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互联网医疗

在这几年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医疗行业也没有例外的被互联网所关注。但是传统医疗行业并没有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明显的质变。互联网在一夜之间颠覆了很多行业,创造了很多行业,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却没有把医疗往前推动多少。

原因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讨论很多,那么今天我也换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生态位理论。

所谓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这个定义看起来似乎不是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种群在一个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所有环境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如同一个座位,一个种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种群一起在环境的大舞台上生息繁衍。每个种群的生物特点不同,所需要的物理环境和食物链地位不尽相同,所以每个种群所需要的生态位的大小是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位宽度。

如果两个种群所需求的生态位接近或发生重叠(A鸟爱吃毛毛虫,B鸟也爱吃毛毛虫),那么很显然这两个种群会因为共同需求的资源而产生竞争。竞争的赢家会获得优势环境条件(哈哈哈哈毛毛虫都是我的啦!)得以发展壮大。失败者可能会被彻底淘汰离开该环境或者发生生态位的改变,避免竞争(哼,我吃小甲虫去)。这是所谓的竞争排斥及生态位分化。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越大,产生的竞争就越大。竞争力优势的种群最终会占据较大的生态位保持种群优势。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互联网医疗_第1张图片

这个理论不止在生态学中成立。同样的,在商业竞争中也是适用的。消费群体和社会环境可以认为是整体环境因素,企业则是其中生存发展的物种。生态位相近的企业即具有类似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经营目标,从而进行竞争。一个成熟的市场的横断面上,企业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会趋向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各自占据一定的生态位,重叠部分存在但不是过度竞争影响种群生存。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生态位的分化完成,一个成熟群落(即所有种群的集合)产生了。

如果我们把患者当作环境因素,医疗机构作为生存种群,那么国内现在的医疗环境现状是难以用生态位理论解释的。同级医疗机构生态位高度重叠,但是依然没有互相竞争产生生态位分化。医疗机构并没有产生从内而外的自发转变。大量存在的医患矛盾和医疗困境都不是医疗机构间争夺生态位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设定反了。种群依赖环境,企业依赖市场,在医疗市场中,因为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性,医疗机构才是真正的环境因素,而患者则是种群的角色。

设定改变之后,很多问题都可以顺利的解释。现行医疗机构的定位重复度高,数量有限,人员不足等等现实因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环境容纳量小。这种情况下,不同需求的患者群体可以选择的生态位(可以满足的医疗需求)十分狭小,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挂号难看病难,分级医疗难以实施等等。不同患者群体被迫在同一个医疗机构内分享医疗资源,医疗机构难堪重负,矛盾重重。

根本原因,医疗机构的生态容积不足,无论是医疗模式还是医疗覆盖还是医疗质量金字塔,都难以承载。

那么怎么解决呢?

现在最常见的医改呼声在于:增加现有医院规模,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扩大医保覆盖面和比例。然而这一切的方式都没有在根本问题上动刀,都只是在单一维度上扩大医疗生态容积。这种方法当然是有效果的,必须是有效果的。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孤立的投入,传统医疗模式限制着社会资本的流入。我愿意相信医疗主管部门在努力地做工作,但是效率很低,一种古典主义式的悲剧。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高效更能调动社会资本流动的新生态位维度。互联网成了这种新维度开发的最理想的工具和手段。

那么互联网在这种新维度的发展中做的如何呢?不尽如人意。

很多互联网企业现在也陷入了类似的错误思路中。一味的把发展方向放在Customer(C端),想用改变其他行业的模式来改变医疗。然而错误的生态位判断导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APP不是万能药,本质问题上竞争矛盾没有任何缓和,互联网作为一个资源配置手段起不到任何作用。举例说吧,如果一个人想在一个地区做互联网外卖的生意。那么最基本的前提是这个地区得有一定数量的餐饮企业(Business,B端)。而且一般来说,B端是产能过剩或者潜在产能过剩的,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介入可以帮助B端完成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收益率。但是如果本身这个地区就只有一家快餐店呢?谁有空送外卖啊。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丁香园旗下的丁香诊所。丁香诊所作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C端尝试,在利用丁香园平台制造大量的舆论之后开业。一切思路都很经典很互联网,但是遇到了非常多现实的问题。首先就是高昂的成本,互联网线上和实体医疗线下的运营成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昂贵但是无可避免的设备和耗材,高定价的人工成本(否则根本吸引不到人才),私立性质而导致的行政成本,一切都限制了丁香诊所的体量和技术规模。其次是尴尬的产品定位,高端用户有更好的私立医院或者出国就医等选择,中端用户在公立大医院和私立医院出国就医之间摇摆不决,低端用户也没有把丁香诊所当作自己的第一选择,摇摆的用户群体,难以找到赢利点。不是鹅厂砸的钱够多,估计根本支撑不下去。再者,丁香诊所在很多方面受到政策的限制,比如医保,比如医疗技术准入资质等等。丁香诊所现在看来,更多的是作为鹅厂对于互联网医疗C端的尝试和试点。但是想推广到一个产业战略布局的层面,可能性上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几乎没有。丁香诊所的尝试从生态位角度来看,是符合前面的分析的。C端尝试并没有开展新维度,只是转头跳进了传统医疗行业的困境。

在我看来(以及生态位理论分析),互联网医疗在现阶段的发展应该以发展新的医疗模式为主,扩展B端,在另一个维度上建立新的生态容积。潜在消费群体在发现新生态位的存在之后会进行生态位分化,完成市场模式的分化和拓展。新的生态容积做的越大,相应的空间越大,越容易进行资源重新分配,收益率也越高。

从医疗本身的角度来讲,广义的health care有三个分级:第一级是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第二级是pre-clinical的健康管理和post-clinical的康复管理,第三级才是我们最常见的临床医疗服务,即所谓的看病。这三级的投入逐级上升,社会收益的回报率逐级下降。在现行的医疗主管部门的政策限制下,直接从互联网进入临床医疗服务是一个用头撞门的举动。撞开了政策限制之后是一片广阔天空,但是撞门这个行为并不十分明智,因为撞得头疼啊。资本倒逼医疗政策的改革是一个肉眼可见的大趋势,但是倒逼医改的方式在我看来应该是去介入第一级和第二级健康服务,用行业进化的方式让广大消费者用脚去投票去逼迫改革,而不是自己去撞门。毕竟国内是一个大政府,政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更多考虑的并不是资本而是牌桌上的所有stackholders。资本在这个牌桌上的比重并没有广大互联网投资人想的那么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继续来谈一些比C端投入更加值得考虑的投资角度:

1,商业医疗保险。

这是最大最大最大最大最大最大的一个社会资本介入角度。商业医疗保险和互联网健康服务密切关系不需要我赘述了,更重要的商业医疗保险也是未来互联网进入全面三级健康服务的一个用户经济基础。如何能让广大用户愿意离开公立医院体系而选择第三方资本提供的服务,商业保险作为一个成熟的支付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真正互联网医疗的基石意义。

2,Health management。

健康管理是未来医疗生态位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生态位。国内因为医疗体系建立之初和后来的种种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健康管理概念。一个成熟的健康管理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常见的clinical health managment,以医院为核心,在院内提供偏向临床医疗角度的疾病管理,心理健康干预。另一个是community based health management,以社区为核心辐射性的提供非临床的体检服务,包括营养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这两种health management都有很大的潜力,并且政策限制很少。社区健康指导很优秀的一个例子是和房地产商联合,作为楼盘的附加价值实现双赢。但是在国内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3,康复复健

康复复健主要包括几种,一个是运动康复复健,一个是疾病康复复健。现在国内的康复复健行业不是方兴未艾,基本还是一片空白。主要的限制因素是医学康复和运动康复这个学科的发展不足,人才数量和质量跟不上。但是如果资本流入,会反过来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或许可以打开一个良性循环。单个用户在康复复健里都是一个时间上很长的商业周期,可以挂载很多其他商业模式,完美的crossfire节点。健身,运动,营养等等很多模式都可以很好的互相嵌入。

4,营养干预

营养干预有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两种类型。群体层面主要是食品工业从商业和政策上的举动。个体层面则是以营养师为核心的个体营养服务,结合每个用户的身体素质,医疗史,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个体或者家庭单位的营养建议,营养情况监测的定制服务。同样这也是一个完美的crossfire节点,和餐饮,健身,营养补剂等等商业模式都可以互相嵌入,同时也是社区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5,床边检验/家庭体检

中产阶层里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以家庭为目标的商业服务永远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上门服务的简易家庭体检服务或者以社区为依托的体检中心都是一片蓝海。上门服务实现起来困难比较多,但是完全可以建立针对不同用户情况的模块化组合的简易可选服务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社区依托也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6,慢性病管理/医疗监测

慢病管理现在是以公立医院为依托的临床服务之一。但是慢病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占用了大量公立医院资源。具有医疗资质的社会资本完全可以在和医院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方医疗监测和慢病管理服务,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post-clinical service。

以上举了一些例子,目的并不是指导投资,而是指出一个可以让广大投资者和创业者考虑的方向。抛开建立完成C端的念头,很多东西都成为了可能。而且不用建立完整C端降低了非常多的成本投入,使得规模化的战略布局成为了可能。

正文部分写的差不多了,再来说两句其他闲话。

1,关于一个devour的历史观和启示

什么是devour?狼吞虎咽地吃光; 吞没。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行业一个势力的死去,都是一段devour的开始。死去的尸体,不是一个冰冷的结束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美国顺利的吃掉了大部分冷战遗产,走向了技术和政治一超多极的巅峰,这就是一个devour的历史观。商业发展也是一个devour的过程,吃掉传统行业中的残留部门,占据行业优势。在倒逼医改这个肉眼可见的未来面前,请做好devour的准备。

2,良心还是要有。

前段时间一个亲戚问我,做基因检测靠不靠谱。我说技术上靠谱,现在价格很降低了很多,想测一个看看没什么问题。亲戚问我的第二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他说XXX公司说可以提供基因检测服务,抽小孩子的血,检测基因并且告诉你这个小孩子有什么天赋(数学啦,音乐啦,表演啦,语言啦等等)。

我只能说,不要脸。

赚钱可以做生意可以,底线还是要有,良心还是要有。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互联网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