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后的道德陷阱

在如今的北上广深,还有准一线城市如杭州、南京等,新兴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也吸引不少有志青年投身其中。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曾参加《最强大脑》,人机PK大战,机器人表现优异,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烈讨论。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项目。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就非常高效和迅速,虽然现在有搜狗等其他输入法也有语音输入,但科大讯飞的准确率明显更高一筹。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将人们的联系愈加密切,其中的数据就被储存下来,通过云计算和计算分析,可以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这里面也有着关于道德的问题。

在《数学大杀器》书中就已经提出美国使用大数据时产生的道德讨论。书中提过,在大学在接收申请时会根据大量数据测算出,哪些词汇会经常用在黑色人种的人名里,美国很多优秀的大学都是私立的,接收优秀的学生不仅要看该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要看学生背后有哪些资源。人看待事物会带有偏见,数据的筛选是不是就是毫无偏见呢?答案是否定的。电脑在深度学习的时候,会不断输入人们对民族、人种、信仰的偏见,这些输入计算机中的数据也具有了偏见的色彩。所以通过数据的筛选,会自动判断出该学生的人种,可能会影响是否被录用。

同样,大数据计算在运用到商业中更有着歧视的嫌疑。美国的某商业车险,可以通过统计计算大数据,分析出经常出事故的路段,如果经常从该危险路段路过是不是发生事故的概率就高,进而提高保险费呢?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设定,实际上,这些路段恰恰也反映出,人们居住地点的分布,大部分数据看来,这些危险路段成为偏远或者穷人居住的必经之路。渐渐地,穷人就需要支付比富人更高昂的保险费去享受同样的保险额度和待遇,其弊端显而易见。

《数学大杀器》这本书还没翻译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也在大力倡导发展和使用大数据。硬币总有两个面,大数据固然好,但也要注意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大数据应用还不成熟的今天,法律的自我保护和防歧视更是无从谈起。作为未来商业社会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好好使用大数据为社会谋福利,更要防范大数据使用背后带来的道德问题或者其他方面的隐患。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时代背后的道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