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一直都有用的知识吗?

说说这几年的读书心理历程

一个开始读书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充满规律的,第一看法:

只要学习的知识量足够,可以解释世界上大部分的问题。

当我学习了得到栏目《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心里就对现有的中国很多制度很多不满,觉得所有低效的行业都应该用市场经济(价高者得)的方式解决。

比如,实行准入制度的能源行业,中石化卖着全世界最贵汽油,却依然亏损需要国家补贴,这是很低效的表现 。

这些行业就应该开放,中石化等企业面临竞争,效率马上就能提升。

后来仔细想想,市场经济在有些行业用,未必能解决得好。

比如医疗行业,正常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解决是:一个医生,医术高明,患者的治愈率很高,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那么这个医生的诊疗费可以收很高。

那么这个医生治愈的方式可能会采用牺牲长期健康,来获取短时间的快速的痊愈,比如增加抗生素的用量,这个对患者来说是很难识别究竟是否利大于弊。

就算是同是医生,也很难判断这样的用药是否合理。

那么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最终结果就是医生们用药越来越猛,以见效快为主要目标,这样反而损害了患者的长期利益。

所以,这个时候我调整了自己对知识有第二个看法:

每个知识,都有其适用的边界

做为一个电商从业者,营销理论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装备。

而需求是营销中的灵魂。

以房子的需求为例,中国房价这么多年的上涨,基本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以西方国家的理论来做为依据,如果房贷在每月的支出占超过50%会很痛苦,买房不如租房,房价会跌

租金  ÷  房价  <  3%,收益率太低,房价会跌。

为啥在中国房子价格会如此坚挺?

因为房子在中国承担的需求,不单单住的需求。

还有“有家感觉”的需求,没房子在这个城市没有归属感。

社交的需求,没房子朋友会轻视你。

求偶的需求,没房子丈母娘不会答应。

。。。。等等。

大家可能 会说:这不废话吗?这是谁都懂的道理。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需求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比如,财富的需求,在西方,承载财富的媒介有,股票,珠宝等,他们并不会把房子当成主流的承载物,所以他们的房价并不会像中国这么疯狂。

而在中国房子是财富的象征,传承的工具,有钱就买间房,而不会去买些股票传给儿子。

这就是说明,需求这个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取向。

这就让我有对知识有第三阶段的看法:

凡是涉及到人的研究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未必适用。

敬畏世界,知识描述只是这个世界一小段规律并不是全部,遇到问题多想想是否涉及人性的领域。

而人性是最不可预测的,那么房价一直涨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并非不可理解了。

有人用供应需求理论来解释房价,认为只要供应多了,房价自然会降。

然而,在中国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有钱就买房子,买了房子就是不卖,留给孩子。那么这个周期就非常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有一直都有用的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