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二十七天

《论语.八佾篇》

第一章至第三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析:

第一章至第三章: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澈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谈礼仪制度有什么用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弹奏音乐有什么用呢?”

第六章:

季氏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呜呼,你竟然认为泰山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因为之前曾就“是可忍孰不可忍”查阅过“八佾篇”,对这一篇的部分内容有了解。虽说,论语每一篇的内容不一定有关联,但是读下来发现,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就好比这个“八佾篇”,里面多是谈到关于“礼”的话题。

为什么今天这样读呢?因为这几章都是谈论“礼乐”,而且其中也有相同的人物穿插出现,上下之间也能关联起来。

这一篇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都提到了同一个人物:季氏。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读懂这几章,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和常识。

这个“季氏”指的是当时的鲁国大夫季孙氏,起于桓公之子季友,是鲁国的卿家贵族。季友是鲁庄公的弟弟,也就是说他们也是出自鲁国王室,只是没有继承王位,成了臣子。

但是,在鲁国的历史上这个季孙氏的几代人都曾一度把持朝政,甚至凌驾于君王之上。而孔子所在的年代,也恰恰是这个季孙氏当权的时代。

季孙氏因为权倾一国,所以行事乖张,经常僭越君臣之礼,这三章就是对孔子其僭越行为的指责。可能你会好奇孔子为什么要指责他们,我们接着往下看说。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佾舞:表演时舞者排列成行,纵横人数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的等级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

《雍》:这首诗出自《诗经·周颂》,是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庙仪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时演唱的乐歌。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历代只有君王可以执礼。

了解了这么多之后,大家应该也能够理解孔子为什么会指责季孙氏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臣之间的区别尤其明显。而且.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更不容许随意亵渎。季孙氏作为臣子,竟然公然的使用君王才可以使用的的礼乐,这种傲慢嚣张,目中无人,意图凌驾在君王之上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

孔子作为一个倡导礼教治国的人,又如何能够接受呢?在他看来这也是君王不可以容忍的。所以才有了本篇第一章的愤怒质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然而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很清晰的表达出了一种态度:对能够做出这么无礼行为的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实,不只是在君臣关系上如此,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出极其无礼的行为态度时,真的是很难容忍的。

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的员工在上班时间公然做出诸如睡觉、玩游戏、旷工脱岗一类的行为,你觉得可以容忍吗?

假如你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你的朋友公然到你的团里挖你的团队成员,你觉得可以容忍吗?

假如你开店做生意,你的竞争对手跑到你的店门口堂而皇之的发广告,抢你的客人,还说你的产品不好,你觉得可以容忍吗?

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是可以容忍的。

而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呢?必定是那些心中只有欲望,眼里只有利益,已经忘记的仁义,忘记了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做得出这种无礼的行为。

毫无疑问,孔子的眼里,季孙氏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才会又发出这样的叹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的确,一个人已经忘记了仁义,忘记了尊重他人,证明他的行为准则已经完全不为“礼”所约束,那么你跟他谈礼仪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在古代“乐”是高雅的象征,礼乐文化也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文化,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如果在“礼”上失德,也更加不配谈“乐”了。

这句话其实也是很尖锐的讽刺了那些目中无人的无礼之人,不管你如何粉饰自己,也始终改变不了那种傲慢无礼的卑劣形象。

放在我们今天,如果你能够堂而皇之的无视他人的感受,做着践踏别人尊严的事,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财富地位,也不管你朋友圈里发着什么样的心灵鸡汤假装正能量,也同样改变不了你卑劣的本质。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与君共勉。

“之乎者也”,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二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