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第一女刊▲订阅
中 国 女 性 第 一 刊 遇 见 幸 福 的 自 己
说到霸气女人,
大家印象中最杰出的代表,
应该是叱咤影坛的巩俐。
其实,有一个女人,
不仅美貌不输巩俐,
还比巩俐更具女王气场。
端正的五官里,虽是温柔的神情,
却有着洞察世事的深邃。
她经历的人生,远比电影更跌宕起伏,
她内心的力量,远比巩俐更底气十足。
16岁的她,
公费考入美国威斯里安学院,
22岁那年,
她翻窗逃离,与父母断绝关系,
独自一人,漂洋过海赶赴日本,
只为与比自己大27岁,
而且早已有妻有子的男人在一起。
丈夫过世后,
普通的女人可以再嫁,再觅幸福,
32岁的她却把今后一生都献给了国家,
为民族兴亡而努力。
她就是宋庆龄,
如今的繁华盛世背后,
是她对理想的执着付出,
是她一生的孤独守候。
01
精英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女青年
一个人的内心觉悟深浅,
和家庭教育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宋庆龄一生为革命,为民族奔波疾走。
有着来自父亲的理想继承。
当时光流转回清政府统治下的1893年,
那个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时代。
这一年,宋庆龄出生了。
此时,还在襁褓中的她,
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宋嘉树,
正在做着影响整个国家命运的大事!
因为少年留美的经历,
宋嘉树的思想受到了西方民主共和的熏陶。
此时的宋嘉树,
出任数家洋行的买办,
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
有了物质基础的他,
大量翻印西学书刊,
用先进文化反对封建政府的统治。
有着这样一位思想超前的父亲,
同时,又有着一位独立自主,
主张男女平等的母亲倪桂珍,
宋庆龄从小就接受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教育。
(宋家合影,第一排右1宋庆龄)
1900年,7岁时的宋庆龄,
进入留美预科班上海中西女塾读书,
1908年,15岁时的她和妹妹宋美龄,
一起前往美国留学。
小小年纪便放眼看世界的背后,
是宋嘉树坚信“孩子要独立”的教育理念。
在孩子还刚学走路的时候,
宋嘉树就鼓励宋庆龄:
“一步两步三步,
跌倒了不许哭,
自己起来再走!”
小庆龄果然没有流泪,
每次跌倒都自己站起来。
当别人说宋嘉树太严厉了,
宋嘉树则意味深长地说:
“之后人生路走的每一步,
全靠现在的练习!”
(宋庆龄美国就读的学校)
有了独立的脚步,
接下来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深入,
性格沉静内敛的宋庆龄,
渐渐观察出西方国家和自己祖国的差别:
自己生活在先进的文明里,
但祖国的同胞却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宋庆龄对父亲的理想有了认知,
她终于能理解一直以来,
父亲为什么对那些革命人士慷慨相助,
特别是一个叫做孙中山的人,
父亲每次都会倾尽自己的钱财,
为他筹集革命经费,
即使冒着被清政府抓起来的生命危险。
有了这般醒悟后,
宋庆龄对中国革命有了越来越深的兴趣。
此时的她,
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她说:
“如果有一天,
自己能接近中国革命的中心,
能亲自参与到革命中去就好了。”
(从左至右: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
就是这样一个花季少女,
她不随波逐流,
有着独立思想和甘于吃苦的决心。
她外柔内刚的坚毅,
就像一株小苗,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
当1912年,19岁的宋庆龄听到:
“清政府被推翻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
她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用力扯下清朝的龙旗,
扔在地上使劲踩踏,
她又拿出准备已久的五色旗,
站定宣誓:“高举共和的旗帜!”
(辛亥革命成员合影)
在最青春热血的年纪里,
每个人都会面对关乎未来的人生选择。
在宋庆龄面前,
前方是贫瘠不堪,百废待兴的祖国,
身后是自由民主,安逸度日的校园,
她没有犹豫,她知道自己已经迫不及待,
投身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运动中去!
同时,她也期待着可以见到,
那个父亲曾多次解救相助,
自己1岁时就已初次见面,
如今成功领导了辛亥革命的“偶像”孙中山!
02
与世界为敌的罗曼蒂克爱情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中国,
人们不再束小脚,不再留长辫,
允许言论自由,人人平等。
多少爱国游子,革命人士,
乘坐着航船,漂洋过海,
终于又回到了祖国,
这个可以停靠一生的港湾。
然而,对于已经病入骨髓的国家而言,
仅仅一次革命并不能改变落后的现状。
随着袁世凯复辟,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
国家反而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1913年,回到祖国前的宋庆龄,
特意取道前往日本,
拜见了自己一直以来敬仰的孙中山。
当真的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
宋庆龄发现,现实中的孙中山,
不过是一个身高159,
已经年过半百的男人。
而且,此时的他
因反对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
逃亡到日本。
在宋庆龄的想象中,
孙中山是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现实是,
他不过是一个被打败,急需帮助的人。
世人都以为,
少女情怀的宋庆龄对偶像是一见钟情,
宋庆龄却在日后说: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
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
而他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
因为崇拜,所以理解,
因为理解,所以温柔。
对于孙中山不得志、苦闷的生活,
宋庆龄很是同情,
她愿意一起和他面对流亡,
一起沉入黑暗现实的谷底。
因此,她接替了结婚的姐姐宋蔼龄,
成为了孙中山的随行英语翻译。
爱情这个东西,始于最初的好感,
滋长于相处时的点滴。
此时的宋庆龄,青春貌美,一身才情,
更可贵的是,她有着革命的情怀,
这让漂泊在异乡,
半生革命屡战屡败的孙中山,
找到了可以与之说很多话的知己,
可以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
而此时的孙中山,虽人生过半,
却依然如同热血的理想青年,
就算遭遇现实无数次打击,
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让尚且年轻的宋庆龄愈发敬仰,
她说:我从他那里都能学到很多,
我对他的感情就像一个忠实的学生。
一段好的爱情开始,
离不开两人的互相欣赏,
那么,有着相同志向的两人,
他们的感情,没有道理不发展成为“爱”。
很快,两人便吐露心迹,互表爱意。
热恋时的宋庆龄,
曾在给挚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从没有这样快活过。
我想这类事,
是我从小姑娘的时候起就想做的。
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
同样,陷入爱情的孙中山也难掩心中澎湃,
对这个比自己小27岁的女子,
他像个父亲一样,给予她温暖的目光。
据他们的日本朋友回忆,
孙中山总会在宋庆龄弹奏钢琴时,
在一旁无声地凝望着她,
那样的目光,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是“爱”。
然而,相爱容易,长久却难。
遵循自己内心行事的宋庆龄,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敢爱敢恨,
会给别人,特别是亲人带去什么。
这段“忘年恋”,几乎没有人看好,
包括孙中山的革命同盟成员,
他们也认为孙中山已有妻室,
另娶他人对“主张一夫一妻”的革命不利。
而宋庆龄的家人则更为反对,
哪个父母肯把自己女儿嫁给一个流离失所,
生死不定,还年长近30岁的男人?
此时,只有一个人双手赞成。
这个人就是一直隐居澳门,
孙中山的结发妻子卢慕贞,
这个不识大字的传统女子。
每每和一身抱负,
为国为民的丈夫站在一起,
内心总有着说不出的自卑与无助,
她一直希望,
丈夫能找到真正可以帮助自己的女子。
(前排左边:卢慕贞)
但卢慕贞主动退出婚姻,
并没有改变宋家人的反对。
被逼到绝路的宋家夫妇,
试图用软禁女儿,
来挽回这一发便不可收拾的爱情。
就像父亲的阁楼,
锁不住想要自由、翻窗逃跑的张爱玲一样;
宋庆龄在面对爱情时,
也同样勇敢得令人刮目相看!
她在女佣的帮助下,
成功翻越了窗户,
搭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只。
世人只看到了宋庆龄娴静内向的模样,
却忽略了,
她骨子里的狂热和倔强。
03
大女人的一生孤苦
最终,1915年的秋天,
离家出走、赶赴日本的宋庆龄,
见到了等她已久的孙中山。
第二天,两人便在日本律师和田瑞,
以及几个至亲的朋友见证下举行了结婚仪式。
此时,孙中山49岁,宋庆龄22岁。
结婚照片里,
彼此的目光一致的凝重却坚毅,
要知道,前方等着他们的
并不是俗世夫妻的柴米油盐,
而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颠沛流离!
(结婚照,拍摄于日本)
父母得知宋庆龄离家出走,
立即赶赴日本阻止女儿结婚,
然而,父母俩终究迟了一步。
宋嘉树找到孙中山的住处,
气势汹汹地吼道:
“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
孙中山来到门前:
“请问,找我有什么事?”
没想到方才愤怒不已的宋嘉树,
突然扑通跪在地上:
“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
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
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
有着作为父亲的隐忍,慈悲,
也有着父女俩可能从此天各一方的诀别。
后来,每每宋庆龄回忆这段往事,
内心都充满了伤感:
“我爱父亲,但是也爱丈夫,
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
(结婚誓约书)
选择了爱情的宋庆龄,
放弃了女人应有的岁月静好,一世安稳。
她跟着孙中山,踏上了南征北战的人生。
公开演讲,建立军队,慰问战士,
对抗反动军阀,筹集革命经费……
有革命的地方,就有宋庆龄!
她抛头露面,巾帼不让须眉,
即使随时可能置身于混乱时代的危险之中,
也一往无前。
1922年,广东军阀发动政变,
宋庆龄为了保护孙中山先撤退,
独自留下来指挥军队抵抗,
经历了一天一夜的坚持,
宋庆龄终于收到了丈夫已经成功登船的消息!
然而,她却因为过度劳累紧张,
导致腹中的孩子流产,
从此更是失去了生育能力。
一向内敛的她,第一次哭得崩溃!
而这仅仅是她悲情的开始,
没过多久,孙中山就因肝癌,
生命岌岌可危。
这个本该和她相守一生的男人,
终究没能挡住坎坷革命带来的身心折磨。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于北京,
宋庆龄就这么孤单地站在灵堂前,
才30岁的她,依然美丽动人,
却要一个人面对漫漫的余生。
但是丈夫生前的理想还未完成,
她又怎么能就此消沉,
于是,她把自己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
她要实现丈夫生前未完成的理想!
对于俗世女人而言,
渴望的不过是家庭圆满,儿女成双,
但也有一些女人,
她们心怀家国的理想,
放弃了俗世的幸福,
用一生的孤苦,换取更多人的自由!
当宋庆龄终于等来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她坚定地走上天安门城楼,
眺望每个国人脸上祥和喜悦的面容,
她知道,自己的付出全然值得!
新中国成立后,
宋庆龄将前半生的革命热情,
转投入到对妇女儿童的权益维护中。
她关心贫困儿童和孤儿,
于是在中国福利基金会,
设立专门的儿童工作组。
开创了中国救济福利事业的先河;
她关心孩子的思想教育,
于是她创办夏令营,开少年宫,
成立各种儿童组织,
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当家做主人。
直到生命垂危,
宋庆龄1981年发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
还在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
“少年儿童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的未来,
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在她看来,
有些事可以等待,
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等待的。
她虽一生无子,
却把全中国的孩子视作己出,
她虽一生孤独,
却做到了自己少女时就想做的事!
电影《无问西东》最后说道: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
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晚年的宋庆龄曾回忆说:
“如果一切事情可以重来的话,
我还是愿意过同样的生活。”
今天是宋庆龄诞辰125周年
愿她在另一个世界,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