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新生——走向世界的千年都城

点击蓝字“凤凰WEEKLY“,星标或置顶公众号


开放与新生——走向世界的千年都城_第1张图片

“进了永宁门,就是西安人”。

“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永宁门外,华灯璀璨,鸿胪寺卿和尚仪一声令下,位于西安城墙南门的吊桥缓缓落地,各路游客跟随身着礼服的武士宫女,从南而北,进入瓮城,在声光电交相辉映中感受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这一幕,是大唐迎宾礼的序幕。自从1996年在世界古都大会上首次亮相,大唐迎宾礼已经接待过美国总统克林顿、印度总理莫迪等国际贵宾和50余位世界各地的市长,其历史渊源之久、礼制规格之高、演出场景之盛,可谓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节目。

一千多年前,长安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延揽四方人才,最终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正重拾昔日的自信和辉煌,并以海纳百川、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姿态面向世界。

从2017年3月至今,西安先后七次升级调整户籍政策,仅2018年,西安共新增户籍人口79万。近年来,西安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吸引众多大中型企业落户西安;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西安成为对外开放的内陆节点;抖音之城、网红之城、“最中国,看西安”成为城市的新标签。

这座古老的城市正重新焕发生机,积蓄蓬勃的生命力,在不断延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加速奔跑,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安:胸襟和辉煌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于生活在1100多年前各个国家的人们而言,大唐是每个有为青年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

大化革新之后的日本,学习唐朝文化的兴致高涨。公元717年,酷爱汉学的阿倍仲麻吕,怀揣着对大唐文化的神往,从大阪起航,向中国大陆进发。151年后,尚是少年的新罗人崔致远带着父亲光宗耀祖的重托,只身西渡,随商船入唐。大唐长安就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各国青年才俊前往,尽情施展才华。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关中地区“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实,长安城的开放胸襟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在唐朝到达顶峰。秦人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正是由于秦王嬴政善用六国人才。

统治六国,必用六国之才。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就是由韩国工程师郑国主持设计,而事关秦国国运兴旺的商鞅变法,其主持者正是卫国人商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使秦王朝傲视群雄,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汉代时期,作为礼仪之邦,玉器的使用量十分庞大,为了满足贵族阶层对玉石的需求,来自昆仑山和田的玉石源源不断地自西向东输入长安城。由张骞凿开的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的两端连接起来,长安是这条奢侈品贸易线路上的东方集散地。

盛唐时期,对外开放前所未有,举世瞩目。其中既有正式的官方交往,也有密切的民间文化往来。《大唐六典·主客郎中》记载:“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与唐朝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00多个,国际交往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诗人王维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对唐代万国来朝场景的真实记录。诗人浪漫的笔触终究过于写意,著名美国汉学家谢弗在《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一书中,事无巨细地再现了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细节。据统计,唐代的外来物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美术品,共有18类、170余种,唐代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可见一斑。

随着唐代对外开放的深入,汇集而来的不仅仅是商品物流,还有怀揣着各自梦想的人们。在都城长安,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身影。外国人在唐求学、供职、经商、定居达十万余之众,活跃在一些衙门、学校、市场、寺院、娱乐场所。

唐代的公务员系统对外国人开放。为了延揽人才,唐朝采取的人才政策至今看来仍然十分前卫。在唐代科举考试中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宾贡科,考试成绩优异者,经过筛选,可以入朝为官。

唐玄宗特别录用阿倍仲麻吕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这是唐朝第一次录用外国人为我国使节。唐代宗李豫为赞誉他的功劳,追授他为潞州大都督,官拜二品。

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学成之后,在中韩关系史、朝鲜汉文学史、朝鲜学术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东国儒宗、百世之师。

除了人员上的频繁往来,大唐的恢弘气度还在文艺上催生了许多异国情调的作品。唐太宗杂糅龟兹曲调,谱下《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借鉴西域舞蹈,创作《霓裳羽衣舞》。借助开放的渠道,许多域外的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使唐朝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作为一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全唐诗》,有关中外交往的诗歌约有五百余首。晁衡(阿倍仲麻吕)东归日本,突发海难,误传已死,李白写下《哭晁卿衡》一诗,以为纪念,“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民间往来之深,由此可见。

唐代在尊重文化多样性方面也走在历史前列,各种宗教在长安城中传播共生。西来的佛教,在中国法开八脉,其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长安。至今矗立在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着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被宗教排斥的教徒汇集长安,在这片土地上享受信仰的自由。

作为唐代文化中心的长安,正是这些官方交往、民间往来的真实见证者。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仍显示出充沛的生命力,不是由于偏执一端,而是由于其讲究中庸和谐的民族精神。如果要在众多中国城市当中选择一座城市作为中华文化和精神象征的话,西安无疑是首先被提及的城市之一。

秦朝丞相李斯在写给秦王的《谏逐客书》中说道,“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份博大胸怀,使得汉唐时代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追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千年前的长安到新时代的西安,其开放包容的胸怀,绵延不绝,浸润在这座城市的每个毛孔里。

古城:新格局和大空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之相伴的则是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化和区域产业链断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堪忧、地方行政壁垒等,都是现代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困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波都市化的过程。都市化是城市化的再升级,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进程,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都是都市化的显著标志。

全球范围内,纽约都市圈、东京湾城市群等都市群, 集聚着数千万城市人口和数以万计的高级人才。这些都市圈凭借发达的生产能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城市服务,成为全球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高地。

纽约都市圈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横跨美国十个州,包括华盛顿、纽约、巴尔的摩、费城和波士顿五大城市以及40个十万人以上人口的中小城市。为了避免城市同质化,五大城市采取了差异化发展模式。作为首都的华盛顿,主要提供政治服务;而纽约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率先创新金融制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波士顿则凭借众多高等学府、大学生数量等优势,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都市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费城和巴尔的摩则侧重发展工业。五大城市各具特色,差异发展,又相互支撑,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科学合理的城市分工协作格局,是纽约都市圈最重要的城市发展经验。

为了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2010年2月,陕西省在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设立西咸新区。2017年1月,陕西省委决定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托管,被认为是与安徽拆分巢湖做大合肥有异曲同工之举,让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拥有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

西咸新区的设立,就像黏合剂,将西安和咸阳两座城市连接起来,一方面给西安的产业升级腾出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带动咸阳融入大都市群。

设立西咸新区,不仅要求西安在新一线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要使西安成为西北内陆的核心城市,带动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

地方行政壁垒是中国都市化的主要障碍。地方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使得行政区划关系始终高于市场区际关系。西咸新区托管之后,新区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交由西安市整体代管,成为中国首个由省会城市全面托管的跨地市国家级新区。

一年后,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西安是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之后的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还要求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总体格局,“一圈”即指由西安、咸阳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通过明确分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完整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链,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

同时,西咸新区实行新型城市管理方式,新区民政、社保、户籍、教育、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事务纳入西安市统筹规划,实现了户籍同城、社保同城和车牌照同号,全面融入大西安建设。

早在2017年,西咸新区就把公务员管理部门并入组织部,整合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等市场职能,成立市场监管局。这一创新性做法,与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高度吻合,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的讲话中,对陕西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的要求,强调“要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也进一步指明了西咸新区的发展方向。

1994年,法国巴黎批准的《法兰西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开创性地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保留城镇周围的森林、大区内的绿色山谷、农村景色,保护具有生态作用的自然环境等都被列为必要的措施,从此成为全球各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典范。

对标国际大都市保护城市文脉的经验,为了留住文化根脉、彰显古都风貌、建设宜居城市,西安通过实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大唐不夜城、汉长安城遗址区建设,推进山水格局生态保护,凸显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设立西咸新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保留和突出文化根脉,让古老的西安城获得了新生。

城市:新人口注入新血液

西安市公安局户籍室的招牌与别的地方不同,蓝底白字的招牌,仔细看来,白色的字体周围镶着黄色的边框,一抹暖色冲淡了蓝白色调的冰冷,看起来更加亲切,富于人情味儿。

面对人口红利即将释放完毕,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人口现状,西安市开始调整户籍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并在新一线城市之中独占鳌头。

西安自2017年3月实施户籍新政以来,成效颇丰。仅2018年一年,落户量就高达79万人,相当于迁入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而且迁入人口质量高,呈年轻化趋势。其中迁入博士2300人、硕士4.4万人、本科35.4万人,高学历人口占总迁入人口的64%,引进人口的平均年龄在37岁。

引入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大量年轻人口的涌入降低了城市老龄化程度,老龄化比例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西安人的平均年龄年轻了一岁。

开放与新生——走向世界的千年都城_第2张图片

|西咸新区

众多新一线城市都出台了吸引人口的优惠政策,西安何以取得最佳效果?“别的地方拼的是政策,我们拼的是服务。政策是有底的,服务是没底的。”西安市公安局户籍处管理干部如是说道。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西安推出掌上户籍室,让市民不受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在家就能办理落户手续;以往六万余字的户籍政策,被简化为六千字,方便群众阅读;为解决以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西安市公安局辞退了上百名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质量的决心有目共睹。

在实施户籍新政过程中,西安还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2017年3月以来,西安先后对户籍政策做了六次调整,可多种落户方式迁入:学历落户、在校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投资创业落户、投靠直系亲属落户等。2019年2月13日,西安政府正式推出户籍新政3.0版,进一步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政策,新增在本市居住生活并缴纳社保人员落户。

持续调整和更新户籍政策,一方面能不断完善政策,避免政策许诺和行政服务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西安的城市热度,获得在网络媒体上的持续关注度。西安的人口新政就曾一度在网络上广受热评。

新生:重走创新开放之路

人口的迁入背后,是商业资本的涌入。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就开始布局建设的城市,西安的工业基础扎实,尤其是航空产业和国防工业基础雄厚,拥有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的航空产业链集群。

西安科教优势突出,是中国著名的高教第三城,拥有高校84所。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工科实力雄厚,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西安在校大学生逾130万人,其人才资源优势,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除了这些招商引资的资本,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增加城市吸引力,西安还全力推进三大革命: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让粗犷的西北城市也精致起来。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西安就成立了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成立商务局,2017年成立投资合作局,独立开展工作。投资合作局通过三率考核,即招商项目开工注册率、资金到位率、竣工投产率,扎实推进商业合作的落地。2018年,西安市新增55万个市场主体。2018年12月,《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在北京发布,西安排名第十。

2000年以前,西安每年吸引1亿~2亿美元投资,到2018年,吸引投资高达53亿美元,其中以三星落户西安最令世人瞩目。三星投资的西安工厂,是三星目前最大单笔海外投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单笔投资最大的外商项目。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正致力于打造对外开放的内陆新高地。西安已陆续开通至中亚五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中欧班列。如今,每天都有超过3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西安港,踏上广袤的亚欧大陆。

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这里出发,驶过张骞走过的故道。从此以后,西安不仅是中国东西南北交汇之地,还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人口兴盛,开放繁荣,时间走过无数的循环,西安与千年前长安城的时空交叠在一起,重现当年的盛景。

西安,不仅是华夏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亚洲人民心中难忘的文化符号。这座世界古都,正打开国门,与世界握手。在全球文明交融激荡的今天,西安以历史的智慧、务实的合作绽放出超乎想象的光芒。


记者丨林中伟

编辑丨蓼蓝


开放与新生——走向世界的千年都城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放与新生——走向世界的千年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