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为人学萧何—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我对韩信、张良比较熟悉,对萧何却不甚了解。主要是小的时候,张良、韩信在连环画和影视作品中出现得比较多,他们一个擅长运筹帷幄,一个负责攻城略地,处在楚汉相争的大前台,而萧何则始终处在楚汉之争的大后方,重要却并不引人关注,不仅是我们不了解,即使是当时他的作用也不被朝中的许多武将所认可。

但萧何在刘邦眼里却是首屈一指的功臣。天下初定,刘邦对功臣进行封赏,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他的封赏最多,又定他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还允许萧何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子一样小步快走。

由此可见刘邦心里萧何不一样的待遇。萧何是怎样成功的呢?他在秦朝的时候只是一个文牍小吏,而到大汉兴起,却能光辉灿烂,位居群臣之首,究竟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请看读《史记.萧相国世家》之我见:

01

萧何专业知识过硬,工作政绩突出。《史记》中说他“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秦朝的一个御史来到泗水郡监察郡政,与萧何一起处理公务,萧何总能把事情办得很妥当,在同行的考核中列为第一。

02

萧何目光远大,在方向性问题上选择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对头,就成功了一半,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陷于选择的困惑。而萧何堪称会选择的典范。在我看来,至少有两次选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次是因为在同行考核中列为第一,秦朝的御史想向朝廷报告征调萧何,但萧何坚决辞掉了。另一次是刘邦起兵后,萧何带上宗族全部几十个人追随刘邦,把整个宗族的命运都和刘邦捆绑在了一起。现在来看,这在当时是不成熟且很危险的选择,放弃去朝廷工作的稳定晋升机会,却跟着自己的下属,一个品性不好的流氓去闹前景不明的革命,但是,历史证明了,萧何“孤注一掷”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萧何的青史留名铺平了道路。

03

萧何会做人。《史记》说:“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意思是说: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担任亭长的时候(亭长是乡长一样小官),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刘邦以吏员(地方小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刘邦对萧何的特殊照顾刻骨铭心,后来,因为这多出的两钱,刘邦在称帝后多封了萧何二千户。

04

萧何能主动工作,为刘邦排忧解难。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大局意识强不强,工作主动性够不够。现在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具有工作主动性的人都少,这也是许多领导头疼的难题。从这方面说,萧何就做的很好,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一是萧何主动去收藏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史记》中说: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正是由于萧何这一重要工作,刘邦后来才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二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楚汉战争的初期,刘邦虽然身边也有许多勇猛的武将,但是缺乏堪当大用的帅才,所以楚汉之争初期屡战屡败。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而韩信因为不被刘邦认可就逃走另投明主,萧何知道后没有向刘邦报告就去追韩信了,帮助刘邦把这个优秀的人才挽留了下来,还极力推荐韩信拜为大将,使楚汉战争的天平向刘邦一方发生了根本倾斜。

05

萧何尊重刘邦,事前请示,事后报告,有程序意识。《史记》中说: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意思是说:萧何制定各种法令制度,搞重大的工程建设,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刘邦批准后他才干。有时来不及上奏,虽然他也行便宜之事,但是汉王回来一定要再报告。正是由于萧何熟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尊重刘邦的权威,又能把事办的很好,所以赢得了刘邦的信赖,对萧何上报的事项一般都是同意。

06

萧何懂刘邦心思,懂得谦让,保护自己。与皇帝相处犹如伴虎而眠,既得尽职工作,还得避免因功高盖主让皇帝猜忌。刘邦是疑心很重的人,萧何能力强,民意好,刘邦对萧何也有过三次疑心,但萧何都能在弄清刘邦心思的基础上正确应对,使刘邦龙心大悦。一次是刘邦与项羽在外辛苦打仗,还不忘派人慰问身处大后方的萧何,萧何知道刘邦在疑心自己,就把自己的子孙中能打仗的全部派上了前线,刘邦很高兴,《史记》中说“汉王大悦”。第二次是吕后诛杀韩信后,在外打仗的刘邦任命萧何为相国,进行了奖赏,还安排五百名士兵和一名都尉护卫相府,萧何知道刘邦在疑心自己,就辞让了封赏,还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史记》中说“皇帝乃大喜”。第三次是萧何任相国后,刘邦亲自带兵去讨伐反判的黥布,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萧何因为位居相国,已经进无可进,怕刘邦猜忌,就听从了说客的建议,采取了和第二次相反的做法,大量买卖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的声名,避免刘邦以为他凭借自己的威望来控制关中,《史记》中说“上乃大说”。“两次大悦,一次大喜”,萧何以谦让的心态,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成功地化解了刘邦的猜忌,保护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07

萧何讲政治、顾大局。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皇权大于一切,皇帝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地位,为此不惜兄弟相残,父子反目,而诛杀功臣更是常事。韩信是萧何推荐的,最信任萧何。但是韩信后来和陈豨约定谋反,事情被告发后,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谋,对外谣传陈豨已死,刘邦已经回来了,邀请群臣大贺,借机诛杀韩信。韩信因为害怕称病不去,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结果韩信相信萧何,来了,最后被夷三族,致使韩信发出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在这点上,司马迁认为萧何人品不好,有小人之嫌,但是,在这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萧何实际上没有别的选择的,只能是维护皇权的统一和集中,所以站在历史和大局的角度来看萧何做的也并不错。

08

萧何对后人不留钱财。从《史记》中看,萧何是一个为人谨慎,生活节俭的人,他把自己的钱多拿出来资助了国家与战事。在为子孙置业方面,萧何有自己的特点。《史记》记载: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意思是说,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正是由于萧何谨慎而质朴,治家有方,不仅自身能够位居高位并得善终,其后代也经常被天子寻找重新封侯,是汉初其他功臣无法相比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官为人学萧何—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