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在之前的“少年书评”栏目中,外滩君推荐了一篇出自高中生之手的文学评论。文章一经刊发,便引来诸多评论,本文就是其中之一。作者爱华老师从“Ethos"、" Pathos"、"Logos”这三个美国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较早接触的重要词汇出发,分析了上述书评存在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论辩中严谨的章法的确可以成为我们提高思辨能力的给养,希望本文能给更多中学生以启发;瑕不掩瑜,也希望更多的少年能深入思考,勇敢发声。
文| 郭爱华 编辑|闻琛
日前看到一篇高中生评述曹文轩的文学批评(点击蓝字可察看原文),看完感觉如鲠在喉,有些话不能不说。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小作者文字流畅,所写文章的篇幅相当长,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相当努力,实属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他的文字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就决定借着对这篇文章的点评梳理一下有关高中生学习写论说文时必须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我在文中会引用这位同学的文章做例子,但这并不表示这篇文章只有问题,没有优点,也不表示他这篇文章写得特别不好。事实上,作者一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评价曹文轩的作品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面对儿童文学这样一个受众特殊的文学体裁,又应当如何界定其尺度”,想据此定位曹的作品是否属于儿童文学范畴,研讨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很值得探讨。不过,这里我并不打算去研讨这个问题本身,今天的重点是,论说文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有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论说文的目的是要别人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么如何能让别人接受你的信息、你的观点呢?这就要看文章的写作了。
美国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很早就接触三个希腊文的词—— ethos、 pathos、logos,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来撰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这三个词始自亚里士多德,我不清楚业界是否有特别合适的中文词,就不勉强翻译,只在这里逐个解释一下它们在论述中的意义。
Ethos是希腊文“品德”的意思。它要求作者在论文中,首先通过文字在论述中展示自己的人品、文品、善意和信誉,以博得读者和听众的信赖和赞赏。写作者的品德直接决定其作品是否得到读者的认同,很难想象一个读者一边对作者文字反映出来的人品非常反感,一边还愿意去敞开心扉接受作者的观点。
最能反映一个作者的品德的就是你字里行间对别人是否尊重。事实上,任何学术批评都必须遵守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准则:作者对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对象,都必须持有一种完全的尊重。
写论文的目的是要让读者信服,对文章的受众或者评论对象尊重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者的修养和品德的评判,也直接影响文章对读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这个方面,中学教材所选择的文章对学生的文品影响最大,而有些教材中的文章本来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唇枪舌剑的小品文,那是不适合作为学术研究文章的模仿对象的。对此学生必须有一个判断的能力。学术论文必须写得听起来公平、没有偏见、充满善意。
而在这个方面,这篇文章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字句:
“若是把他(曹文轩)的作品当作儿童文学,尽管有问题,在中国儿童文学界也不能说称不上优秀,但是如果把他的作品当作严肃文学,那比他好的人一抓一大把。”
“卡尔维诺是在全世界知名的一流作家,庄子是众人皆知的中国哲人,这二位都是千年一遇的人才。要拿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曹文轩,要求中国作家,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种笼统的、不加论述的、对人不对文本的评判不属于文学批评范畴,倒反映出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问题:作者在评价作家作品的时候对作家和读者都缺乏应有的尊重。关于尊重读者,我会在后面详谈。
文学批评是对文本的分析,没有具体的文字分析,直接作出谁比谁好这样的泛泛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况且作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一些没有明确含义的的词句,比如“好”、“千年一遇的人才”来做学术批评,犯了论文写作一大忌,不但不能说服读者,反而让读者反感。
写作者行文所流露出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是Ethos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表现在流畅简洁的行文中,但更表现在他对背景材料的精确陈述或者对所引用的佐证材料的恰当分析上。在这位同学的文章中,一开始对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名作家做出的论断就有简单、武断甚至某种程度上粗俗的倾向,这一点再次触犯了写作大忌。
事实上,在对任何人任何作品作出任何评判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必做功课,就是必须要对其有良好的研读 (research ),如果引用他人观点,则必须清楚指出来源(sources)。学术论文一大忌讳就是于文化历史背景不甚了了,却张口对人家大加挞伐。
几乎是一开头,文章就这样写:
“作为最早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发源于欧洲童话中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从来就不是什么适合小孩子阅读的东西。鼎鼎大名的《格林童话》中的暗黑本质早已暴露无遗,白雪公主与她有着恋童癖的父亲和恋尸癖的王子的故事,还有一开始写出来就是为了提高年轻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这里面有两个大问题:
首先,在论断别人作品价值的时候必须界定自己所用的词汇的含义。这个更多属于Logos,但也跟Ethos有关系,因为一个写作者的信誉是直接跟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挂钩的。用词粗俗、结论轻率外加概念不清是很容易在读者面前丧失信誉的。小作者在这里需要界定什么叫“适合小孩子阅读的东西”,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欧洲童话作这样没有解释和说明的论断是较为轻率的。
其次,后面的"恋童癖的父亲和恋尸癖的王子”这样重口味的文字放在这里又不加任何解释几乎是惊人的。关于格林童话中的一些血腥残暴的描写确实已经被很多读者和批评家指出,比如说,白雪公主故事的结尾对她的继母的结局描绘就有点恐怖,但是把恋童癖与恋尸癖放在对白雪公主故事的评价中,是很令人费解的。
也许这位同学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相信他自己并没意识到他写的这些文字已经大大损害了自己的文品。事实上,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有关她父亲的文字只有一句话,我完全看不出格林的原文中有那哪里描述她的父亲有“恋童癖”,而把王子对于似乎是沉睡又似乎已死亡的美丽公主的一见钟情定为“恋尸癖”更是让严肃的学者大倒胃口。
Ethos还表现在作者文字里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上。小作者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更是假借童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用政治观点来对一篇世界名著下如此结论有点让我担忧中学的文学和历史教育。这样的批评把一篇本来反映人性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准则的深刻作品变成了阶级斗争的手段。这不光涉及到他批评的文学作品是否单纯的问题,也涉及到他所依据的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
下面讲讲Pathos。 前面说到任何文章在陈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读者,读者是Pathos关注的重点。这个希腊词原意是“痛苦”和“情感”,写作中则指作者尽力对读者情感的认同和调动,并最终使自己的文字拥有对读者情绪和思考的影响力。作者需要努力展示自己对目标读者的理解和共情 (empathy),从而达到引导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目的。
这篇文章的目标受众是什么人呢?比较合理地来说,应该包含儿童文学爱好者、儿童文学创作者、关注儿童成长的父母和教师等等。那么他的文字总体上给这些可能的读者一种什么感受呢?
我们继续看前面的例子,“发源于欧洲童话中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从来就不是什么适合孩子阅读的东西”中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几个字传递的信息未免偏激,一是过度否定,一是语气傲慢。这样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绪就是很反面的了。
文中还有这样的话,“但是读者不是傻子,媒体也不是傻子,没有人会傻到把明明是严肃文学的作品当作儿童文学。”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小作者前面提到的一些主张把曹文轩作品看作乡土文学的人都是傻子,还有把儿童文学看作严肃文学的人也都是傻子。问题就来了,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这篇文章的目标受众啊!这样的语气你怎么引导他们接受你的观点? 学术批评既需要尊重他人,又需要逻辑鲜明。
说到逻辑,我们来看Logos。Logos是希腊文“字”的意思,但在论述文中则主要指用逻辑和推理来说服读者,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成熟的文艺理论和抽象语言、引用事实、引经据典和建立合乎逻辑的论证。
文艺批评依赖一定标准,采用成熟的文艺理论是很常见的。但是,一般来说,学术批评不可以假设别人都了解并接受你的标准,所以都需要对自己所采用、所依赖的标准做界定,缺乏这一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仍然是在开篇不久,小作者在批评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所依赖的标准没有做出任何界定,以至于读起来感觉很武断。
“著名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也一点都不正面。作为颓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尔德的代表作《快乐王子》里充满了忧郁的气息,而好心没好报的王子以及惨死的燕子,都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这里,作者是在辅证他前文有关欧洲有些童话“不是什么适合小孩子读的东西”的论断,但是有三个问题:
一、论断后面的假设:儿童文学不能是悲剧?这段文字后面的假设是儿童文学不能是悲剧。这个假设成立吗?
二、论断的标准: 什么叫“一点都不正面”?什么叫正面?以什么为标准?这要看作品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在那里,牺牲的爱是最高尚最美的爱,所以王子被拆毁、麻雀死后都被上帝带进了天堂。从世俗的角度看,这是悲剧,然而也正因其是悲剧才显示了王子和麻雀的崇高;而从信仰的角度看,进天堂就于永恒有份,正是最高最美的境界。
就是说,《快乐王子》其实是在揭露人性的冷漠的同时,传递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价值观,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的爱最终将得到上帝的眷爱。由此看来,在没有提出自己论断的标准,也没有对被批评的作品有良好的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结论常常会流于轻率。
三、在不了解整体情况的条件下以偏概全的论断:对王尔德作为作家的一言以蔽之的“颓废派”结论是不合适的。王尔德的唯一长篇和多种短篇以及其他作品有多种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绝不是颓废派三个字能涵盖的。
作者在文中有多处提出一些类似的需要界定的概念而不提供必要的解释,比如说,提到“单纯的文学作品”,也没有给出说明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以后的写作中需要注意的。
此外, 我们必须记住,Logos的重点是如何把假设变成结论,所以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推论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隐性的假设经不起思考。
“一经总结归纳,其实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著名的儿童文学里,大多包含着成人世界的普世价值观,既不天真也不单纯。西方的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多是假借儿童文学的形式批判现实社会,带有很深的思想性。”
从这段话加上后面的一些评述来看,作者似乎假设儿童文学就不应该有思想性,而这并不合乎事实。任何一个人写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然反映出作者的价值观,这不是多数少数的问题。
西方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其实任何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有很深刻的思想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成为经典,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关于人性和人跟人之间相处的根本原则这样的终极问题。儿童文学是否应该关注这些终极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但是小作者似乎直接就有了结论。
此外,小作者的评论在有些地方自相矛盾,一方面表示文学需要有深度,也承认曹文轩这代作家的“苦难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因此他们对于童年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于现在的年轻人”,另 一方面又不允许作家真实反映真实的童年, 声称 :
“曹文轩笔下的苦难似乎只是单纯地为了表现人物情感的,缺乏更为深刻的含义。而这种含义原本是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但是他作品中大量的极具美感的段落反而阻碍了这种表达。”
“没有快乐只追求感动的儿童文学,无疑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不是儿童文学的本质,也不是儿童文学应该的样子。”
这里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极具美感的段落反而阻碍了”深刻意义的表达,其次,也不明白什么叫“只追求感动”,需要作者更具体的解释。做出这样的claim之后,没有具体论述,给读者留下的是问题多于答案,又怎么能引动读者接受你的观点呢?
最后作者做了这样的结论:
“儿童文学是帮助儿童成长的,而曹文轩的小说显然实现不了这一点。”
在没有陈述什么叫作 “帮助儿童成长”、曹的作品又如何帮不了儿童成长的情况下,下这样的论断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有反作用。要知道有很多读者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一部作品能让现在的孩子去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生活,借此促进儿童思考人生和人性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它怎么可能不帮助孩子成长?
如果这样的作品不能,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帮助成长呢?
在很多人看来,忘记或者无视历史的结果是历史的重演,直面并且思考历史人生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而小作者这么一言以蔽之给人的印象是他的思考和研读都做得不到位。
如果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一群读者,他又会怎样回答呢?这就再次涉及到了Pathos的问题,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目标读者,并且能够对一些合理的观点有所应对,而不是自己单方面来一个 “显然……”的结论。
最后,是有关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上有待拓宽,我必须说,他能够去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是难能可贵的,他有自己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厚非的。如他所说,他“希望,在中国的儿童文学里,能少一些苦难,能多一些快乐,能抛开过去的那段历史,给孩子一个现代的、幸福的童年。”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不只是为了娱乐,应当追求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 的共存。事实上,好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让读者和作者有心灵的交流,共同思考和面对人生最艰难的一些问题。 直面苦难的历史,引起读者(包括儿童)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才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包括儿童)健康地成长,并最终有能力阻止历史中的恶之重演。 这才是文学的重要意义,不管是写给成人的还是儿童的。
总体来说,这位同学对于文学重大问题的思考是必须肯定的,鉴于其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中学生的共同问题,我感觉有必要特别指出来。我们的小作者常常是有很多的想法和论断,但是在论述上还需要学习耐心和功夫。写文章必须特别注意,没有论述的观点只是claim(声称,假设),论说文就是一个把claim (假设)变成conclusion (结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有礼、有理、有据。
郭爱华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完成硕士和博士课程。回国后,专业相夫教子,业余从事青少年阅读、思考、写作和生命教育。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