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何为太阳证?

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17)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感受阳光了,每天不到7点就挤进铁皮罐头般的公共汽车里,接着在医院的诊室中一呆就是一天,大多数时间与阳光无缘,因为我每天一下班,太阳早已落山了,或者我上的是晚班,一觉醒来已经是黄昏,然后我开始置身于黑夜之中,与那些痛苦的人同在。

但是我没有忘记朝阳,因为我是在山区的郊野长大的,我现在闭着眼睛,依然能够体会到朝阳升起时的感觉。那个时候地平线上朝阳已经冒头,那光线并不酷烈,清凉的风贴在我的脸上,万物开始苏醒,露珠一颗接一颗被点亮,然后身旁的树木花草都被染成金色。我也被染得金灿灿的,但是那光照不进我的脏腑,透不入我的骨头,我依然觉得有些冷,我的耳边,眼前,都是风,无穷无尽的清风。

大地属阳,有风,阳光只能停留在人的肌表,灼烧不了血肉、脏腑和骨头,这就是我对太阳初起的理解。

理解太阳初起,是理解“太阳证”的一把钥匙。


专题讨论:何为太阳证?_第1张图片

经方派医家是怎么认识太阳证的呢?日本汉方医学家山田正珍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并不是指经络学说中的“太阳经”。日本古方派多从此说。清代医家柯琴认为,太阳证是以表证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民国医家陆渊雷赞同此说,他进一步补充到凡正气充足,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力弱,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当代医家胡希恕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这个太阳证就是表阳证。

现在让我们回到《伤寒论》原文:

条文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句是太阳证的提纲。

什么是“脉浮”呢?就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它提示“病位在表“。

伴随着“脉浮”的出现的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项”是指脖子的后部。这个“强”读jiàng ,在这儿是“不柔顺”的意思。“头项强痛”指从头到颈,紧绷绷的,不柔顺且痛。“恶寒”,就是畏冷,怕冷。

上述症候反应,就是太阳证总的特点。

条文二: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条文三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段条文说的是太阳证中两个重要的亚型。前一个是“中风”证,后一个是“伤寒证”。这两个证啊,在共同具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特征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在此我绘制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看这两个亚型彼此的特点:


专题讨论:何为太阳证?_第2张图片

从条文上看,中风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伤寒证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在这儿出现了,“脉阴阳俱紧”五字,何解?我曾经谈到过,阴阳是概括,天与地,火与水,昼与夜,上与下,生与死等性质相反的事物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如果将“浮取”称为阳,那么相对的“沉取”就是阴。


所以“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句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轻取时感觉“脉缓”,重按时也感觉“脉缓”。这个缓不是“慢”的意思,它是紧的反义词,就是“松”的意思。这个脉啊,轻取呢浮而软,深按呢,还是浮而软。你诊脉,光取寸口脉觉得不全面,那么用遍诊脉法也可以。

名为中风,名为伤寒,这个“名为”两字也很有意思。“名为”就是命名的意思,不是说它的病因就是“风”或者“寒”。

无论“中风”还是“伤寒”只都是对某类症候群的症状与性质的概括。不是只有外感六淫才会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万病都有可能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一旦出现这两种证型,那么就应该用与之“对应”的方剂,比如与其对应的“桂枝汤”类方,和“麻黄汤”类方。

最后用简单的一句话给这篇文章做个总结:

何为太阳证?

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就是太阳证。

(写作《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您对这个系列感兴趣,敬请关注作者的号,这不仅仅是对作者的鼓励,而且也方便您及时阅读这个系列后续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题讨论:何为太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