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春节

再过一天,央视的晚会的例行节目“整点报时”就会声称:3、2、1,羊年到了,春节好!那么,这个整点报时存在多少问题呢?

一、袁世凯的春节

19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全国放假。在袁世凯批准之前,几千年来,中国的春节都是立春,正月初一叫元旦,又作元日。孙中山开始,元旦被挪作他用。经过短暂的混乱期,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抛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了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然后喊春节好。

二、不是阴历的农历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紫台(紫金山天文台)出品的农历历法是我经常关注的,因为观星的时间要避开月亮。古人云月朗星稀的意思就是月亮大的时候星星会很稀少,所以农历的月初月末,如果天气晴好的话,是观星最佳时机。这么看农历就是阴历(即太阴历、月亮历)了么?差矣,因为农历还捆着一套阳历。我和妻子的生日分别是农历的一个节气,几十多年来我们发现节气居然和公历(格里高利历)严格对应,最多只有一天的误差,不是说农历是阴历么?

原来中国的农历是一部阴阳混合历,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设定的,这是阳历(现行节气是罗马传教士汤若望在清朝时期主持修订,后在民国时期经紫金山天文台完善的太阳历),初一到十五这是殷商历法,又叫夏历,号称起源于夏朝,是阴历。完整的农历是阴阳混合历,目前在紫台的运作下,其中的阳历部分已经修订的与格里高利历严格一致。

三、干支历法

最近在读《三国志》,经常读到一些天文现象,如:“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蚀之”,三年是指黄初三年,丙寅是指丙寅日,这是干支纪日法,朔是指正月初一,用结合日蚀现象,配合其他日期信息,虚拟星图倒推,很容易能够确定这一天实际对应的公元日期。这里的核心就是干支历法,汉朝初现雏形的干支历法在史书上大放异彩,方便我们现在准确的计算发生历史事件的时间,配合天文现象(中国的史学家们特别热衷观天象)的出现,能精准的消除历法误差。

干支历法有四个层面:一是干支纪年,二是干支纪月,三是干支纪日,四是干支纪时。在史书上最常见的是干支纪日,而干支纪年目前常用于算命和黄历。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木星的运行轨迹的规律,约12年(11.86年)运行一周天,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因此木星又叫做“岁星”。后来为了修正岁星的误差,又虚拟出一个更精准的岁星,叫做“太岁”。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历法混乱,所以当时的《左传》、《国语》都使用岁星纪年法。岁所在的年叫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年,逐步形成了天干地支纪年法。随着国家的统一,都使用年号标记年份,天干地支纪年法很少再在史书及官方出现,但干支纪日和纪时一直比较常见。

干支纪年的起点为立春,干支纪日的起点为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子时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前一天,一部分属于后一天。史书上交代的不清楚,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四、生肖的起源

生肖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清代赵冀考证属相起源于东汉,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汉朝人向周边少数民族传播纪年法的时候使用的代称。郭沫若则认为十二属相起源于古巴比伦的传播,与西方文化的十二星座有关联。

但是,不管哪种说法,生肖与干支纪年脱不了干系,在民间的实际应用中,每个属相都对应一个干支年。

因此我认为,属相的归属年应该与干支纪年相同,起点同样是立春。

五、争论

国家天文台曾经“辟谣”过,声称正月初一才是生肖年的开始,但是干支纪年法以及其前身岁星纪年法的起点是立春,是不争的事实,硬要将生肖与干支纪年割裂开来也是不妥的,因此这个辟谣反而引起了更大的争论。

争论主要有几点:

一是生肖与干支纪年不相干,这点由于考证资料众多,不一一赘述,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妥;二是认为干支历法隶属于农历,所以没有单独的起点。我认为战国之后,史书上之所以不用干支纪年是因为政府制订了年号,并不代表这是同一套历法,干支纪日就是干支历法的一部分。干支历法起源于战国,发展于汉朝,一直到民国时期都在使用,而农历的核心部分起源于殷商时期,被历朝历代官方使用,这是两套互相参照却不互相隶属的历法。

六、我的结论

央视春晚的祝福语,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倒计时问题,新的一天的起点是子时,也就是23点;二是属相问题,羊年的起点应该是立春,而非正月初一;三是春节的称呼问题,新年的传统称呼应该叫元旦,而非春节,把正月初一当春节过,是袁世凯的春节,立春才是传统的春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世凯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