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明宇
高晓松又“坑”了马东。
《奇葩大会》上,高晓松怒怼选手冉高鸣的风波还没过,他就又搞了个大新闻——退出《奇葩说》第四季的录制,理由当然也如同第二季退出时一样“官方”,由于常驻海外全面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事务,无法定期回国参加录制,所以不得不退出。
谁来顶替高晓松?
马东选择了罗振宇+张泉灵的双保险,赛制也会发生变化:主持人由何炅担任,马东也要下水参与辩论,与蔡康永、罗振宇、张泉灵组成2+2模式的导师席,可以预见这一季《奇葩说》将热闹异常。
热闹归热闹,众多《奇葩说》的粉丝却有些坐不住了,他们除了在知乎“如何看待奇葩说第四季高晓松退出,罗振宇张泉灵接棒?”话题下还算理性讨论之外,更多人选择了在微博吐槽,甚至怒吼。
1
高晓松之于《奇葩说》,就如同赵薇之于《还珠格格》,别人模仿不来,再怎么折腾也让人觉得还差点意思。
2014年底,作为网络综艺新秀的《奇葩说》一上线就收获了潮水般的好评,在同期的网络综艺以及电视综艺中脱颖而出,与其关注的话题以及“马晓康”的组合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以第一季为例,节目总共讨论了19个话题,其中10个涉及恋爱、6个涉及职场、2个涉及朋友关系,还有一个公共话题。“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这些话题都是80后、90后年轻一代正在面对或者已经作出过选择的问题,可谓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关键问题的判断上,80后、90后已经不再认同父辈“伟光正”的三观,更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在一个浮躁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中,年轻一代们也会常常面临做自己还是随波逐流的选择困难症。
高晓松在《奇葩说》里传递的是做自我的态度,有些态度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即使年轻一代认同也不一定付诸实践,而且很可能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选择与之相反的方向,但至少算是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不管你是天天算计如何讨老板欢心,还是为了赚钱疲于奔波,听到“宁愿死也要做人类尊严与光荣的捍卫者”、“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也会小小的心动一下,或者会去思考更多吧。
这是高晓松的价值,也是《奇葩说》的价值。
没有高晓松的《奇葩说》会是什么样?相信大家已经在第二季领略过了吧。面对“整容会不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的辩题,站在反方“不会”这个道德制高点立场上的金星,本应该输出更多有关“坚持自我”的价值观,结果她老人家张口就是“中国人特别讲风水,一个人的风水在脸上”,然后就讲自己姐妹整容之后没有男朋友、生活全乱了,是因为运气、福气面对刀面全破过去的故事……也够让人尴尬的,也难怪后来作为主持人的马东都下水辩论了。
2
金星的尴尬在于没读过什么书,知识界的网红罗振宇应该不会有金星式的尴尬了,但和高晓松之间还差了10个马东。
高晓松在粉丝心目中的地位一方面来自《奇葩说》,更多的恐怕来自《晓松奇谈》。自称为“知识分子”的高晓松理所当然的被粉丝当成了知识分子,他的著作《鱼羊野史》已霸占了中关村图书大厦历史类展台的很大面积,同在那个展台上的作者还有黄仁宇、吕思勉、钱穆、杨天石等,最近又是被一篇10w+的文章《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捧上神坛的节奏。
事实上,在真正读过一些书的人看来,高晓松的水平也只能算业余,但在我看来,高晓松也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至少,他读过的书不少,见过的世面也不少,有一套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给小白用户做一做敲门砖还是可以的。入门嘛,总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本人文史哲方面入门的著作是李劼先生的《百年风雨》,虽然重读后感觉也就是个畅销书级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读完这本书我才读到了那些正经的巨著。
罗振宇在知识传递上的价值是比不上高晓松的,他连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没有,以打着“知识”旗号的《罗辑思维》不过就是帮你读畅销书——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讲完一两本书的故事梗概,那些不读书又喜欢标榜自己是读书人的人,终于可以出去显摆了。
在最近“黑马创业36招”的分享会上,罗振宇真是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自己此前努力吹捧的方向当成了“坑”,这就包括”U盘化生存“、社群、内容电商,当然还有对papi酱的反复——还真是商人,而且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商人,在江湖上,这种人俗称“骗子”。
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区别,就是工业品和手工艺品的区别。
对于罗振宇上《奇葩说》这件事,是有据可考的。在《奇葩说》第三季,罗振宇以嘉宾的身份参与了两期节目的录制,辩论的话题是“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以及“该不该鼓励痛苦的绝症病人撑下去”,刚刚重新看了罗老师发言之后,我想起了他在2016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这篇美名曰“2017年创业方向“的演讲,先是总结了2016年的黑天鹅事件,然后告诉大家要抓住2016年正在起飞的黑天鹅,这也是创业的新方向,即时间的战场、服务升级、智能革命、认知税和危机共同体。与其说是新方向,倒不如说是2016年大事件,与其说是预测,倒不如说是总结。罗振宇举了支付宝的社交焦虑症来告诉创业者马云都在抢夺时间,你也要这么做,帮别人省时间、帮别人把省下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道理是这个道理,问题是怎么做?罗老师已经开始下一话题了,这就叫正确的废话。
在《奇葩说》的舞台也一样,在“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的辩题上,罗老师用了90%的篇幅在讲什么是人工智能,至于算不算爱情嘛,已经不重要了。
咦?这不是个辩论节目吗?
3
2013年马东加盟爱奇艺之后,一直在尝试大型网络综艺的制作,先后制作的节目包括《汉字英雄》、《大魔术师》等,但都反响平平,直到做出了《奇葩说》。可是,《奇葩说》做完两季,马东就带着一众奇葩辩手们出去创业了。
也许是做出一个爆款节目不容易,从《奇葩说》第二季开始,马东似乎就有些患得患失,一直不肯放弃第一季表演抢眼的几个老奇葩,第三季甚至把黄执中和胡建彪都拉上场辩论。《奇葩说》第一季之后,也鲜有辩手再走出来,像马薇薇、如晶、肖骁、范湉湉一样收获高人气,直到今年的奇葩大会,活跃的仍然是这些人。
新人表现平平,靠老奇葩们撑场面的《奇葩说》似乎也陷入了中年危机,当年被网友喜欢的东西也慢慢变得习以为常——网友的审美疲劳来得很快,再加上高晓松的退出,难怪很多人发出“这一季《奇葩说》看什么”的感慨。
从这一季的调整来看,马东还算是聪明的。高晓松走了,他自己来说导师,把主持的位置交给何炅,毕竟能和高晓松媲美的导师不多,他自己勉强算一个吧。同时,他又拉来罗振宇和张泉灵加盟,且不说导师的辩论水平怎么样,人多的好处是想法更多、角度更多,气氛更活跃,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进来。
承重墙倒了,多用几根柱子顶起来,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注PingWest品玩
(微信号:wepingwest)
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