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印象---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一如既往地,仍是白岩松老师柔中带刚,细腻又不失理性的文字。此书是岩松老师在2007年做《岩松看日本》时的一些采访稿和文字稿,再加入他本人的所思所想后整理出来的一本书籍。

爱与恨这两个字,确是本文的主旨。

恨这一个词好理解,似乎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可以恨的东西多了去了:恨日本在二战时期发动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恨日本在战败后却仍将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内,概不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且篡改历史,信口雌黄。但是各位请注意,我说的是恨“日本”,而不是“日本人”,这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而这,也是爱开始的起点。我们看到的日本,只是这个国家当权者所展示给大家的形象,并不能代表着这整个国家的人民。因为也确确实实有这么一部分日本的国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祖国给邻国所带来的伤害,并进行反思和弥补。

爱,为什么爱?爱日本的和平博物馆,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敢于展示日本在二战时期真实的形象,希望自己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国民;爱日本的名人如中曾根康弘、渡边恒雄,积极推进中日发展,为两国重归于好做出巨大努力;爱日本的普通民众如杉本姐姐,给于白岩松所在考察团队无私的帮助,并热情的穿桥搭线。

那么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我个人认为是在感受、了解、学习和探索。

去感受日本的精致美食、时尚百货、沙浴温泉、歌舞伎町;去了解日本的特色文化,如相扑、落语、动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去学习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防灾观念?如何更好地做好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如何更好地处理老龄化问题?

而在感受、了解、学习这三者之上,便是探索了,也就是所谓的镜中印象这一概念。日本与我们一衣带水,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不管过去的历史如何,毕竟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日本已经开始腾飞。虽然离岩松老师去日本考察已经过去近十年,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但我在2016年读到这本书,仍觉得有很多可取之处。当然,不只是外在的经济与政治,包括内在的文化与价值观这一类,我们仍有许多可以借鉴,毕竟师夷长技以制夷。

那么,作为中国,该如何做呢?

当然,岩松老师在文中并没有给出校相对应的良方,这么一个深奥的问题也很难给出答案。岩松老师只是通过此书带给了读者们一个思考。可我发现了一个警钟。十年前写的书到现在还能发挥作用,警醒世人。到底是岩松老师的文字与思考太有前瞻性,还是咱们中国的发展依旧不够快?抑或说中日关系依旧在原地踏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镜中印象---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