年,陈鹤年辞世,享年90岁。他的学生们,继续播洒着儿童教育的科学种子。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4张图片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跟孩子谈钱,一点都不俗气


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


我拿着个碗,可是你不能因此就让我背锅啊


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把儿子当试验品,做了个伟大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