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任何一种情感和关系里,付出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抑或非得提醒人,让其记得你的好。好的,匹配的关系,只有合适不合适,也没有值得或不值得一说。情感大度的前提是不计较。

不要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_第1张图片


作者:蒋婵琴

来源:落雪听禅(luoxue_tingchan)

http://url.cn/i2SVb9

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授权

排版编辑:水木文摘(mweishijie)




摘要:任何一种情感和关系里,付出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抑或非得提醒人,让其记得你的好。情感大度的前提是不计较。


不要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_第2张图片


“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已离去。不管任何亲情,友情,爱情,凡事换个角度,假如你是我,你未有我大度。”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待你比你待我要更宽容,博达,更能懂得容忍。


尤其前半句“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已离去”,不就是说,我多能忍你,即便你如何不好待我,我依旧没有离开。如果换成你,肯定不会如此。既然事情都已经严重到可以谈“离去”的地步,可见这种关系里潜藏了多少的漏洞与是非对错,纠葛不断。


这些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总是嚷嚷里面如何不好,不得人心,但自己又一直不愿意离开。表面看似与他人在和睦相处,背后却像个祥林嫂,不停奚落对方无数罪名。人性的缺陷与不够透明,大抵表现如此。


不可否认,忍耐是美德。换个角度思考也能感受到人的同理心。都是好品格的体现。它的问题在于,任何一段关系或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等和相互宽容,一起成长的基础上。


既然你已经做到大度,用宽宏的情理与态度对待他人,为何还要回头来讨伐他人的不对呢。人性的矛盾与不自知就体现在,总喜欢将自己推到一个神坛的高度,至高无上的心态,还要以道德的制高点去抱怨,计较对方的种种不是。


要知道,对方的缺陷与不足,你又何曾没有过呢?所以,何必再像话唠样去求爱,讨关注,盼公平。很多时候,待人处事,只要你已经做到甘愿,又何必回头向外界宣告自己的付出与宽宏呢?


与人的关系,要么全盘托举,做一个沉默接纳所有的人。要么转身,不要再作只言片语的评断与炫耀,吆喝功德。即便你曾经是多么的憋屈,不甘愿,无休止付出与隐忍。


倘若你始终觉得自己是被动、受害的一方,那么烦恼与不得以亦将一直存在。


从另一角度说,这种思维也是一种很不够智慧的处理表达方式。就是事情也做了,抱怨也给了,某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就比如,你给人一颗糖,人家说,这糖并不适合自己,但还是吃了。你非得还说,要是换成我就未必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了。


任何一种情感和关系里,付出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抑或非得提醒人,让其记得你的好。好的、匹配的关系,只有合适不合适,也没有值得或不值得一说。情感大度的前提是不计较。


要么,实在难受就独自离开。不要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解,为自己辩解,吆功喝赏。以此博得看似高超的情感支付。


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似乎人们喜欢将关系也一起变得更现实,计较得失与好坏,生怕自己的付出,对方没看到;自己的好,对方没给予回应与对等的功劳。


不管你待我如何,还是我待你如何,冷暖自知。期间的过程不必对于任何自我之外的人进行管束、约制、要求和评判。完成当下自己所存在的问题、短板、局限,果敢提炼进行更好的修为,并且实现与美产联结,直到穷尽。


其次是保持耐心和宁静的信任,将问题和矛盾托付给时间和自然,在关系的成长中,不断精进自己。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力量和正见,以此对视生活中存在的执迷、刺激、诱惑、无知、愚痴等诸多负面的袭击。如此,才可能做到博大,慷慨与美德兼具。


如果你用我待你的方式待你,我们可能会走得更好,更融洽。任何情感与关系,如何更大度,不计较成全彼此,在于我们能否做到同理与换位思考。


我未必做得有多好,你显然亦不曾做得有多糟糕,既然因缘交集走到一起,彼此托举,全盘接纳所有,是对自己选择与判断的小确幸,也无须对他人做到全盘否定,千万别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你,唯你独醒。


不要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