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与炒作者的假新闻之战,媒体才有未来

text | 胡涵

via | 沸腾(id:xjb-feiteng


我的新闻生涯刚开始时,在每天的例行报题中,我发现过一个反常的现象:很多网络热传的奇葩新闻,老记者们往往“视而不见”,在我有一次报上类似的题目时,有老前辈语重心长,“小心点,别是炒作”。

那时候,炒作假新闻来搞营销刚刚兴起,而我记者生涯的第一堂课,就是被教导要在刷屏的营销话题里拣新闻。

几年后,自媒体的兴盛侵蚀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长盛不衰的营销公司可以肆无忌惮炒作话题,虚构一个上海女孩和城里媳妇,或者回炉重温郭英森。他们总能不择手段撩拨公众神经,形成热门话题。

但最后接盘的却是传统媒体。

公众从来不管传播者是谁,在他们心里,凡是从网络中看到的,都是“媒体报道”。这些假新闻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渠道的优势:如今的各大门户,基本上都将自媒体当成了签约内容源。他们制造新闻,又被立刻抓取到客户端和首页上,在公众印象里就顺理成章成了真新闻。

营销者所制造的虚假话题,反而变成了媒体的原罪。

以这两天的几则反转新闻为例。上海女孩回江西的新闻,其传播链条并不难寻,先是某社区上的帖子,继而被上海某本地论坛的微博转载,该微博又被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转载。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被各大网站抓取后,变成了全网热点。

网络传播从此一地糊涂帐,很多后来转载的媒体纷纷称,“据华西都市报报道”。


赢得与炒作者的假新闻之战,媒体才有未来_第1张图片
华西都市报官微的转发


这其中,至少很多严肃的传统媒体是没有参加狂欢的,如新京报、澎湃等。直到最后参与报道,最早质疑其为假新闻的消息,也是严肃媒体发布的。

但公众并不在意新闻源头在哪儿,只要是推送到了屏幕上,他们心中是没有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这样的分界。因此,哪怕跟进核实辟谣归功媒体,他们还会这样认为,“被辟谣了吧,现在的媒体真是造谣成性”。

出现这样的怪圈,媒体确实有责任。

首先,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也应担负核实新闻的义务,转发应慎重,于公众来说,这也是报道一种。

其次,在该事件成为热点后,不少媒体是缺席的,没有进行核实,而这种核实操作难度并不高。

我询问过一个记者朋友,他回答我,这种新闻我们没有报道,一看就是炒作,为什么要参与?

是的,媒体当然不该被营销炒作牵着鼻子走。但在如今的传播环境里,任何一个被炒作起来的假新闻,公众都可能会把被欺骗的账算到我们头上。

这种情况下,新闻专业主义不再只是“不参与”那么简单,媒体应当比以往更频繁地参与其中,寻找证据进行核实求证。

诡异的是,最终辟谣的新闻里,消息源也是语焉不详的“网络部门”,为何再没有媒体跟进查清楚,究竟是哪个网络部门?它们是如何调查的?发帖者的详细动机是什么?

一则挑衅新闻专业原则的假新闻,居然是以违背专业主义原则的方式辟谣的。这真是个含蓄的反讽。

炒作假新闻,快成网络恶俗营销的最大法宝。他们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利用了传统媒体与网络自动抓取之间的缝隙,炒作话题从中得利。赢的是营销者,买单的则是公众和传统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舆论场里,还会出现更多炒作者恶意炮制的假新闻。媒体如果要重树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就绝不能放弃这一场与营销炒作者之间的战斗。

如果每起假新闻都能在出现后迅速被传统媒体灭火,恐怕未来,假新闻这种方式迟早会被赶出我们的舆论舞台。这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义务。

换个角度说,公众今天对反转新闻的厌烦,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新媒体的口水蔓延之后,大家终于开始对炮制眼球新闻的做法出现了厌倦与反感。如今指责媒体失职的言论,也可看成是对媒体专业主义的渴求。

公众还有渴求,媒体就有未来。大家都在忧心传媒业未来,那么不如一起先以专业主义击溃如今的炒作泡沫,赢得这场战争,再来谈出路与转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赢得与炒作者的假新闻之战,媒体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