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老师是穷游网的老朋友了
2014年,她曾毫不犹豫地登上蒸汽列车
驰骋在狂野的非洲大地上
一年后,她又深入中美洲和南美洲
和加拉帕格斯的蓝脚鲣鸟做朋友
(想知道毕淑敏在以上两本书中写了什么?
戳这里:
2016年7月27日
毕淑敏乘坐全球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
成功登上了北极点——
位于北纬90度0分0秒的一块巨大浮冰
据说到过这里的,全世界不过两万多人
经过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数十万字的资料后
出版了又一旅行力作
《破冰北极点》
至此,今年65岁的毕淑敏
已经走过了全球73个国家
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对于这个世界,她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
本期旅人专栏,我们请来了毕淑敏老师
听她聊聊北极点的奇遇故事~
(老规矩,文末有福利哦)
登上世界唯一提供北极点探险旅行的
核动力破冰船
想到北极点,有4条路可供选择。
一是乘坐飞艇、直升机等飞行器,像鸟一样翱越北冰洋而至。
二是在冬季,靠狗拉雪橇加上徒步,从冰原上跋涉到达。这是模仿原住民和早期北极探险家的朴素原始方法。
三是乘坐核潜艇,从冰层下面穿过,到北极点了,钻出来露个头,以示到此一游。
四是乘坐破冰船劈波斩冰抵达。破冰船又分为常规动力与核动力两种,往返耗时十余天。
第一种方法又快又好,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机会,况北极气候多变,起飞受限。
第二种方法,如全程完成,那是真正的探险,需极好的技术和体力再加上完备的保障系统。可谓勇士旅程,凡夫俗子轻易不敢尝试。
第三种是类乎鲸的方式,长途奔袭,在不动声色中完成壮举。这很令人神往,可叹非极少数军人莫能,一般人绝无这等机缘。
第四种相对最简单,是寻常人的轻探险旅程。
我就是乘坐核动力破冰船前往北极点的。
提到破冰船,人们首先会想到“雪龙号”。2010年,中国的“雪龙号”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线,抵达北纬88度26分。我们这次走得会比它稍远一点,直抵北纬90 度。
我们的船,叫“50年胜利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北极点探险旅行的核动力破冰船。船的主人是俄罗斯政府,它平日里的正差,是科学考察,为军事和经济航线破冰开路、护航等。可能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夏季有几个船期,被特许临时用于商业探险旅行。
也就是说,“50年胜利号”不是游手好闲的游轮,它是一艘货真价实的工作船。2016年,我等能登船奔赴北极点,除了价格不菲的船票,还有偌大的幸运成分在内。肩负重要国家使命的“50年胜利号”,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承接商业探险,谁也说不准。若国际形势有变,俄罗斯政府下令停了这个副业,任谁也回天无力。
世界上最贵的鱼子酱
每一口都值十几美元
记得当时聊天中,我问见多识广的博士,摩尔曼斯克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家。走南闯北的,我虽不是“特产控”,但多少要带点小物件,以便日后让回忆有所附丽。
博士思忖了一下,说:“摩尔曼斯克有三宝。”
我问:“哪三宝?说说看。”
博士说:“第一宝是伏特加。”
我说:“这在俄罗斯哪儿都能买到。我回程到了莫斯科再买不迟。”
博士点点头,赞同我不必从摩尔曼斯克拎着伏特加长途跋涉。然后说:“第二宝是俄罗斯姑娘。”
我说:“这个的确是宝,但带不走。”
博士一笑,表示赞同。接着说:“这第三宝是鱼子酱。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最大的深海鱼捕捞基地,出产世界上最棒也最昂贵的鱼子酱。颜色是黑的,晶莹圆润,透明清亮,犹如大溪地的黑珍珠。”
摩尔曼斯克出产世界上最棒也最昂贵的鱼子酱。颜色是黑的,晶莹圆润,透明清亮
我说:“我听过世界上好几个地方的人,都说自己那儿的鱼子酱天下第一,比如黑海。”
博士说:“摩尔曼斯克的鱼子酱比它们的都好,千真万确,而且,非常贵。”
鱼子酱的胆固醇含量很高,对中老年人不宜,我已决定不买。只是好奇价钱,问:“有多贵?”
“朋友说,最好的鱼子酱,1千克卖到4000多美元。”
我大吃一惊。1千克近3万元,合下来,1克就要近30块钱。不过是鱼的小蛋,怎能如此昂贵?
博士解释:“不是随便什么鱼的卵,都能做成鱼子酱。或者说,它们就算做成了酱,也不能算正统的鱼子酱。”
我说:“鱼子酱还有血统之分?什么叫正统?”
博士说:“必须是鲟鱼的鱼子才能称为鱼子酱。而且只取鲟鱼里最大和最小的两种鱼。大的母鲟鱼要长到20 岁以后才产卵。它们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我吓了一跳,这鱼莫非要成精?它的性成熟期和生命,比人类还长!敬畏。
博士接着说:“取鱼卵的过程也很复杂。”
我说:“要把母鱼杀死吗?”
博士说:“若是抓住母鲟鱼,杀了它剖腹取卵,鱼子酱的价钱还不至于这么贵。取卵的过程十分残忍,先要把活的母鲟鱼敲昏,以保持它在整个取卵过程中不死也不挣扎。鱼若死了,鱼卵就会迅速腐败变质,滋味便不再鲜美。活鱼取卵后,还要经过筛检、清洗、滤干、评定等级等一系列步骤。最关键的是放盐,要由非常有经验的大师亲自手工操作,以保持最适宜的盐量。然后晾干,装罐。罐子不能太大,鱼子叠压,容易让下层鱼子碎裂,影响口感。摩尔曼斯克的顶级鱼子酱,进入食客们嘴巴里,浆汁迸裂,美味无穷。每一小口的品尝,都值十几美元……”
我知道自己今生今世无福“享受”此等佳肴,问博士:“您在俄罗斯几年了?”
他答:“十年。”
我问:“您可品尝过这种最上等的鱼子酱?”
他说:“没有。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机会来临的时候,我放弃了。”
我想这可不容易。面对着举世闻名的美味,一般人会感到好奇,难以拒绝品尝。
博士看出了我的疑问,说:“我认为人固然有用动物生命延续自我生存的传统和理由,但像这类血腥而穷凶极恶的吃法,实可商榷。卵,不管是大如鸵鸟蛋还是小如虾子,都是雌性生物的生殖细胞。鱼卵为母鱼卵巢所制造,和精子结合之后便成为受精卵,一条小鱼的生命历程就开启了。”
博士继续说:“我以为,朴素,不仅表现在穿衣和住房的简约上,在食物上也应保持平常心。不吃特别来之不易的稀有食材,不用非常繁复的烹调技法和漫长时间,不用五光十色、华而不实的食器,不矫揉造作伪装自然天成的就食环境……只求干净和营养全面足矣。”
摩尔曼斯克的三宝,我终是一宝也未能带回。极之美的创始人曲向东先生说过,到过南北极之后,他就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可以去的,也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去第二次第三次。他开始不买纪念品,不再拿相机拍照,顶多是用手机。因为他现在觉得世界就在他心中,整个世界像是他的后花园。他舍不得摘一朵回来,因为他觉得还是让它在那里开放才是最好的状态……
他的话有气魄,有远见卓识,我很赞同。不过我确知这世上有一些地方,我将终生无法抵达。北极点、摩尔曼斯克港,我也很可能不会再与之重逢。
留俄石油博士说过的话,成了我心中存留的摩尔曼斯克特产。
值得永久收藏的唯有记忆,而非任何物质。
摩尔曼斯克光彩照人、遍地金芒的夜半
酷寒的海冰进不来,温暖的洋流一枝独秀,摩尔曼斯克港不可复制地出落成北极地区唯一的天然不冻良港,再无比肩
北极也有“雾霾”?
印度是个常年受高温炙烤的国家,泰戈尔曾愁眉苦脸地描写过印度的气候:“我们生活在热带的淫威之下,每时每刻为了最起码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印度于2007年8月派遣了第一支科考队,奔赴北极进行考察。
也许有人会说,北极离这些国家远着呢,为什么还要下气力研究北极?这其中也隐含着派生出来的问题——北极离咱们也远着呢,为什么要研究它?
北冰洋风光
我2008年曾乘船环游世界,归来后有个很意外的感觉——地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不必到宇宙中去跟大个头的星辰比较,乘着轮船缓缓地一天天走过,大约100天,就可以绕地球一周了。地球上的所有人,砸断骨头连着筋,真真休戚相关。地球的环境,每个国家都脱不了干系。
甲板聊天中,专家曾问我:“您觉得北极的空气如何?”
我说:“非常好啊。咱是没带仪器,不然测一下PM2.5,估计可能是个位数,是0 也说不定。”
专家说:“现在是北极的夏天,大气的环流对北极的空气净化有利,所以才有如此清冽之感。如果是冬天,情形便不一样,会出现污染。”
我说:“为何?此地没有人烟,也没有工矿,为什么冬天情形会变坏?”
专家说:“人造污染物会随着大气及洋流,聚集到北极地区。北极地区许多污染物的含量,比人口密集的都市还要高。冬天到北极来的人,也许会看到北极烟霞。”
“北极烟霞是什么东西?美丽吗?如烟的霞光?如霞的烟?”我很好奇地问。
“烟霞”这个词,我是第二次听到。上一次是在20年前的澳门。当地一位朋友说,天气预报中,常常会出现“烟霞”这个词。我以为是一种神奇景观,未曾细问,至今不知何意。却不想在人迹罕至的北极核心区域,又邂逅烟霞。
专家说:“别看‘烟霞’这个词很好听,它的本意,指的是抽鸦片时吞云吐雾的产物。”
我吓了一跳,地老天荒之处,还和毒品有关?
专家苦笑道:“现代意义上的北极烟霞就是咱们常说的雾霾啊!由于北极冬季平稳酷寒,含微粒的云团在空中悬浮稳固,久降不下。从南边中纬度地区大气中飘移过来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烟尘和农药等污染物,与之结合形成雾霾,会持续笼罩在极地上空。”
北极原来当然是没有烟霞的。烟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是欧洲工业国家和苏联工业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加之每年都有大量候鸟飞来北极,粪便中携带的汞和杀虫剂等化学成分,也持续污染北极环境。
专家陷入长久的沉默,我也无语。
想起海明威在他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记中,曾引用过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堂恩的诗歌片段: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
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
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这样说来,北极地区的长治久安,凡地球人都有责任。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咱们中国,的确都远离北极圈。不过,国界是地图上人为画出的切分边界的线条,地球却是浑然的整体。北极的气候、海流、海冰、物种等,吹拂游弋奔流生存……完全不受国界限制。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地球人须秉持大格局观。为了北极的将来,为了整个人类的福祉,都来关注北极,整体规划北极,完善保护北极。
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维德汉姆曾说,北冰洋海冰正在快速萎缩,面积每10年减少大约11%。到2030年左右,如果你9月1日去北冰洋,可能就看不到任何冰了,而是一片海洋。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数字,北极海冰面积在2016年9月10日达到最低水平,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缩减了40%。
随着船只向北不断深入,海冰逐渐增多。受航行扰动,一块块海冰在四周快乐翻滚,晶莹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北冰洋,宛若一锅沸腾的蓝钻石。
蓝是越纯粹越精彩的颜色。天空和孕育生命的海洋,都是这个颜色,便把它从凡俗的色泽,提升到了神圣范畴。
真怕终有一天,人们再也见不到北极蓝色海冰了。
(以上内容节选自毕淑敏新作《破冰北极点》)
【互动福利】
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来评论区,说说它留给你的难忘回忆
我们将于文章发布48小时后
选取点赞数前10名
送出毕淑敏新书《破冰北极点》1本!
- 版权信息 -
以上图文由毕淑敏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你也有自己独特的旅行故事想要分享?
专栏·旅人 等你来投稿
期待与有趣的你在旅途中相遇。
近期热文,点击即可阅读。
港澳过境机票怎么买?|5分钟教你修图|1500只野生皮卡丘出没|日本境内便宜机票怎么买?|比北欧还贵,为什么我还要去非洲?|瑞典失败创意博物馆开业了!|荷兰有个不可描述的时装秀 |为什么人们痴迷于抓娃娃机? |需要提前一年预约的0星酒店| 潮品choker的黑历史|狮子座在旅行中真的像贺涵吗?|蓝色百事可乐刷爆朋友圈?|意大利人的老干妈|以假乱真的杂货铺|
回复“目录+以下关键词”,如:【目录 美国】,收看往期内容。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 | 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美国 |加拿大|海岛|户外|自驾|火车邮轮|购物|美食|酒店|摄影|签证|技巧|旅人|盘点|谈资|话题
本文为穷游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可在菜单栏“号内搜索-如何转载”查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