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悖论——《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

这段时间正在阅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并发人深省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之所以对这个推论很感兴趣,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你我身上。

假如你是一名果粉,这几天恰逢iPhone7上市,好不容易等到了星期六放假,于是你决定打车去苹果专卖店入手一台iPhone7,当你上车时,司机告诉你:现在是打车高峰期,打车费由平时的10块增加到15块,这时你会选择出行还是等一等?当你来到苹果专卖店后,店员告诉你,因为现在处于iPhone7销售高峰期,货源紧俏,如果现在买的话需要在6999元的基础上加价100元,你会选择立即购买、等一等还是去别的地方看看?车费上涨的幅度只有5元,但大部分人会选择不接受。iPhone7的上涨幅度为100元,大部分人会选择接受。

上述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同样说明,我们所谓的节俭根本派不上用场。但这种情况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会花几个小时在网络上找东西,只是为了从一件标价300块的衣服上省下50块或只是为了找到一本标价40元的免费电子书;我们却不会在买汽车等大宗物件时精打细算。比如说:汽车价格谈到了18万元,这时候要求再降1000元,销售商一般不会拒绝,但我们却不太会费心去做。

很多大妈在超市开业或店庆时,以优惠的价格买下很多蔬菜、水果或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回来以后就放到冰箱或角落处,时间一长,连她们自己都忘记放在哪了,到最后,这些食品变质、腐烂,只好丢掉。

那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我们通常所讲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节俭的悖论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

比如说:你身处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房子中,这时即使是一根蜡烛的光亮也足以照亮你的四周,如果是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公园,你点燃同样的一根蜡烛,你就很难觉察到它的亮度。同样,我们所能感知的物体大小也是相对的。

我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卫生纸厂家的销量迟迟不见起色,找了很多营销专家还是如此,后来,一个员工提出将每张卫生纸长度增加20%,从而使卫生纸销量大增。同样的道理,人们对金钱的判断也是与背景相对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更在意为一本书支付40元而浪费几个小时,而不会在意为购买一辆18万的汽车去节省1000元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俭的悖论——《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