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企改革,国资委要说的全在这里了(附精彩点评) | 两会·观察

点击上方 “仰观俯察”可以订阅哦!



  在当前中国国资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关国企的相关话题成为两会期间焦点话题之一,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就特别指出,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这不,3月12日的国资委四位高层领导出席的新闻发布会引来各方关注。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副主任黄丹华和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整场发布会中,几位国资委领导基本上全脱稿,有的放矢,出口成章。对一些尖锐问题也不回避,反而是很有底气地展现出的自信。
  那么对于过去一年国资改革的成果,2016年的进度,以及各界对国企改革的各种关心问题,国资委又是如何回答的呢?透露了哪些“独家”消息?“仰观俯察(ID:simoguancha)”编辑为您作了一番梳理,并对每一个焦点问题进行小小的点评。
焦点问题:国企改革,我们已经做了哪些?   1.顶层设计文件——“1+12”个文件已经印发,主体框架已经搭出来了。
  2.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已有实质性的步伐。   已经有12个省把分类工作落实到了具体企业。   根据去年通报,央企有6对12家企业完成了重组,这个效果现在看已初步显现。
  3.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取得初步进展。   央企积极探索开展多层次试点,国投、中粮集团两个公司都进行了试点。从反馈来看,试点企业积极性比较高,试点效果也不错。   在国药、中国建材、中国节能、新兴际华集团开展了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真正把权力放在董事会。特别是新兴际华集团的试点更先走一步,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规定了任期制,并在考核上进行优化。
点评   《公司法》规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都应该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但是,由于央企的特殊地位和职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如今,新兴际华成为了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相信以后爱上“螃蟹”味道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应该说,这不仅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又一突破。
焦点问题:2016年要做什么?   1.要进一步完善文件体系,同时要研究一些规范性文件,使得我们的改革政策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行之有效。
  2.要深入推进十项改革试点。
  3.要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资委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要理清。
  4.完成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
  5.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股权多元化,包括积极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
  7.推动央企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在去年6对12家央企重组的基础上,今年加大力度。
  8.要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9.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
  10.推进国企改革的原则:始终坚持试点先行、直奔问题,力求充分发挥试点在整个全局工作中起到示范、突破、带动的作用,切实解决国企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目标:通过改革的试点,试出新体制、试出新机制、试出新成效、试出新经验、试出新局面。通过深化国企改革,使国企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使国企的抗风险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
  阻力:   当前国企改革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还是处理好国有企业激发活力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关系问题。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激发活力和加强监管相结合,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有极个别人和管理者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对改革的困难遇到了阻力,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对于这些个别的人,只有一句话:先出清。
点评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群体的一致赞同。因为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即便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必然有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这一部分人,自然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要想加快改革进度,想方设法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扫清那些路上有意无意的拦路者。“出清”,就是对他们的最佳答复。
焦点问题:国企功能如何界定分类?
  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一项重点、难点。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国企首先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两类的不同点在于:   1.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类国企重点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公益类企业重点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从改革要求的角度看,商业类国企可以是独资,也可以是控股,也可以是参股。公益类国企主要是国有独资。   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商业类国企重点要考核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公益类国企重点要考核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
点评   国企分类是促进国企考核、分配公平的关键一步。但是从实践来看,一部分企业的不同部分分别具有商业、公益功能。即便是商业类国企,其内部也可能兼有纯市场竞争类和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命脉的不同板块——比如一些军工央企。因此,国企分类既不能一刀切,又不能完全任由企业自身表达诉求。所谓“一企一策”,说起简单,做起来却有百般艰辛。
焦点问题:对央企是否管得太严?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角色转变,如何归位?
  就监管来讲,目前存在管的太细的情况,需要下一步改革,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市场主体。但同时,也是管得太弱,还有很多监管不到位的地方,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对于现在的权力、规范,以及一些事项要进一步清理。一是要转变定位,要向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要优化、精简、调整国资监管事项。二是要把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搞清楚。做到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坚决到位;不该管的要退出来,让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依法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要归位于企业。一级、二级甚至三级企业的要收回,职责到哪儿就监管到哪儿,这个原则上要归位于一级企业。
  国资委现在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要归位于政府相关部门。以后我们重点要监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的安全。所以,国资委的改革任务是很重的,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正在研究。
点评   究竟是老板还是婆婆?这是一个从国资委成立伊始就讨论甚至争论的话题。“以管资本为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
  不过,有的部门只看到了半句,认为国资委管得太多应该只管资本,甚至认为国资委管得不好呼吁取消国资委。对此,曾有人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医生治病效果不理想,也不能拆毁医院。”
  另外,国资委的角色转变,意味着关联部委间职能将重新划分。必须防止国资委让渡给企业的权力,回到另外的政府部门手中。
焦点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央企怎么做?
  1.抓好“三个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对于国家战略需要、央企有优势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央企长期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大处置力度,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2.要讲“三个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使得央企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创新驱动,大企业如何开展“双创”,如何把“互联网+”做好,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中让央企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方面都需要我们在管理、技术,甚至在商业模式上有新的创新。
  3.抓好“三品”:品种、品质和品牌。央企现在产品不少,种类也不少,但是精品不多,品牌更少。在国际品牌集团评选的品牌100强当中,央企现在还没有,世界品牌实验室2015年的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11个,而央企进入世界500强的有47家。从老百姓需求来看,很多质量、品种远远满足不了,也包括央企从事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这方面就是我们的潜力,要把这个做好。
点评   化解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棋,央企理应身先士卒。不过,央企中的僵尸企业,往往是过剩产能的坚固堡垒。造成这一现状的,既有部分央企自身的扩张意愿,也有地方政府的坚强意图。打不破这一堡垒,大量被占用的资金、装备以及人才资源将无法解放,供给侧改革的棋局就仍是一局珍珑,没有盘旋纵横的空间。
焦点问题:央企同业问题如何解决?   “三桶油”纵向产业链都是完整的,外面是三个石油公司,各有分工不同。在内部看,很多都是重复的。这个问题不仅在“三桶油”存在,其他央企此类事还比较多。
  我们正在努力消除各个纵向的、多余的环节。从横向来讲,中间的隔阂也要尽可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消除掉,使内部的效率更加提高,既搞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也在同行业之间做一些横向的整合,使我们的资源能够共享、服务更加优质、价格能够降下来,使得企业运行更加顺畅,特别是对市场的反应更快。
  很多发电企业既搞电厂、又搞电力设备制造、还搞电力建设,规模都不大,自成体系,内部循环。这本身与市场的规律就不相符合。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成果。
点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短数十年,央企经历了拆分、合并、再拆分的多次循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合各有其逻辑。只不过,在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部分高端产品、服务供给不足的今天,大量资源在低层次竞争中被白白浪费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横向合并同类项,纵向完善产业链,成为如今央企布局结构调整的最重要任务。
焦点问题:央企上市公司成亏损重灾区,恐慌情绪危害甚于下行压力自身   去年中央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6.9%。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油价格去年全年通算下来下降了47%左右,再加上其他大宗商品,比如钢铁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剔除石油价格的影响,去年央企总的利润是增长7.5%。
  今年1-2月份,央企总利润增长了4.7%,去年同期同比下降了32%左右,今年整体情况相对稳定。
  就部分行业目前所处的状况来看,恐慌心理比下行压力更可怕,会带来更大的下行。很多商品价格已经远低于它的制造成本,怎么能够持续下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均消耗的能源量、人均拥有的资源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气、用电量从全球看依然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的市场大得很,关键是从央企开始,要把产品质量提高,把成本降下来,给人民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
  在沪深两市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有286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在总市值中占20%。对于央企将成为年报亏损重灾区,我们做过分析,主要还是在煤炭、钢铁、有色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企业亏损和行业有关,同时也有自身经营的问题。国资委推动这些企业提质增效,调整布局结构,加大重组力度,整合优质资产,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本增效、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推动控股上市公司成为优质上市公司。
点评   远赴国外抢购马桶盖、药品、电饭煲,已经逐渐富裕的中国人有着举世罕见的购买力。但是,充斥市场的国货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一边是产品卖不出去,一边是需求满足不了。尴尬的现状,既让人惭愧,又给人信心:只要找准发力点,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希望。
焦点问题:国企改革是否会引发“下岗潮”?   深化改革,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发展,特别是要保护员工的利益。保护员工的利益始终是下一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不会出现下岗潮。多兼并重组,尽可能少破产,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向。
点评   担心引发下岗潮,成为多数僵尸企业无法寿终正寝的最大理由。实际上,一家依靠输血苟延残喘无法成为职工真正的避风港。反过来说,如果把补贴给僵尸企业的显性、隐形补贴集中起来,足以让这些企业的职工体面地安置基本生活,然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十多年前,囊中羞涩的中国已通过这样的过程勉强解决了大批困难企业。前车后辙,昔贫今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得比前人更差。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原创文章? 订阅“仰观俯察”公众号就可以哦! 微信号:simoguancha 有关国企改革,国资委要说的全在这里了(附精彩点评) | 两会·观察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国企改革,国资委要说的全在这里了(附精彩点评) | 两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