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张图片


1、


相信大家对前阵子《非你莫属》节目上“诺贝尔哥”郭英森所引发的的热议还记忆犹新。这是一个无良媒体操控大众情绪的经典传播学案例,在当前的中国社交媒体大环境里更加具有典型意义,值得我们一再地分析和保持警惕。


无独有偶,差不多在郭英森话题大面积传播的同时,美国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利用虚假和夸张事实来操纵大众情绪的传播事件。


2、


先来说说郭英森。


一个初中学历的下岗工人,倾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固然值得尊重;但是,以他为代表的“民间科学家”,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不懂科学理论,仅仅凭借热情就整天幻想能够攻克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这样的做法是不该受到吹捧和鼓励的。


原本这是一件非常简单、根本没有理由引起任何争议的事。一开始的公众舆论,也主要集中在批评节目嘉宾对郭的态度不够礼貌和尊重、太过轻浮上。但是,随着大批缺乏基本媒体职业素养的微博和微信账号介入炒作,整件事的舆论却呈现出了非常诡异的走向。


在他们极具煽动性的文字塑造下,郭英森成为了早在5年前就“发现了”引力波的民间英雄,而《非你莫属》的几个嘉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被千夫所指、打击别人梦想乃至阻碍中国科学进步的千古罪人。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2张图片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爱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预言了引力波,科学家在这100年里一直在通过实验验证引力波的存在;不存在郭英森“发现”引力波这件事,他只是在节目上提到了“引力波”这三个字而已,对引力波没有做出任何一丁点贡献。


但是,在这样的文字操纵下,善良而盲目的人们理所当然地愤怒了。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3张图片


好在,在庸众的狂欢持续了几天之后,有许多媒体和个人开始进行了反击,最终把话题的发展拉回到了它本来应该有的轨道之上。


3、


美国的那起假新闻,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做“Yes I'm right”的网文网站。为什么我叫它网文网站呢?因为它上面刊登的文章,虽然看起来像是新闻,但其实都充斥着经不起推敲的虚假细节和耸人听闻的夸张语言,甚至还有许多各种业余的情绪化的文字表达和语法拼写错误。


2月20日,这个网站登了一篇题为“Woman Hitchhiked Through The Middle East To Prove Muslims Are Peaceful. What They Did Next…OMG!”。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4张图片


这是他们自己在Facebook上贴的链接。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5张图片


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有人在微博上已经发过了。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6张图片


一个致力于打消社会对穆斯林偏见的艺术家,恰恰死于她自己所捍卫的人群之手,成为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堪称是一则现实版的讽刺小说。很刺激对不对?很吸引眼球对不对?


于是,许多原本就对穆斯林深怀仇恨和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捅出了高潮。那条转述的新浪微博被转发8000多次,热门评论里一眼看上去全是冷嘲热讽。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7张图片


“Yes I'm right”网站上的评论区里同样也是一片“idiot”的叫骂声。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8张图片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子的呢?那篇网文的末尾,特地注明消息来源是BBC和《纽约时报》,造成了一种来源权威的假象(另一方面,文章又声称没有权威媒体报道此事,光是这一点就完全自相矛盾)。


通过搜索,我在《纽约时报》上找到了关于那位被害的意大利女士皮帕·巴卡(Pippa Bacca)的原始报道,文章的发表日期是2008年4月19日,也就是说这是一件陈年旧事,然而那篇网文刻意模糊了这个时间,给读者造成“自己读到的是最新的新闻”的误解。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9张图片


除了在时间上做手脚,那篇网文为了达到煽动情绪的目的至少在这几个方面故意隐瞒和扭曲了事实:


1) 意大利女艺术家皮帕(原名Giuseppina Pasqualino di Marineo)的确是在2008年和她的另一个朋友进行了一个行为艺术表演,两人分别穿着婚纱沿着不同的路途,通过搭车来环游世界。但是,她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简单地为了推动“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这样一个理念,至始至终,她们没有提到要“纠正世人对穆斯林偏见”这件事,她的行为艺术没有任何宗教动机,和穆斯林没有任何关系。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0张图片


2) 她的确是在到达土耳其后不幸被奸杀。但是,那篇网文在提到她被杀害的原因时,说是因为她不遵守伊斯兰风俗、不愿意信奉伊斯兰教,从而被极端分子杀害,则是完全没有来由的空穴来风。警方公布的事实表明,杀害她的凶手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男子,她的死和宗教信仰没有一丁点关系。


3) 那篇网文刻意隐瞒了皮帕女士的死在土耳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土耳其人要求严惩凶手。


4) 那篇网文更不会告诉你,无论是土耳其政府、意大利政府还是皮帕的家人都公开对媒体表示过,“这只是一起不幸的个例”,“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同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和穆斯林、和土耳其没有任何关系”。


5) 顺便说一下,两年之后,土耳其一位名叫 Bingol Elmas 的女艺术家,为了纪念皮帕女士和继续传播她推动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理念,效仿她做了一个相似的行为艺术,穿着黑色婚纱一路搭车世界旅行,还把整个经过拍成了一部叫做《给皮帕的信》的纪录片。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1张图片


所以你看,原本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例和刑事案件,但在刻意的隐瞒和夸张之下,却被渲染成了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讽刺事件,从而成功地操纵了大众的情绪。


可以想见,假如把上述这些真实的细节一一说明,就不会有任何戏剧性,也就达不到病毒传播的目的。


微博上有人愤愤不平,可惜,这样的声音太少。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2张图片


4、


如今,以公众号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媒体竞争已经趋近于白热化,每天我们都能读到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感人肺腑的好人好事、励志鸡汤、让人拍案叫绝的奇闻趣事,等等等等。


可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每天都在发生那么多让人感动让人愤怒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吗?那些经过二手传播才被喂给我们的信息,其中充斥着多少像“诺贝尔哥”和皮帕之死那样刻意为之的隐瞒、夸张、扭曲和捏造呢?相比这些有意而为之的“编辑”,因为翻译不精确而造成的失真反而是可以原谅的了。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的人善良热血而盲目,没有什么耐心、也没有习惯去考究事实和细节。他们往往被动而心甘情愿地吞下被投喂给他们的一切信息,不经思考、不加分析,给点阳光就灿烂,闻到点味道就高潮。


这个“善良而盲目”的群体有多大?我一开始没有概念。直到看到上面提到的那篇讲“诺贝尔哥”的文章,点赞9万多次(不是阅读量,是点赞,今天再看已经超过10万+),赞赏1万多次(当时该账号设置的最低赞赏金额是8元,估计这篇文章收到的赞赏金额超过10万元;现在腾讯已经取消了该账号的赞赏和原创标记)。


按照我的经验和估计,这种文章的点赞和阅读量的比例很低,一般来说是0.5%甚至更低。即使是按照1%的比例(每100人阅读会有1人点赞)和10万的点赞量来计算,阅读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次。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3张图片


我被彻底地吓到了。


有机构统计过2015年去年阅读量最高的十篇微信文章,第一名的阅读量是3689万,第十名也有717万。和这些文章比起来,10万+的文章简直弱爆了。


然而,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都耸人听闻而且特别粗糙。要制造这样的百万乃至千万级别的爆款文章,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需要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和文字、把事实做一些扭曲和夸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


即使是在美国,那篇虚假的网文也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了41100次,即使按照每次分享只有10个人阅读的最保守估计,阅读量也达到41万。那个网站的性质,和我们的许多公众号也相似,都是用同样的手段来达到病毒传播的目的,阅读量巨大。甚至在文末,都一样会有“请转发扩散”之类的诱导性文字。


所以高阅读量,真的不是一件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事。


越大胆、越偏激、越豁得出去,阅读量就越高。


我们需要有一些自我的约束。不盲目追求阅读量,不因为阅读量而扭曲事实、操纵情绪,保证真实、尽量客观,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以夸张的表演来吸引关注,总是容易的。难的是低调而仍有人默默追随。


以此,给我自己以及所有的公众号编辑和作者们,共勉。




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_第14张图片


欢迎关注

请用大拇指长按上图指纹

或者回到本页最上方点击标题下蓝字

或者搜索公众号mr-jiazhuang

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在中美同时刷屏的两个经典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