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作者 : 未知

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 未知

  摘要:学生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通过唤醒学生的需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有效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等方式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需求;学习方法;有效思考;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62-1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流畅,也很热闹,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与模仿,严重地制约了孩子的双手、头脑和小嘴,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命活力。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是,“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背后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那么,怎样改进这种状况呢?11月22日,在江苏省蓝天杯送培暨我校“躬勤”教学节活动中,我执教了《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通过备课――磨课――试上――展示,让我心中有答案。

  一、唤醒学生的需求

  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学习、求知、探索的欲望,从而产生创造的意识。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五年级上册的一次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力求让所有学生都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不完全归纳,发现规律。所以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按教材顺序上课的形式:首先从多边形内部有1枚钉子入手,帮助学生慢慢体会,经历探索的过程,因为内部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包含的面积数正好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相对于多边形内部有多枚钉子或没有钉子的情形而言,学生更容易发现,也更容易表达。探索a=2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完成研究单(一),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在探索内部有多枚钉子或没有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我干脆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从扶到放,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规律,验证了规律,经历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来说,“学会”比“学到”更重要,对其终身发展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本节课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时,我选取了一些不规则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既可以通过算一算的方法得到面积、也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知道面积,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图形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真正感受到了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的判断方法,自主走进了数学学习的世界。

  三、启发学生有效思考

  与知识的学习相比,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为此,课堂上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质量和教学的思考性,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

  以《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为例,当学生发现了a=1、a=2的规律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发现联系起来看有什么感觉?起初大多数学生看了之后并没有感觉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并不着急,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往下探究,如果多边形内部有3枚、4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联系呢?问题一抛出,学生恍然大悟,欣喜地举起手来,“哦!哦!我有感觉了,我知道当a=3、a=4时的规律了”。

  所以我觉得课堂上的“动与静”都只是表象,学生思维的深度才是更重要的。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由原来的“听数学”、“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用数学”,真正�w验感悟数学。

  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中,当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得到当a=1时,s=n÷2后,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多边形的面积不仅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与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此时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脱离直观动手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份研究单,让学生通过画图去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进行猜想,最后举例验证。虽然图形内部的钉子数变多了,但是因为有了研究单的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大了,有了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机会,因而学习兴趣也变得相当浓厚,探索规律的思路也变得非常清晰、明了。

  通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一堂真正的数学课,教师一定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教案的落实走向关注学生的思维,从关注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唯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在生成中左右逢源、真正“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作者 :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