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妇女节。总觉得作为一个自诩“女性主义”的我该写点什么,然而才在单位码完了12页报告的我,回到家中,却什么字都不想敲。
在还没到3月8日这天,商家便已开始了“女王节”、“女神节”的营销,我在空闲之余刷着淘宝,还向同事感叹了一句:淘宝真会“造节”,前有光棍节,后有女王节。
于是没多久就看到了网上纷至沓来的对“女王”“女神”的讨伐。
理由不外乎是解释“妇女节”的由来,独立、平等的含义,以及“女神”“女王”这些字眼本质上的物化女性云云。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就像圣诞节前会看到批评圣诞节的文章,在过春节前会看到揭露春节聚会各种矛盾的文章。网上一片悲观主义,现实该咋咋地。
涉及女性的话题,总免不了扯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这两个主义之间就日常来说应该没啥差别,硬要抠字眼,可能“女性主义”内涵更广泛吧。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的呢?
也许是从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生和男生有着种种的差距开始的吧……
后来发现,身边还有着同样的有想法的女生们,她们在追求自由、独立这上面走得比我更远,活得更潇洒。
大学关于女性主义的选修课给了我一点点理论上的启蒙,从此,越发关注到这个世界性别之间的鸿沟。
我一直认为国内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女权运动”的,以后也未必会有。以前国家宣传过“妇女能顶半边天”,但那是出于激发劳动力的需要,并不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两性的平等。
现在女性意识的崛起全靠网络上的骂战。这是必经的男权与女权的碰撞过程,当男性能理解“女性主义”并不是女性对男性的压制,而是追求无性别的平等时,或许,距离真正的男女平等才是不远了。
我特别反感一种论调,就是女性天生就是适合什么什么,男性就是天生应该干什么什么。既然人类生来就没有翅膀,但仍能造出飞机上天,那么就没有什么是注定就该这样的。
如果说女性的生育职能使她必须回归家庭,我只能说这是人类的偷懒。在劳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人类必须靠分工合作来生存,因为体力的优势才造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区分,当生产力发展,这个前提条件改变,那么男女分工的就模式就会相应改变。
我曾在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时看过一篇阅读理解,大致说的是日本女性普遍高学历却大多选择回归家庭的现状。这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优质劳动力的浪费,但凡有长远的眼光就明白,这些高学历女性的力量发挥出来给社会创造的效益将是不可限量的。
当一个国家哭诉着人口红利的即将逝去,是否该考虑一下如何完善现有的制度,把现有的劳动力给激发出来?
想再多的办法刺激消费都不如工资在手来得实在。因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她的经济上限只有丈夫给的部分,而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她有无限可能创造效益。
当你知道自己是一个女性时,同时就明白,这条人生之路会异常难走。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能越发强大,同时也希望女性朋友们更加强大,而男性朋友们不要反感,因为男女平等的本质也是平等,追求平等,这是人类共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