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方式的改变,不是渐行渐远的理由

刚刚看了一个公众号的文章,是基于一个微视频“你的朋友圈里,还有朋友吗?”做出分析、发出感慨并提出建议,从头看到尾,包括评论里的内容也都看了,然后,我有了另一种感觉。

那个视频的大概内容是,微信中朋友人数很多,超过千人,但是发的内容点赞的却没几个,有了事情可以聊的没有几个,想要约出来一起聚的更没有几个,还有的朋友的朋友圈点进去是三天可见,感觉自己像是被以前的朋友遗忘了,屏蔽了,拒绝相互了解了。在视频的后半段,那个主人公主动给朋友发送了语音,说“我想你们了”,发出去想了想又撤回了,但是朋友却听到了,并且发来了视频聊天,几个人开心的在一起聊天,好像又回到了很久以前。

公众号作者的看法是,想要获得友情的回应,首先要学会迈出第一步,要让朋友知道你在关心他们,在等待他们,并且有想要交流的意愿。评论中,不少人在感慨多年的朋友感情不再,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在朋友圈发布内容没人点赞,以及朋友圈中都是微商;还有一部分人在感叹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了,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因为越容易得到就可能越不会去珍惜。

但是,我认为,一方面,现在的这种状态,并不能代表什么。朋友圈三天可见,不代表朋友拒绝你的访问,拒绝你的了解,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微信没有分出私人和工作,不想要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了解自己的私人生活。

另一方面,一些朋友的流失,可能是成长所必经的,而不是什么社交软件导致的。小时候,大家都是孩子,生活中只有学习和玩耍,学习的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认识的朋友基本是因为家住的近或者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就是一起玩一玩,聊天的内容也基本是游戏、学校、父母,交集很多,所以很是要好,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高中有了文理科的差别,在大学更是有了数百专业可选,进入了工作阶段,工作内容差别可能更大;在玩耍方面,随着心智的成熟,性格的差异化体现的更为明显,兴趣爱好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对于休闲时间的分配差异更大,有的人可能喜欢唱歌喝酒,有的人喜欢读书画画,有的人喜欢攀岩游泳。

因为有了那么多可选择的路,所以原本由于地域原因聚集在一起的一群朋友们各自走上不同的路是很有可能的。由于各自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脚步一步一步往前迈进,相互之间渐行渐远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当这些在自己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的朋友们再聚在一起时,就很有可能不好找到共同的话题,你说的内容我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我讲的笑话你找不到笑点,最后的交流就会变得很尴尬,距离感也会变得明显。那么这种时候,不论交流的方式是面对面,是通过书信、短信、电话还是社交软件,都无法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

但是,如果有那种朋友,不论相互之间选择的道路相距多远,都愿意去相互了解彼此的领域,即使长时间不交流,聊起来仍然不显尴尬,那么,这种朋友也不会因为相互在朋友圈中没有点赞,没有评论,或者很久没有时间一起出去玩而疏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方式的改变,不是渐行渐远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