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从成立之初的20余人,壮大到今天的24万人,比亚迪用了23年的时间,谱写了一曲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
近日,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和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对比亚迪的企业发展与转型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其中,新闻联播高度概括道,“凭借对研发和创新的持续投入,从为世界知名手机厂商生产电池,到收购国有汽车大厂,进军汽车制造,再到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设计、研发、生产,比亚迪快速实现了三级跳”,这对比亚迪乃至民营企业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已在全球设立起30多个工业园,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并在能源的获取、存储,以及应用方面,全方位构建起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营业额和总市值更是全都超过千亿元。
可以说,在“技术狂人”王传福的超前布局下,比亚迪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盛世。当然,在这种盛世之下,危与机却并存。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比亚迪在燃油车领域的销量下滑。
当然,危机并不等同于危险,如果能够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同时采取有效的举措,比亚迪还拥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多点开花,
新能源与轨道交通尤其亮眼
比亚迪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的汽车企业。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到2008年时,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从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的大幕。
2008年,比亚迪推出双模电动车F3DM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比亚迪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车企的特点,那就是“缺什么、自己造”,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的研发上,无论是上游的锂资源和钴资源,还是电芯、BMS、模组、电池包等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比亚迪对于整个产业链条都有大量的布局。
正因此,比亚迪形成了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产品系列,产品覆盖多个细分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最丰富的企业,并连续4年夺得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冠军。用王传福的话来说,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独立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以及拥有成熟市场推广经验的汽车企业”。
由于提早布局和大量的技术积累,在当下这个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的时代,比亚迪愈发显得如鱼得水,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87万辆,同比大增291.11%,市场占有率高达29.9%。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也首次超过燃油车。
严格意义来说,起身于电池,发家于汽车,随后在多个领域广撒网的比亚迪,如今已不能简单地用汽车企业来定义。除了动力电池工厂即将迎来拆分上市,比亚迪在轨道交通方面的表现也尤其亮眼。
今年央视春晚的深圳分会场上,比亚迪就利用光影和AR增强现实技术,将云轨、云巴,乃至对未来交通的设想勾画在屏幕上,这让很多人第一次感知到什么是云轨/云巴,什么是“大交通”。而此前大多数人对比亚迪的认知了解还停留在手机、电脑电池供应商以及汽车品牌层面,事实上,这已经是比亚迪构建的第四大业务。
据悉,目前除了中国国内,巴西、菲律宾、埃及、柬埔寨等国家的多个合作伙伴已与比亚迪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入比亚迪轨道交通系统,以实现智能出行。
从“手掌中的比亚迪”,到“车轮上的比亚迪”,再到“轨道上的比亚迪”,通过对公共交通领域的布局,云巴/云轨正成为王传福心中,比亚迪实现由千亿到万亿营收蜕变梦想的源动力。
燃油车萎靡不振,
仅靠新能源或难堪“养家大任”
这么多年来,无论在媒体还是公众的认知里,比亚迪一直是个扎扎实实做技术的企业,王传福作为醉心于技术的企业掌舵人,并不擅长做营销,也不屑于去炒作。
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比亚迪无论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还是云轨等方面,技术都非常的强,这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但是另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的情景相反,比亚迪在燃油车市场的表现非常一般。今年1月,比亚迪共计售出燃油车1.52万辆,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6.43%。或许正是比亚迪在多个领域多点开花,使得它并没有专注于燃油车方面的进展。
然而,在未来几年内,燃油车依然是汽车市场的主流,在去年近3000万辆的汽车年销量中,新能源车仅占到了100多万辆。如果比亚迪不能抓住更加广阔的燃油车市场,其实是比较可惜也比较危险的一件事情。
毕竟,只有抓住现在,才能赢得未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燃油车萎靡不振,新能源补贴不断退坡,比亚迪正在经历销量涨、利润降的尴尬局面。据悉,2018年,比亚迪汽车年销量同比增长11.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较上年增加13.41万辆,按理说,销量增长公司净利润应该同步提升才是。不过,根据去年10月底比亚迪公布的全年业绩预期,2018年比亚迪全年净利润恐将同比下降32.94%-23.1%,最多将减少约13.39亿元的净利润。
“与同价位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不仅利润要低的多,而且占压资金量也较大。”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在采访中表示,因新能源补贴资金并非当年到账,且很多汽车经销商将国补和地补进行了“一刀切”操作,把地补未补的部分补了出来,这样每台车的成本就都增加了。
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新能源,比亚迪在未来几年,必然要经受市场变化和价格竞争带来的挑战。因此,尽管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但从短期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依然需要补贴庇护的当下,燃油汽车增长乏力,会给企业经营尤其是现金流带来挑战。
据统计,在整个2018年,比亚迪曾发行超短期债券5次,总计融资金额近85亿元,其中31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54亿元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四年期以上债券2次,计划融资70亿元,成功融资46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产业项目投入以及补充运营资金;计划发行绿色债券60亿元,所筹资金3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池及电池材料、城市云轨等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30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所以说,为了能够给比亚迪其他领域的布局提高充足的资金,比亚迪应生产更多对补贴依赖性较小的产品,例如像特斯拉一样转向发展中高端车型,如此单辆车的利润也会相对较高。不过新能源市场大盘相比之下还是太小,仅靠新能源或难堪“养家大任”,因此发展燃油车才是比亚迪快速获取资金的必然之举。
比亚迪要如何发力燃油车?
其实,之前比亚迪F3也曾创造过很辉煌的业绩,不过在它之后,比亚迪在燃油车方面就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了。这一方面源于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比亚迪在燃油车领域的推新节奏缓慢。
在去年年初,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曾坦言,2015年至2017年,在宋MAX之前,比亚迪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仅投放了宋和元两款车,市场策略和品牌传播策略上也没有向传统燃油车倾斜。
因此,我们认为,比亚迪发力燃油车的第一个前提,便是从王传福的高度,给予燃油车发展更大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有足够多的资源倾斜过来,像宋MAX这样的爆款车型,才不至于昙花一现。
说到宋MAX,这的确是比亚迪近年来十分火爆的一款燃油车,它曾在推出后,连续12个月销量破万,后来由于车市遇冷,以及传祺GM6、吉利嘉际等竞争对手的预热和推出,销量逐渐呈现下滑之势。
可以说,宋MAX的成功,是比亚迪在燃油车领域十分有益的一次尝试。原因在于宋MAX的外观设计出自奥迪R8之父沃尔夫冈·艾格之手,颜值非常高,以至于不少消费者都惊呼比亚迪变了。的确,之前比亚迪燃油车受人诟病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它的设计。
不久前,尝到甜头的比亚迪,还招揽了前法拉利外饰总监洛佩慈、前奔驰内饰总监米歇尔·帕加内蒂的加盟。可以预见,随着设计三巨头的聚拢,比亚迪的设计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在设计不再成为短板之时,比亚迪发力燃油车还需要在产品的技术路径规划上更加完善才行。换言之,即是“三箭”齐发共享资源,所有量产主力车型全部提供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燃油车三种动力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产品组成,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有不少主流车企都宣布旗下燃油车未来将推出新能源版本。
比亚迪自然也感知到了这个趋势,据了解,接下来比亚迪所有的产品,都将按照然DM+EV+燃油车的组合方式进行推出,至此,如何提升同一产品战线上,燃油车的销量,将成为比亚迪发力燃油车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点的应对之举,在于营销。
一个既幸福又苦恼的事实是,消费者对于比亚迪的认知更多的是新能源产品很强,因此同一产品线上,新能源往往会比燃油车更好卖。比如连续6个月销量过万的全新一代唐,在1月份就出现了插电混动版6908辆、燃油版4023辆的局面。
因此若要发力燃油车,营销上应该更加大胆才行,除了树立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形象,也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其燃油车产品的实力,相较于以蔚来为代表的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比亚迪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确实不到位,这家企业给人的印象很像王传福的作风——空有实力,羞于表达。
在哪怕是魏建军(长城汽车董事长)那么保守的一个人都开始积极作出变化的当下,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也应该在产品战略和市场营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上汽乘用车和吉利等,在过去的几年里则尝到了在营销上大胆创新带来的甜头,在销量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迈入存量市场,更加考验车企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不仅技术可以形成壁垒,营销推广带来的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度和认同感同样可以。
这既是比亚迪盛世下的危机,也是其更上一层楼的契机。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