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

仅仅20多年,湖南长沙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1张图片

三一重工“18号工厂”,被称为“中国最聪明的工厂”。图/受访者提供

文 |《财经》记者 鲁伟

编辑 | 朱弢


全球近1200家工程机械企业齐聚星城、四天成交金额超过200亿元——2019年,湖南长沙举办的“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无疑是一次世界级的工程机械顶级展会。


对于有“工程机械之都”之称的长沙来说,上述展会就是一场高规格的“实力展现”,本土巨头们组成了一个“最强展团”:有被誉为“省油王”的SY315C挖掘机、有全场“最高者”的ZCC9800W履带式起重机、 有“作业能力强、准度高”的SWDM60旋挖钻机……


和本土巨头同场竞技的,是众多国际巨头,包括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John Deere)以及日本的日立建机(HITACHI)、德国的利勃海尔(Liebherr)、韩国的现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等。


“长沙第一次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展会,其规模之大与规格之高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工程机械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这充分说明行业对工程机械‘湘军’地位的认可。


据新华社报道,此前,湖南省决策层赴国外邀请行业巨头来长沙参展,正是希望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展会平台,在开放中壮大,在合作中共赢。“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高点,这是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过短短20多年的时间,湖南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湖南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600031.SH)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科”,000157.SZ)、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河智能”,002097.SZ)、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铁建重工”)纷纷入选,是中国唯一有四家企业上榜的省份;自2010年以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湖南有99家规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增长17.3%、10.1%、98.7%。


这是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的“高光”时刻,总体经营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言,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在20多年时间里,“低起点”实现“大跨越”,成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行业。


如今湖南的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们将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屡屡创造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带起重机、世界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工作幅度的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起重量的轮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扭矩步履式旋挖钻机等,均出自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尤为重要的是,湖南的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们在很多关键零部件方面实现了自给,甚至有湖南公司成为某些工程机械的国际标准制定者,站上了全球技术制高点。


湖南的工程机械企业从零起步,由追赶到领跑;从打破垄断到替代进口;由收购行业巨头到全球多地布局,用短短20多年时间,书写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一段传奇。


“湖南名片”


1986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梁稳根等四人放弃国企“铁饭碗”,借钱下海,在一个地下室开始创业,并立志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界品牌。


当涟源焊接材料厂(三一集团前身)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当时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时,梁稳根没有满足于偏安一隅,毅然将企业搬进长沙,并进入中国高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工程机械制造。这次著名的“双进”战略,使三一集团(三一重工大股东)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靠50万元借款起家、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其创始人詹纯新同样决心打造一家“世界级的企业”。詹纯新认为,中国工程机械只有走出去,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詹纯新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包容、责任、规则、共创、共享”,中联重科在并购重组中遵循的五个原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新姿态。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1999年创业,这位当时已经50多岁的中南大学教授,在租来的旧厂房写下“修身治业、兴企强国”八个大字,力图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凭借着“先导式创新”,山河智能跻身世界一流工程机械制造商。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堪称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的“三驾马车”,三家企业各有所长,成为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当之无愧的“名片”: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设备是全球第一品牌,大吨位起重机、旋挖钻机、路面成套设备等主导产品已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的中联重科,多年来在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长臂架泵车品类保持行业第一;山河智能的液压静力压桩机为中国第一品牌,它是中国最早制造小型液压挖掘机的企业之一,也是向欧洲出口小型液压挖掘机数量最大的中国企业。


随着“三驾马车”不断发展壮大,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相关企业纷至沓来。这其中,铁建重工“钟情”湖南的故事尤为典型。2008年,铁建重工寻找制造基地时,正是看中了湖南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其董事长刘飞香曾直言:除了长沙,哪儿也不去!“放眼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湖南这样,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如此明显,既有地上的、又有地下的,既有天上的、又有海上的。”铁建重工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只开发能够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且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必须处于国内行业前三名的原则,在轨道系统、掘进机、特种装备方面优势明显。


“湖南因为有多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很多相关企业就会‘闻风而来’,这就是龙头企业带来的集聚效应,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对《财经》记者称。


数据显示:2010年,工程机械成为湖南省首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湖南工程机械规模首次超过江苏、广东,坐上行业“头把交椅”,这之后,湖南工程机械行业规模长年稳居第一。


在本土市场确立“榜首”地位之外,真正让湖南工程机械企业扬名的,则是因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将全球的行业翘楚收归囊中——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西法公司(CIFA,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首次大规模跨国并购。西法公司是世界混凝土设备龙头企业。借助此次并购,中联重科将西法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渠道收为己用,同时迅速提高中联重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产品技术水平;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了有“大象”之称的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Putzmeister),后者曾长期占据全球混凝土机械市场40%的份额,是这一领域的第一品牌。向文波在评价收购普茨迈斯特公司最大的意义时称,此举使得三一重工国际化进程缩短至2年,而据此前的估计,这一进程需要5年-10年。


“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真正让世界瞩目,就是从收购世界混凝土巨头开始的,一下把全球巨头‘吃’掉了,大家就都意识到了(湖南企业的地位)。”8月23日,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2张图片

1992年9月28日,中联重科的 前身——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图/受访者提供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3张图片

1993年, 中联重科第一泵生产场景。图/受访者提供


不惧“卡脖子”


2019年7月,“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发布,中联重科排名186位,居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方面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3月,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9742件,其中发明专利3606件;累计授权专利8121件,其中发明专利2539件。


作为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中孵化而来的企业,中联重科拥有强大“创新基因”。该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曾表示,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发展产业,中联重科不仅要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做出效益,更该肩负起提升民族产业科技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科技进步的重任。


与中联重科“背靠大树”不同,三一重工几乎是从零开始,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曾表示,只有掌握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早年,三一重工研发拖式混凝土泵(拖泵)的故事广为流传。为攻克拖泵存在的问题,有一年多的时间,梁稳根和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易小刚天天睡在工棚。拖泵高低压切换时需要换接不同的管子,易小刚大胆设计了一个适用的阀门,不料遭到反对:外国人都是用管子,为啥要换呢?但是,梁稳根坚持:“我们可以先试一下。最终,三一重工诞生了第一件核心专利。在梁稳根看来,依赖引进技术只能沦为生产车间,不如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这之后,三一重工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居行业最高,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38%。在三一重工,研发人员不允许说两句话:“国外是这么设计的,我们也这么设计”、“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


“我从小就喜欢制造东西,研发是我的爱好,从这个角度说,我是幸运的,将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出于对研发的热爱,其办公室就设在“山河技术中心”,73岁的他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公司每年还有不少新产品的创意来源于他,“我从小就喜欢制造,办公司不过就是组织更多的人一起来制造。


正是凭借不断地创新与研发,湖南工程机械在行业声名鹊起,并且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港珠澳大桥、伦敦地铁、迪拜塔、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天眼”等世界超级工程,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均有亮丽表现。


四川某工程机械企业负责人曾感叹:“全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轻视来自湖南的工程机械企业,他们的拼劲与倔强,有时令人感到害怕和紧张。


在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湖南几家工程机械企业曾不同程度遭遇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茅仲文曾坦言,缺少核心零部件和重要零部件支撑的自主创新是难以为继的。日本小松(Komatsu)、美国卡特彼勒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都是自己生产发动机、液压元器件、控制元器件等基础零部件。


据《财经》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为解决工程机械行业液压元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困局,由政府部门牵头,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共同出资,就“液压元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合作,但合作未能持续很长时间,最终两家公司选择自主攻克的道路。


三一重工自2005年以来,先后成立十余家零部件公司,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对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发动机、油缸等多个产品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外标杆产品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如果遇到‘卡脖子’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将进口零部件)替换过来。”向文波称。


中联重科近年来也在工程机械零部件自制方面持续发力,在很多关键零部件方面拥有核心技术。被中联重科引以为傲的是,该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主导、参与制定或修订逾3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也是唯一代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制定或修订国际 (ISO)标准的企业。中联重科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唯一的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唯一的混凝土机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握工程机械领域的核心技术。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强调,万一出现“卡脖子”的情况,公司同样有能力应对。“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核心零部件方面能‘卡‘我们的不多,即便真的‘卡’我们,我们也有国产化零部件替代。


“有质量的增长”


2019年上半年,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三驾马车”的业绩纷纷创出新高:8月29日,三一重工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3.86亿元,同比增长54.27%,净利润67.48亿元,同比增长99.14%——2019年上半年67.48亿元的净利润比2018年全年61.2亿元净利润还高;中联重科2019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2.62亿元,同比增长51.23%,净利润25.76亿元,同比增长198.11%——2019年上半年25.76亿元的净利润同样高出2018年全年20.2亿元的净利润;山河智能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33.28%, 3.16亿元的净利润直追2018年全年4.29亿元的净利润。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三驾马车”的经营业绩捷报频传,比如三一重工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32.6%、中联重科2018年现金流50.64亿元,创历史最佳水平、山河智能2017年与2018年两年净利润增长了五倍,等等。

分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2017年以来的财报,其营业额、现金流、人均产值持续创新高,风险、成本和费用率不断下降,呈现共同特征是资本开支少、现金流充裕、净利润率稳定、有息负债率低等。


“现在风控已经成为我们经营层面的一个核心词,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风险,这就是过去五年行业低迷期给我们的教训。”向文波称。


2012年至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过长达五年的“低迷期”,这是向文波“整个职业生涯从来没有见过的”。以三一重工的拳头产品混凝机械为例,从最高峰的300多亿元收入跌到最低谷时的50多亿元。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都陷入了低迷期。


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三一重工的净利润缩减至56.86亿元,2013年继续萎缩,为29.04亿元,较上年减少48.96%。2014年,净利润仅为7亿元。2015年与2016年,三一重工净利润仅为1.39亿元、2.03亿元。


三一重工的遭遇并非个案,2012年-2016年期间,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经营状况普遍不佳。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这五年低迷期,该公司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一是应收账款激增,多达数百上千亿元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问题;二是客户大量逾期违约,拖回来的二手设备如何处置的问题;三是公司积压的存货怎么处理的问题。孙昌军强调,上述“三座大山”也是当时行业面临的共有问题。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低谷的2016年,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对有关部门提交的《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有过批示:“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是世界性工程机械企业,都是百年老店,我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是新兴企业,在经历一段超高速发展后,遇到暂时困难,应有客观分析。不是工程机械行业不行了,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提高,积蓄发展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对此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和务实的措施。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人士均强调,经历了五年的低迷期,大家的共识是,不能再依靠过去“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等激进营销手段抢夺市场,行业应该变成“有质量的增长”。


为此,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纷纷“练内功”。比如着眼于产品创新,以实力获得市场青睐;又比如着眼于内部精益管理,实施全流程成本管控和风险管控;再比如着力培养新兴业务板块,构建健康良好的产业生态圈。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乐于提及的是,2016年上半年,在行业还处于低迷时期,公司通过三年的“内涵式”发展,率先走出低迷,实现逆势增长。2016年上半年,山河智能净利润为1764万元,同比增长477.66%。所谓“内涵式”发展,核心是两点:一是实行集团化管控模式,将管理权限上收;二是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


到2016年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产品增长由负转正,行业整体触底反弹,这之后的2017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工程机械行业就经历了一个高峰与低谷的循环,让我们知道了行业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行业坏的时候怎么应对。”孙昌军告诉《财经》记者,“这样的经历是很重要的经验,未来我们会更加自信。


向文波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三一重工创建的第一年就开始盈利,此后在工程机械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但前述五年低迷期让“三一人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周期”。为此,三一重工在五年低迷期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公司“流程更优化、组织效率更高”,因此“现在抗风险能力更强了”。


发力智能制造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4张图片 中联重科的智能工厂。图/受访者提供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被誉为“中国最聪明的工厂”。在“18号厂房”,身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人们与机器人一起工作,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港口机械从这里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三一重工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制造的转型,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同事”,如焊接机器人、地板总成机器人、打胶机器人等,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比如,泵车臂架转台的连接轴原来是靠人工装配,一个人四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现在,通过生产线上配置的压轴机,这项工作可在两分钟内迅速完成,且装配质量更有保证。


据《财经》记者了解,三一重工过去最多时有7万多人,现在只有2.5万人,业绩却创了历史新高。根据三一重工公布的2018年报数据计算,2019年上半年,三一重工人均产值250万元,预计2019年全年人均产值将达到500万元。


无独有偶。近年来,中联重科同样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抢眼,该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了“4.0系列产品”——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的新一代产品。


据《财经》记者了解,从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按照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开始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发力智能制造,是中联重科补短板的关键,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深度参与其中。在詹纯新看来,中联重科的智能产品一定要是“灵动的”,为此,他要求公司的智能化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孙昌军回忆称,前几年为研发4.0系列产品,公司几乎所有资源都会向4.0系列产品倾斜。


中科云谷CEO王晓冬告诉《财经》记者,工程机械不是“傻大粗”,其实可以很智能。他举例称,混凝土泵车的臂架越长越不稳,但公司通过车身和臂架的传感器,可以确保臂架在安全范围内作业。此外,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可以自动计算泵车重心位置状态,主动调整设备动作,防止泵车倾翻,保证作业安全。中科云谷是中联重科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研发领域。


产品平台化、设计模块化、零件通用化,这是中联重科4.0系列产品显著的特征。中联重科副总裁付玲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4.0系列产品的通用化率超过70%。也就是说,只要是在一个平台下的产品,即使型号不一样,它们之间7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可以实现互换的,“其中混凝土机械通用化率超过了90%”。目前,中联重科共有50款智能化的4.0系列产品推向市场。2018年,4.0系列产品的销售额已占中联重科总营收的80%以上。


“即便是在2012年-2016年行业低迷期,公司研发人员的工资也是在上涨的。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对《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一直以来重视研发,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智能制造的实践探索。


2018年,山河智能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入选门槛较高,要求参评企业能通过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运营成本降低、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产品不良品率下降。山河智能的项目成功获评,意味着该项目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在降低运营成本和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商品不良品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备受关注的山河工业城总投资超过10亿元,预计2019年底山河智能的工程机械板块将全部搬迁至这个“智能车间”。山河智能方面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高端工程机械系列产品产值将达45亿元。“山河工业城的制造体系,从全球角度看也是先进的。”何清华表示,“公司正在朝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迈进。


对标国际巨头


“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这句话,代表了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共同的心声。


国际并购,是中联重科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2001年,中联重科就收购了非开挖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开始生产开发全球最先进的定向钻系列设备。


“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这是詹纯新多年来带领中联重科发力国际市场的重要经验。在他看来,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首先就是要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要遵循国际规则,融入目标市场的本土文化和氛围中,利用本土化的人才、资源、运营模式等,从而在国际化推进中,实现共赢甚至多赢。


中联重科并购融合意大利西法公司充分体现了“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的特点。2008年9月,中联重科收购西法公司,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出去的首次大规模并购,一举将世界混凝土设备龙头企业收归囊中。


不过,让很多人深感意外的是,中联重科在完成对西法公司的“超级收购”后,早年的整合方式却足够“宽容”:一位中方经理都不派驻,完全保留西法公司的管理团队,实行本土化管理。


8月23日,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向《财经》记者强调,海外并购不是“占领”对方,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包容”。孙昌军回忆,一直到收购西法公司的第三年,中联重科才往对方派驻审计人员,“第一次审计时对方很不合作,但后来慢慢就变成了一项制度。我们的管理和战略是逐步渗透进去的”。孙昌军表示,中联重科与西法公司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就像亲戚一样”。他举例称,中联重科每年的新春年会会邀请西法公司的优秀员工参加,“他们每次来都非常高兴”;而中联重科的人去意大利,对方也会准备红地毯迎接,“已经非常中国化了,现在完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中联重科与西法公司之间的品牌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果。2018年,在欧洲工程机械市场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西法公司逆势增长22%,其年度销售额、利润、现金流等各项经营指标均创并购以来最好水平。同时,在中联重科的布局下,西法公司由单一的混凝土产品制造厂打造为涵盖混凝土、工起、建起等产品的综合性工厂,其业务也将向中东、北美区域市场拓展。


与中联重科频频在海外发起并购不同,三一重工虽然也在2012年成功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但其国际化战略更多地借助在海外直接建厂。


2012年1月,三一重工宣布,以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6.54亿元)收购成立于1958年的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用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说,从1994年三一重工进入混凝土机械制造领域起,普茨迈斯特就一直是三一重工学习的榜样和努力超越的对象。收购普茨迈斯特之后,三一重工在产品技术和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并借助普茨迈斯特已有的全球销售网络迅速完成国际化布局。


与此同时,三一重工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提出的这五年,是三一重工国际业务发展最快的五年。沿着这条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三一重工打造了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的产能与业务布局。目前,三一重工在美国、印度、德国、巴西建立了四大海外研发制造基地,13家制造工厂,形成了覆盖非洲、亚太、俄罗斯、中东、拉美等地区的10个销售大区,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一重工有70%以上的海外收入来自“一带一路”。


在全球最大机场沙特吉达(Jeddah)国际机场、阿尔及利亚国内最长高速公路、非洲最大电厂南非库斯(Kusile)发电站……三一重工产品以其优异的品质正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重要工程中去。2018年,三一集团海外销售超过150亿元,较往年同比增长27%,迎来了历史上最好销售业绩。海外市场的人均销售额、总体利润均较大幅提升,海外市场地位明显提升。2018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企业影响力50强榜单”,三一集团是唯一上榜的工程机械企业。


“我们现在和卡特彼勒、小松这样的全球巨头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就是在工程机械行业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形象,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向文波称。


(本文首刊于2019年9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5张图片


推荐阅读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6张图片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7张图片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8张图片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9张图片


责编| 黄端[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10张图片

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沙硬朗:工程机械之都如何炼成)