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为所用,乃为所养——读郑锦航的《始终》(教育周报约稿)

对爱读书的人而言,总会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书。

2012年的那个冬天,那个被一些人有意无意折腾了一回的“世界末日” ,在我,是毫无知觉的。总之是遥远的,所以不在意,无惧怕,仍旧过着偶尔忙碌、偶尔悠闲的生活。

在即将结束各种学期工作总结的最紧张的时刻,和一本书相遇——郑锦航的《始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浅米色封面的一角,这八个小字,低调地映入我的眼帘,几乎在一瞬间,一颗忙碌的心安顿了下来:不急,慢慢来。

翻阅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并没刻意编排条理的六个篇章,点头,会心,微笑——一个用一颗细腻的心生活着的教育者,“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悄然入心。

吸取“自然的营养”,涉猎建筑、数学、电影、阅读等各个领域的“不止于艺”,和中外最一线的“老师们”倾心接触,感动着有独立思想的“学校的坚持”,以“全部人格的总和”来阐释教学的含义,最后有感于女儿“童年的天真未凿”,得到为人父母的启迪——这就是《始终》一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彼此之间,似乎并无严密的逻辑但又确乎连筋带骨,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性著作,但却因其沉静的格调,实录式的生活采撷,出自肺腑的带有草根式特点的叙述,在那个闹着末日的冬天,以及2013的烂漫春天里,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的心灵,并带给我静静的抚慰。

作为一名女性,郑锦航老师文笔细腻,真实记录的字里行间总流淌着淡淡的诗意,我想,这是吸引我读完此书的又一个原因。而其中,作者关于“阅读”的感受与认识,更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开始了阅读:与亲人、自然、社会、书本开始了对话。)

郑老师酷爱读书,和男人抽烟上瘾一样,“要我戒书,我会发癫”。呵呵,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郑老师。她读书广,文学,美学,哲学,宗教,专业的如教学类,非专业的如建筑、影视传媒等等,一类书,开启一个世界。

读书,和人的经历一样,会有不同的阶段。最初的阅读,也许是为了立竿见影的学以致用,慢慢地想要通过“越界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又慢慢地希望通过阅读怡养自己的性情,于润物无声的浸润中获得自我的成长与逐步的完善。

这本书,勾起了我对阅读最深的两点感受。

一是“一书在手,时间自来”。常听人说,最近太忙,没时间看书。这对我或和我一样的爱书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再缺时间,断不会缺少读书的时间。只要有一本喜欢的书,无论多忙多累,总能钻出许多时间来。三五分钟,十分钟,等车等人时,坐车停车时,开会时,睡觉时,甚至看着入迷的电视剧的间隙......数不胜数的时间冒出来,喜滋滋地等着你享用。

第二个感受是:合适的时间你总会遇到合适的书。我曾经因病住院得遇《听傅佩荣讲国学》,做人做事的心境从此不同;教了二十年的书,想要静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得到《56号教室的奇迹》的指引;仿佛是为了给一贯的三分钟热情来一次理性的冷静的棒喝,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读到三本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书:《小王子》《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瓦尔登湖》,三本书,在同一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对我进行了哲学启迪。而此刻,遇到《始终》,恰恰特别契合我的心境。我想,这算不算是和书的一种特别的缘分呢? 倍感幸运的同时,不由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产生莫名的敬畏。

正如郑老师所说,“书的终极意义,在于辅你不尽地修为。” 阅读,不为所用,乃为所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不为所用,乃为所养——读郑锦航的《始终》(教育周报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