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张图片

用铁路围堵租界、用大上海计划弯道超车……今日让上海市民引以为豪的租界历史文化,曾一度是华人精英和公务员们的眼中钉。


文|海下


1943年8月1日,青天白日旗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高高扬起。汪伪政权的头面人物褚民谊致电日方:「上海公共租界向为英美侵略敝国及大东亚之最大据点,此次收回,足使盘踞租界内之英美侵略势力完全肃清,回复其本然之姿态。」


10月10日,租界地区240条外国路名被更改为中文路名。如霞飞路改为泰山路(今淮海中路)、卡德路改为嘉定路(今石门二路)、福开森路改名武康路、克能海路改名康乐路、哥伦比亚路改名番禺路、林肯路改名天山路......不少名称沿用至今。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2张图片

· 据说由汪精卫亲自命名的武康路


在日军的刺刀下,近百年的上海外国租界终结了。无论主事者的目的究竟为何,上海的城市面貌都由此发生了剧变,长期分裂成三片的上海至少在名义上得以被统一的中国市政管辖。


上海与租界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斗,以这样的方式告一段落。


仇恨租界的上海人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一页。


英法相继在上海县城以北,黄浦江边的荒地上组建了独立于中国政府的租界。而在中国政府治理下的上海城区则称为「华界」,于是逐渐形成了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足鼎立的格局。


租界从诞生以来,就显示出其与原上海县城的云泥之别。外国资本聚集于此,兴办国际贸易与近代工业,吸引着国内资本和人口向租界聚集。


近代化的市政管理体制也首先出现在租界。新式的马路,医院,电厂,自来水厂迅速建成,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着中上层华人移居其间。


上层人口与资本的流失,加速了华界的衰落。上海的摩登繁华集中在了洋人的租界里,相邻的广大华界总是光彩暗淡的配角。


不仅如此,租界还屡次扩张,压缩华界。到1914年,两个租界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海县城的面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横亘于城市的中部,将华界拦腰横截。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3张图片

· 1914年的公租界与法租界地图。圆形地区即上海县城


固然,租界的崛起也给华界带来了诸多展机会。上海的工厂以租界为中心向华界扩散。到辛亥革命之前,上海华界已经初步形成了杨树浦、闸北、沪西、沪南等四个工业区。


1934年上海工厂分布表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4张图片

华界的闸北工业区因为紧邻租界和火车站,发展最快

资料来源:《上海年鉴》1936年版


在租界的示范作用下,华界也开始引入近代市政。20世纪初闸北地区建设通商场,设置了华人第一个城市自治机构「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上海县城内也设置了自治机构「城厢内外总工程局」。


然而,这些成就并不能抵消上海官绅的敌意。


租界的光鲜,一方面刺激日益滋长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治外法权和关税优惠,中国民间商业资本一直面临着外资的强大压力。租界便成了上海华界士绅们的眼中钉。


租界每次试图扩张,他们都会组织声势浩大的集会加以抵抗。如1924年,工部局以交还会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司法机关(会审公廨)为条件,要求北京政府允许租界扩张,上海华界官绅立刻组织「国土维持会」,竭力抗争,使得租界被迫放弃计划。


直接扩张不成,租界方面改变策略,用跨界修路的办法,顺便将道路两旁土地纳入管辖范围,形成「准租界」。1900-1925年间,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共39 条,围成的区域面积47000亩,甚至超过了租界的面积(33503亩)。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5张图片

· 上海租界越界筑路围绕地区


越界筑路的擦边球止于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迫于民意,北京政府对租界扩张的立场也变得非常强硬,在1925后租界未能获得任何扩张。


为了限制租界,另一面的华界上海人又生一计。当时还没有立交桥这样的交通工程,铁路铺设会直接切断市内一切交通,于是,铁轨就成为了限制租界扩张的天然屏障。


20世纪早期,上海两条对外联系的铁路沪宁线与沪杭甬线的车站都设在租界之外,两条铁路要建设联络线时,华界便主张利用这条铁路包围租界,限制其扩张。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6张图片

· 沪宁、沪杭甬铁路联络线各路线布置方案示意图。资料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


1910年,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与沪宁铁路局的英国工程师达成高架铁路方案,计划让铁路穿过公共租界,用最短的距离,最经济的办法,沟通南北两个火车站。


没想到,上海道道员虞洽卿立刻联合一大批官商激烈反对,一大理由就是铁路是限制租界的利器:「以我之铁路,围彼之租界,实践天然一语,永使不得扩充」。就这么穿界而过,就丧失了这一重大意义。


最终,1916年建成的铁路联络线绕了个弯,从南面和西面包围了租界(大致是今天上海地铁3号线的位置)。租界工部局在内部会议上不得不承认,两路联络线将「形成新的西部界线,又在徐家汇路以西虹桥路将形成租界的南部界线」。


然而,铁路包围网终究夺不走租界的繁荣。租界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黄浦江上的港口,及由此而生的对外交通贸易。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7张图片

· 黄埔江的港口尽在租界控制下,中方的铁路也没有与吞吐量巨大的黄浦江港口相联,这就是上海铁路的最大问题。海陆联运的效应无法发挥,又直接影响了华界工业区位的布局和铁路运行的效率。资料来源:《上海港口大全》


但黄浦江也有着容易淤积的天然弱点。光绪年间,黄浦江泥沙积累,日渐淤浅,外海来船不能直接驶抵市区,只能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为此,英、美、法等国公使多次要求清廷疏浚黄浦江水道,均被拒绝。


中国方面看重地处入海口的吴淞口,打算自行开发,并计划通过铁路连接吴淞口,形成海路联运以重新夺回港口优势,由此架空上海租界。


1898年4月,清政府宣布吴淞口开埠,但不久即因《辛丑条约》内文规定要疏浚黄浦江,航运优势重回租界之手而告失败。


1920年11月,北京政府决定实行第二次开埠,由张謇主持,准备系统经营吴淞港口。


但恰逢乱世,在外国势力保护之外的吴淞口投资环境十分恶劣,民间资本缺乏信心,北京政府更是财政拮据。1924年9月,吴淞又遭到军阀乱兵洗劫。张謇无奈辞去督办职务,吴淞商埠重建又半途而废。


不过,华人重夺上海主导权的事业并非就此中断。历史机缘下,南方的革命党很快成了从洋人手中重夺上海滩的主力军。


弯道超车的大上海计划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飘遥无所依,壮志难酬中写下了洋洋十万余言《建国方略·实业计画》,给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宏大的建设蓝图。

书中十年修二十万里铁路的夸张计划,如今已流布甚广。除此之外,孙还提出要建设「东方大港」,而除了在杭州湾完全建造新港的遥远设想,「改良上海以为将来世界商港」就是唯一现实的方案了。


1927年,手握苏联军火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孙文的这些遗墨,随之被视为总理遗教,成为各项工程的最高指示。随之,国民政府推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上海计划。


国民党定都南京之后不到半年,南京政府就迅速组建了直属中央的上海特别市,对原有行政区划大加调整。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8张图片


特别市跨有上海、宝山、松江、青浦、南汇五县之地,占地面积494.69平方公里,原本分立的华界众多市政管理机构第一次被统一起来。人员方面,也没塞满党国军政人员,而是任命了众多技术官僚与专家。


作为政权财富最主要的来源,国民政府对上海不能不重视。


当时计划委员会核心成员之一的上海市工务局局长沈怡,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科,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海归,1927年后在上海任职十年,直到抗战爆发。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9张图片

· 沈怡,1960年。沈怡也是推进「大上海计划」的机构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的主席,后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台湾「交通部长」等职


沈怡晚年,在台湾不胜感慨地回忆当年的上海规划:

总理的大上海计划,它的主要用意,在使租界地位衰落,以求实现收回租界的目的,而其手段则为新黄浦江和建设东方大港。

——《沈怡自述》


为了这一宏大目标,1927年到1932年,特别市政府发布了数份总体城市规划,统称「大上海计划」,还制定了相应法规,篇幅相当宏大。


但究其核心,主要是三点:建设行政中心,开辟吴淞商港,改造铁路线路。


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跳出了深受租界影响的上海华界旧城,把今天江湾五角场地区约6000亩地的范围划为大上海市中心区域。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0张图片

· 大上海计划图,1934年。东北方路网密集处即为计划的新市中心


和中国传统城市思路一样,新城区的中心,被设为彰显政府权力、突显民族尊严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再通过港口和铁路的改建,新上海便能借助海陆联运的便利,从租界手中夺回航运优势,最终超越租界,把上海改造成一个以华界为主导的城市。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1张图片

· 大上海市中心分区计划图与行政区域平面图


三大要点中,最早开工的是行政中心建设。市政府新大楼更是被视为「大上海计划」的开端而率先开工,1931年6月开工,1933年10月初竣工。


这栋大楼位于新市中心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叉点上,总建筑面积为8928平方米,由国内建筑师董大酉设计,采用了「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的传统建筑风格。市政府专程在双十国庆日举办落成典礼,当日参观的民众达10万余之多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2张图片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3张图片

· 当年和今天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今为上海体育学院行政办公楼


新建成的大楼不仅仅是政府办公场所,更是国民政府在上海重树民族尊严的象征,也是推行意识形态运动的最佳场所。


1935年,上海市政府为响应国民党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彻底变革传统婚嫁,便在政府大楼前举办集团婚礼。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4张图片


于1935年10月建成的江湾体育场也由董大酉设计,同样在西式的运动场上增添中国元素。体育场东西两侧的司令台被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上方分别刻着「国家干城」、「我武维扬」、「自强不息」三块门额。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5张图片


1935年双十国庆日,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此举行。入场仪式时,东北五省市代表队选手身穿黑色孝服,高举喻意不忘黑山白水的黑白两色旗。大上海计划所建成的每一个建筑,几乎都像这样强烈凸显着民族情绪。


然而,在里面办公的公务员却很难感受到正能量。


虽然政府在办公区周边建设了职员宿舍区,但由于太过偏远,与市区联系不便,又缺乏配套设施,引起公务员怨声载道:「倘遇急诊,不将坐以待毙!……如遇火警盗警发生,更属呼救无从。」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6张图片

· 上海市市长办公室


更要命的是,江湾作为政务区被列为日军打击的首要目标,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就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缺乏安全保障,几乎没有民间资本在当地投资,普通市民也不愿意迁入。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新市中心,最终落得只有建筑,没有人气。


大不起来的「大上海」


1935年,经历了一二八抗战的上海华界还没有恢复元气,大上海计划已经是雷声大雨点小。作为计划的主要制定者的沈怡不由感慨:「当初拟定计划后,好比穷人点菜,开菜单子,心里想着将来发了财,一定要点几个贵的菜吃吃。」


事实上,财政的困难一直是大上海计划实施的最大障碍,即使没有战争的摧残,这个浩大的工程也很难实现。


1927-1932年上海市财政岁入岁出概数表(单位:万元)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7张图片


虽然征税力度不小,但当时上海特别市的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甚至还远不如工部局和公董局。


以1927年为例,上海市财政收入为374.4万元,而「公共租界的财政收入是1161792海关两,约合15610898元」,相当于上海的4倍多。而仅仅是建设市中心区所需的第一期预算,就需要5000万,超过1927年财政收入的十倍多。


当时的中央财政一样入不敷出,大规模拨款没得指望,工程资金仍需市政府筹措。主要的筹款手段是发行公债和土地招领。


但尴尬的是,缺钱的中央财政正在市场上大量发行公债,待遇极为优厚,且蒋介石还可以利用种种手段强迫上海资本家购买。


如此一来,资本家们对购买上海市政公债就实在没有多少动力了。最后,市政府甚至只能强制公务员购买。这5000万的预算,公债收入远远不能满足。

1929-1934年上海市公债发行情况表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8张图片


接下来的一招就是滚动卖地。市政府学习西方经验,先按时价统一收购地块,等一定程度的建设让土地升值后,再抬价让各方前来「招领」,然后将所得款额用于下一期的开发。

然而实际运作中,土地价格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迅速升值,各界认购的积极性也不高。

缺乏合理财政规划的多项建设工程齐头并进,也一同遭遇资金短缺,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虎头蛇尾,甚至是胎死腹中。


事实上,就连大上海计划除了行政中心之外的另两项核心工程,港口和铁路,都从始至终力不从心。


因为没钱,在吴淞口开发新港口的计划只好搁置,转而重新发布了规模较小的虬江口码头计划,直到1934年才找到中央银行出面投资。


至于市政府提出的铁路计划,则直接被铁道部门否定,而铁道部门单独推行的联运总站,则因为征地问题引发了当地村民去南京上访的严重群体性事件。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19张图片

· 1930 年「 大上海计划」 中的城市 铁路现状(左 ) 与改造规划(右)图。市政府的方案打算重构现有铁路网络,废除靠近租界的上海北站,在城西建设货运车站,在江湾市中心建设客运总站。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资料来源: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编:《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业务报告》第2期,1933年


重返租界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日军冲入租界,把占领租界作为大东亚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

而上海特别市的新大楼,早在四年之前就被日军攻占。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20张图片


随军记者西川光写道:「洋鬼的时代结束了。当然,他们所播撒的恶魔的种子,不会简单地就这样被清扫干净,但是我们会不厌其烦,直到扫尽恶魔的种子为止。」然而不过几年光阴,洋鬼未被扫光,日本人则被扫出了中国。


1943年,与汪精卫接收上海租界同一时期,重庆国民政府也与盟国签约,收回租界。1945年上海光复后,市政府随即转移原租界地区,直至今天。


易主的租界最终取得了胜利。直到今天,租界核心区所在的黄浦区和静安区,仍是上海最繁华的市中心,当然也是房价最高的地区。


曾经被规划为市中心的江湾五角场地区,从此失去了行政中心的地位,再次成为上海的边缘地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直到最近20年再次兴起。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21张图片

· 大上海计划的遗产仅剩下少数建筑,和一堆国字开头的路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前的上海市长沈怡被任命为南京特别市市长,离开了上海,并于1949年奔赴台湾。


在离开大陆前,他曾故地重游江湾,但见「满目萧然」,让人「无限的伤心感慨」。他可能未曾想到,这竟然是上海在他眼中留下的最后印象。



参考文献:

1. 现代性与民族性:1929年「大上海计划」研究 ,俞世恩

2. 泡沫化了的新国族 召唤: 大上海计划与1927一1937 年间上海的都市政治,郭奇正

3. 《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华界都市中心空间形态的流变魏枢

4. 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岳钦韬

5. 战时上海的租界问题,高纲博文

6. 上海可视化数据库: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

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_第2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大战租界:1843-1943|大象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