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事,先把自己的心安顿好—读《知行合一王阳明》

最初接触《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在报纸上连载专栏看到的,发现度老师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用语颇为幽默风趣,很有《明朝那些事》的风格,引起了我的兴趣,断断续续看了一些,觉得不过瘾,于是干脆买书来读。

古往今来,多少人梦想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具体要怎么去做,却少有人想明白。王阳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那么,还有什么追求是不能到手的呢。即一句话:要成事,先把自己的心安顿好(让良知时刻光明)。

王阳明一生的理论成就:

一、龙场悟道—“心即理”。

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为什么悟道的偏偏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阳明也不例外。

王阳明从小就喜欢钻研。七八岁时迷上中国象棋,废寝忘食,后又钻到道教的养生术中,在父母反对下,很快从养生术中走出,又开始舞枪弄棒,研究排兵布阵,后又苦读朱熹经典及理学大师们的各种著作,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曾作出“格竹子”的荒唐事。

在他27岁时,终于通过会试,进入仕途。他本想有了平台,就可以施展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但仕途不顺,他又转为研究佛经中去,但最后发现佛教是教人逃避责任和义务的,立刻放下。

为反对太监刘瑾干政,王阳明冒死进谏,被廷杖四十后,打入锦衣卫大牢,后又被贬到荒蛮的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在经历了被锦衣卫追杀及长途跋涉的艰险后,终于到达龙场。在这人烟稀少、瘟疫肆虐的荒山野岭,王阳明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不但生存下来,还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P44)这些思想的形成,与他早年深入研究佛、道、朱熹理学是分不开的。

二、“致良知”的提出。

在经历了江西赣南剿匪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他的心学也有一次质的飞跃,他提出了“致良知”,即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P176)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遇到事情时,自己最先的想法、念头,那往往就是最佳方案,虽说不清为什么,但那是建立在潜意识上的东西,比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的结果,往往还有力量。

三、“四句教”的解析。

这是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

“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P210)其实我们仅从这四句话的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出大概:我们的心本来是无善无恶,当有了善恶的念头,就是我们的意念开始行动了,但我们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它是能知善恶的,只要我们时时保持心的光明,不要把良知遮蔽了,就能做到为善去恶。

“世界上最不稳的是人心,只要人心静了,世界也就静了。”(P223)

只要把我们的心安顿好,时刻保持我们的良知,我们就拥有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道德,那离成就大事还远吗?

王阳明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能时刻保持“此心光明。”

2016年12月2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成事,先把自己的心安顿好—读《知行合一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